康德先验认识论研究:强调必须将认识对象划分为“物自体”和“现象”,人的认识只能受困于不断流动变化的现象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对于先验哲学系统化研究 , 康德首先将知性自发活动的原点 , 溯及到先验统觉 , 而先验统觉自始至终 , 就是一个物自体 , 感觉质料通过先验统觉才被整合统一 , 使这些感性材料联结为 , 一个具有秩序的对象 。
从而形成了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 , 而先验统觉的实存状况 , 却真真切切是知性认知的界限 。
【康德先验认识论研究:强调必须将认识对象划分为“物自体”和“现象”,人的认识只能受困于不断流动变化的现象】在先验认识论中 , 康德严格按照量、质、关系、模态等逻辑关系 , 分析出十二对先验范畴 , 它们是先验统觉借以联结感性材料 , 得到统一的具体方式 。
于是乎 , 先验统觉运用范畴 , 使我们所获得知识具有了统一性 , 称其为先验的统一性 , 尤其诸范畴中的实体、因果性等范畴 , 在科学知识获得普遍必然性中 , 起着巨大的作用 。
倘若没有先天的思维形式、知性范畴与感性质料建立关系 , 就不可能形成知识 , 更何况人们所面对的对象 , 也只是由主体建构起来的现象 , 而非物自体 。
康德一再强调先验认识论 , 务必将认识对象划分为“物自体” , 和“现象”的重要性 , 究其根源乃在于 , 人类自身的固有的先验有限性 。
物自体在康德批判哲学中 , 至少有三层含义:一是刺激感官发生感性认识之物;二是认识的界限;三是理性的理念 。
无论作为刺激之物 , 还是作为一种理性之理念 , 毫无疑问它都确立了 , 人类的认知的界限 , 因为人们丝毫没有关于 , 物自体的任何经验 。
面对纷繁复杂的感性世界 , 人的认识只能受困于 , 一系列不断流动变化的现象 , 不可能直接通达 , 现象背后的事物本身即物自体 , 对于物自体我们只能思以待之 , 心向往之 。
知性只能在它所能掌控的范围内 , 实行立法 , 超出自己的界限 , 是无能为力的 , 理性作为更高一级的认识能力 , 也只能对物自体 , 持心向往之的态度 , 最多止于思 。
在现实中 , 如果人们总是抱认识的态度 , 对于不可知的“物自体”强行借用知性范畴去认识 , 必然会产生理性的僭越与妄为 , 造成一系列谬误推理和二律背反 。
对一系列二律背反的解决 , 最后只能以现象 , 和物自体的各自划界为前提 , 也恰恰正是这种划界 , 不允许越位 , 物自体虽然无法认识 。
但它的存在却使得人类 , 有可能从另一个维度上 , 超脱经验世界的必然控制 , 获得自由成为可能 , 所以康德说“悬置知识 , 以便为自由开道” 。
推荐阅读
- 康德的“目的王国”理论:公意是可以实现的,它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存在者
- 康德提出:人为自然立法,自然界是具有必然性的,这一命题改变了认知模式
- 康德对上帝的理解:人类与上帝存在差别,上帝不存在于现实之中
- 经验是开始还是源头?为什么洛克和康德的看法如此不同?
- 康德图型论的地位有多高?在知识形成的体系中,充当了不可替换的角色
- 康德的想象力:我们所能遇到的事物,其实只是一个形象?
- 我在药明康德的日子
- 51岁阿姨相亲,要求每月拿两千生活费,大爷:先验验货吧
- 康德认为,人本身外在表现和内在生命具有不同的特点
- 通过黑格尔的批判我们进一步看到了康德\自在之物\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