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妈“老”了?经销商吐槽一件货如今只赚两元( 三 )


王芳的说法更夸张 , “他们没有控制市场 。 现在到处在发展经销商 , 你也在卖我也在卖 , 我赚四块你赚八块 , 我赚八块你赚五块 , 大家把市场整得很乱” 。老干妈对于“7~10元”黄金价格区间的强势占据 , 也为诸多分析文章津津乐道 。 数十年来 , 占据这个价格区间不仅考验着老干妈的成本控制能力 , 也考验着渠道商 。
“老干妈(公司)自身的利润率很低 , 只有个位数 。 而分销商赚得也很少 , 分销商一箱(24瓶)老干妈就赚了两块钱 。 ”胡雷说道 , 老干妈是走薄利多销的道路 , 这些年经销商也呼吁老干妈涨下价格 , 但最终只是在今年略微调整了一下 。
“这么多年 , 老干妈的价格并没有太大的上涨 。 因此它给到经销商的利润空间 , 基本也是多年不变的 。 ”有熟悉贵州当地的调味料行业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 “目前 , 老干妈的终端渠道利润(率)仅15%~20% 。 这在同类产品中 , 几乎是垫底的存在” , 但经销商也面临着人力、运营成本的上涨 。
因此 , 这样的利润空间 , 已经很难刺激渠道商 。
“以前还挣得到钱 , 现在不好挣了 。 而且现在我198元/件订100件的货 , 我还是先把钱拿给经销商后再慢慢拿货 , 不然一次性那么多货放在那几个月都卖不出去 。 ”分销商王春来(化名)说道 。
如今经销商的态度转变 , 对老干妈来说 , 格外值得重视 。 毕竟 , 老干妈的销售长期依赖经销商 , 导致其自身并不像其他食品企业一样 , 有着大量销售人员掌控终端乃至服务消费者 。
正如李林所说:“同类型同行业(企业)都有终端服务 , 但老干妈是没有的 , 全国都没有业务员 。 服务是老干妈的一个短板 。 ”
时代的变迁 , 侵蚀着经销商的利润率 , 摇摆了老干妈的经销模式 , 还带来了电商渠道这样的巨大冲击 。
“电商对老干妈线下销售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 线上做得好的一直在上升 , 目前行业80%的线下市场都放到线上来了 。 不只是老干妈下滑 , 很多(品牌线下销售)都在下滑 。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资料图
竞品精准抢夺 家族企业面临创新难题
世纪之交 , 贵阳老干妈发起起诉湖南华越公司的“刘湘球老干妈”侵权 , 一场“真假老干妈”的官司拉开序幕 , 且一打就是3年 。
【老干妈“老”了?经销商吐槽一件货如今只赚两元】最终 , 老干妈终于获得国家商标局的注册证书 , 对手在国家商标局获得的注册则被注销 。
那些年 , 打假成为老干妈的日常操作 。 如2013年年初 , 贵阳市工商部门就与“老干妈”联手开展网络打假行动 , 执法人员辗转重庆、四川、湖南、湖北等地 , 查获了侵权产品1200多件、侵权商标标识13万余张 。
“打假” , 曾经是老干妈维护市场地位的手段之一 。
目前 , 老干妈在辣酱行业依然占据着约20%的份额 。 但它的对手早已不是什么山寨、假货 , 新的竞争者有自己的品牌 , 譬如虎邦辣酱、川娃子、饭扫光、李子柒、仲景食品(SZ300908 , 37.99元 , 37.99亿元)……更具挑战性的是 , 这些品牌都有自己的一套“生存法则” 。

老干妈竞争对手——仲景食品的产品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熊嘉楠 摄
“前几年 , 新消费领域有一轮资本热 , 大量资本涌入拌饭酱领域 , 形成了很多竞品 。 ”近日 , 一位长期投资于食品饮料行业一级市场投资人告诉记者 , 相较于新的入局者 , 老干妈如今似乎没太多应对之策 , 在创新上也较为乏力 。
老干妈的竞争对手 , 则在捕捉细分市场、延伸消费场景、产品创新上都动作频频 。
新希望集团旗下的川娃子相关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 公司聚焦年轻人生活方式 , 不断捕捉细分需求 , 持续开发新品 。 在味型上 , 公司推出皮蛋烧椒酱、牛肉烧椒酱、蒜蓉鲜椒酱等创新新品 。 同时 , 川娃子还跳脱出对消费者家庭生活场景的聚焦 , 延伸到日常多个场景的观察 , 研发出方便携带适应快节奏生活的“一人食”小罐装烧椒酱等 。 去年12月 , 川娃子还完成近3亿元的A轮融资 。
类似于川娃子 , 一位不愿具名的调味品行业人士以虎邦辣酱为例向记者分析称 , 随着外卖市场的兴起 , 很多人点外卖时 , 通常20元或30元起送 , 但实际上(外卖)店家的单品可能只卖18元或者28元 , 这时候需要一个2元的小东西拼单 , 虎邦就瞄准这一细分领域的需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