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本宫不死,尔等终究是妃( 二 )


3
一个咖啡品牌需要做出规模 , 产品口味越是追求多元化 , 研发流程就越要找到标准化的流程 。
瑞幸重点布局的私域和小程序 , 其实不仅是提振营销的战场 , 也是支撑产品创新的关键 。
瑞幸小程序里的每一单 , 都做到了对用户尽量精准的提取——比如评估产品口味 , 瑞幸拒绝用香、甜这种传统的模糊表述 , 而是创新性地给原料和口味贴上具体的数据标签 。
瑞幸根据这些数字 , 能够更精准地定位原物料 , 以数据反哺研发流程 , 得出新的风味组合 。
咖啡新品研发这件事 , 在普通人的理解里 , 似乎是靠味觉与灵感完成 , 现实中却可以拆得无比的细碎——
从设计那一刻开始 , 要考虑产品原材料从哪里来;采购量能达到多少;怎么做到品质恒定 。 产品上市后 , 用户需求量迅速释放 , 要周全是否能够保证及时供应 , 且稳定供应等等 。
所以你也就能明白 , 为啥有些品牌的咖啡 , 经典款喝着喝着味道不对了 , 网红款隔三差五没货 。
不是他们不想好好做了 , 是臣妾做不到啊!
当年瑞幸捧红的爆款 , 也遭遇过卖断货 , 甚至产品总监要亲自到供应商工厂盯着出货的窘境 。
吃过亏的瑞幸自建了全球采购和自主供应链系统 。 它朝着产业链上游深探 , 在源头保证品质 , 从而持续带动产品结构的优化 。 在原材料采购上 , 瑞幸早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咖啡生豆进口商之一 。
此外 , 瑞幸在福建落地的首家咖啡烘焙基地在去年已投产 , 开设在昆山的第二家咖啡基地也在推进中 。

瑞幸在福建的首家咖啡烘焙基地
拥有成熟的产业链 , 不只是为前端提供保障 。 瑞幸也因此有了更多的议价空间 。 在规模效应下 , 公司更有机会摊薄成本 , 提高利润 。
辣么是不是一个咖啡品牌 , 如果能复制以上的系统 , 就能粘贴得到一份漂亮的财务报表?
不是的 。 以上种种 , 都还只回答了“咖啡”的环节 , 瑞幸还有关于“店”的操作 。
截至第三季度末 , 在瑞幸的7846家门店中 , 联营店2473家 , 占比超过了三成 , 已经打入232个城市 。 在第三季度新增的651家门店中 , 联营门店占了37.8% 。
怎么管理好这些门店呢?
在这些门店里 , 对于人员 , 瑞幸实现了自动排班 , 移动化值班 , 员工可进行线上训练和交互;关于物料 , 瑞幸也实现了全自动化订货、解冻;在品控环节 , 原料、产品的所有的效期都是自动化管理 。

虽然数字化是大多数企业都要谈的 , 瑞幸倒是难得的彻底地落地的 。
“瑞幸咖啡的浴火重生是商业史上的一个奇迹 。 瑞幸在中国早晚超过星巴克 。 ”
不久前 , 雪湖资本创始人马自铭有过这样的点评 。
此人的身份很妙 。 两年前 , 雪湖资本并不看好瑞幸 , 被外界认为是瑞幸财务造假风波的幕后推手 。
这个世界上 , 最了解你的人 , 是交过手的对手 。
也许两年前马自铭没说错 , 也许两年后的今天 , 他也没说错 。
4
“商业魅力”的魅字 , 是个奇妙的字 , 写过一个鬼字 , 再写下一个未来 。
过去两年 , 瑞幸完成了几次与过去的切割 , 却也没丢掉当年出发时的自己 。
2021年 , 瑞幸宣布与公司股东大钲资本和愉悦资本达成总额为2.5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 。 这轮融资将主要用于瑞幸咖啡海外债务重组计划 , 以及履行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达成的和解协议 。

同时 , 瑞幸在公司架构、价值主张、人才培养等方面 , 都进行过剧烈的调整 。
2022年 , 瑞幸已经填平了因财务造假风波而背上的债务包袱 , 公司的生态愈发成熟健康 , 也交出了几张还不错的成绩单 。
你能从瑞幸的翻盘 , 断言中国咖啡行业的乐观未来吗?我觉得不能 。 这更是一个商业传奇 , 而非一个行业的简单崛起 。
瑞幸咖啡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郭谨一表示 , 凭借瑞幸的研发能力以及运营效率 , 能快速抓住发展的中国咖啡市场所带来的增长机遇 , 为股东带来长期价值 。
在披露第三季度财报前 , 瑞幸咖啡还发布了一份公司治理报告 , 系统性地回顾和总结了过去两年瑞幸咖啡在治理体系、治理机制、文化价值等层面根本性的变化 。
瑞幸或许已经意识到 , 营收、利润是一家公司的基本盘 , 但当自己处在行业领导地位时 , 就需要思考如何让行业、品牌更加可持续地发展 , 更加关注社会、员工真正的需求在哪里 。 瑞幸告诉我们光会赚快钱是没有前途的 , 可持续的稳稳的赚钱才是正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