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人类驯化了小麦,还是小麦驯化了人类?( 二 )


偶然间 , 有一个大胆的狩猎采集者 ,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 尝了一下“小麦” , 发现能吃 。
当然 , 这个采集者所尝的“小麦”跟今天的“小麦”可能很不一样——今天的小麦是人类经过上万年驯化之后的产物 。
就像今天我们吃的西瓜 , 跟最原始的野生西瓜 , 也很不一样 。
最原始的野生西瓜 , 它们原本不红、不甜、也不大 。
我们今天见到的又甜 , 又红的大西瓜是人类长期驯化的产物 。
野生的西瓜并不甜 , 有的还是苦的 , 因为西瓜是葫芦科 , 含有大量葫芦素 , 这是它苦味的来源 , 这也注定野生的西瓜大部分是苦的 。
苦味有一定的预防病虫害的功能 , 甜味则更容易诱发病虫害 , 所以从防御的角度看 , 苦味是有利于野生西瓜生存和繁衍的 。
而且 , 绝大部分的原始野生西瓜瓤也不是红色的 , 个体也很小 , 大部分可能只有拇指大小 。
大约4000年前 , 人类开始第一次驯化栽培西瓜 。
最初的驯化过程已经难以考证 , 最可能的情况是 , 某一个人类的祖先偶然发现了一个没有苦味的西瓜变异种 , 觉得可以作为人类的食物 , 因此决定栽培它 。
然后在栽培的过程中发生了另一次偶然的变异 , 出现了一个甜美多汁的西瓜 。
在获取糖分非常困难的原始时代 , 这个甜美多汁的西瓜因此被广泛栽培 , 迅速传播开来 , 成为人类获得糖分最便捷的途径之一 。
经过人类常年累月的驯化 , 西瓜的果实大小、果肉含糖量、味道、瓤色、质地甚至口味都变得越来越适合人类需要 。
人类驯化小麦的过程 , 跟人类驯化西瓜的过程大体上是类似的 。
3
在人类发现麦粒具有食用价值的漫长的数千年间 , 人类偶尔会吃吃小麦 , 但绝非以它为主食 。
而在大约18000年前 , 最后一个冰河时代结束 , 全球气候变暖 。
随着气温上升 , 降雨也增多 。
这种新气候非常适合小麦和其他谷物生长 , 于是这些作物也繁衍蓬勃 。
于是 , 人类的小麦食用量开始增加 , 这也在不经意间助长了小麦的生长 。
当时采集到野生谷类 , 必须先筛一筛、磨一磨 , 再煮过之后才能食用;正因如此 , 人类采集这些谷物之后 , 都要带回他们居住的临时地点来处理 。
这样 , 当采集者移动和迁徙的时候 , 小麦种子就被四处携带 , 掉落在地上 。
久而久之 , 在人类经常出没的地界上 , 就开始长起了越来越多的小麦 。
当采集者再次迁徙 , 经过之前走过的地方时 , 却发现路上长满了触手可得的食物 。
这种意外的收获 , 让采集者喜出望外 。
因此 , 某个采集者突然萌生出这样一个大胆的想法:是不是可以把采集的麦粒专门撒在一个地方 , 然后它们就会自己长起来?
然后他就开始实验 , 在指定的地方播撒麦粒 , 完事后他就跟着部落迁徙了 。
等他再次回到这个地方的时候 , 他发现这个地方真的长出了很多小麦 。
然后他可能就开始有意识的播种小麦了 。
当时的“小麦”可能跟今天“高产的小麦”完全不一样 。
很可能的情况是一株成熟的麦穗上只有几颗小麦粒 , 多的也只有十几颗 , 有的麦粒极小 , 有些则相对饱满 。
于是 , 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麦粒 , 他试着把那些结出更多麦粒的麦穗上较大的麦粒撒在地上 。
果然 , 长出来的麦穗上麦粒确实多而且大 。
当然 , 这个过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 更可能的情况是 , 人类的祖先经过漫长时间的尝试、摸索才得到这样的一个结果 。
这个过程就是不断的变异、竞争和选择的过程 。
这个过程 , 就是进化的过程 。
只不过 , 这个过程有人类的参与和操控 。
因为这里面的选择 , 更多的是“人择”而不是“天择” 。
所以 , 这个过程也可以被称之为驯化 。
查理·芒格所说的多元思维模型里面 , 有一个很重要的模型 , 就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模型 。
但是 , 要说当时的那个原始人知道这个进化模型那肯定是天荒夜谈 , 对他来说 , 这一切都只是偶然 , 而不是刻意为之 。
从这个角度来讲 , 毫无疑问 , 是人类驯化了小麦 。
人类操控着小麦的命运 , 控制着小麦基因的发展方向 。
但是 ,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 , 从物种是否演化成功的角度来看的话 , 会得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结论 。
生物学家在衡量某种物种演化是否成功 , 主要是看它DNA螺旋的拷贝数的多寡 , 数量越多 , 说明物种演化成功 , 欣欣向荣 。 如果世界没有某物种的DNA拷贝 , 说明该物种已绝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