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伞失败?非也!神舟十四号返回圆满成功,1200平方主伞功不可没


切伞失败?非也!神舟十四号返回圆满成功,1200平方主伞功不可没


文章图片


切伞失败?非也!神舟十四号返回圆满成功,1200平方主伞功不可没


文章图片


切伞失败?非也!神舟十四号返回圆满成功,1200平方主伞功不可没


文章图片


切伞失败?非也!神舟十四号返回圆满成功,1200平方主伞功不可没


文章图片


切伞失败?非也!神舟十四号返回圆满成功,1200平方主伞功不可没


文章图片


切伞失败?非也!神舟十四号返回圆满成功,1200平方主伞功不可没


文章图片


切伞失败?非也!神舟十四号返回圆满成功,1200平方主伞功不可没


文章图片


不少航天迷看完神舟十四号返回地球的直播 , 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神舟十四号没有像之前飞船返回那样切伞呢?从现场画面来看 , 确实主伞还有伞绳连接在飞船上 , 那么是神舟十四号切伞失败了吗?

神舟十四号降落现场
先说结论:答案是否定的 。
首先 , 切伞并不是必备动作返回舱从打开降落伞到着陆这个过程被称为“着陆段” , 这是飞船距离地面约10公里高度 , 飞船主伞舱盖开始弹出 , 依次拉出引导伞、减速伞 , 然后拉出主伞 , 此时返回舱下降速度为0.2公里/秒 。

神舟飞船标准着陆示意图
随后 , 抛掉防热大底 , 主伞改为垂直吊挂 , 这时候可以将多余的推进剂释放掉 。 当返回舱距离地面10米时 , γ高度计会发出返回舱离地面10米信号 , 到距离地面1-2米时 , 飞船反推发动机会启动 , 实现飞船软着落 。

神舟十四号返回时反推发动机启动 , 主伞降落
着落后 , 飞船发出闪光灯、着落搜索应答机以及国际信标系统启动 。 航天员根据着落点的状况和风速来确定是否需要脱离主伞 。

如果需要脱离主伞 , 也就是我们说的“切伞” , 则有航天员手动发出脱离主伞的指令 , 然后等待搜救人员到来就可以了 。
其实 , 切伞与否 , 取决于航天员在飞船里的判断 , 并不是着落程序中必备的 。
其次 , 切伞是为了大风拖拽飞船
当飞船落地时 , 主伞逐渐松弛 , 但是如果遇到大风 , 就会重新膨胀起来 , 会拖动飞船移动位置 , 这对飞船和航天员都十分不利 。

因此 , 如果在地面有风的情况下 , 还是需要切伞的 。 不过根据当地的气象预报显示:飞船返回时段着陆场区域无大风、沙暴、雷电等危险天气 , 天气条件满足飞船返回要求 。 这是当地气象保障团队在神舟十四号返回前3个月开始就开始整理预测的精准结果 。
因此 , 切不切伞并不影响安全 。 但是从现场可以看到 , 飞船还是被拖拽了很短一点距离 , 这是惯性形成的 。 相信也是综合了地面条件 , 航天员做出的判断 。
手工切伞 , 十分考验航天员根据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回忆 , 着陆时她能听见火燃烧的呼呼声 , 透过舷窗能看到外面被火烧的通红的样子 。

等到飞船落地时 , 王亚平担任了切伞任务 , 她做了充足的准备 , 努力控制着颠飞的身体按下切伞按钮 , 最终成功着陆 , 而且是出口朝上稳稳立住 , 这也是落地的最佳姿态 。

在返回舱的内壁有很多仪器面板 , 其中就有“手控脱主伞”的按钮 , 想象一下:飞船落地还没缓过神 , 就要去按这个按钮 , 也确实不容易 。
那么为何不设置成自动切伞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为了安全 。

因为着落点虽然很明确 , 但是周边地形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 如果要使用自动程序实现切伞 , 就需要加装更多的传感器 , 在极短的时候判断 , 不如人工来的直接 。

一把1200平方的大伞飞船的大伞是由一种特殊丝绸制作而成 , 薄如蝉翼 , 每根伞绳只有2.5毫米粗去嗯呢个承总300公斤 , 96根伞绳加上1200平方米的大伞 , 带着去掉防热大底还有2.9吨的返回舱安全降落 , 确实功不可没 。
科学家们的设计也很巧妙:先开引导伞 , 返回舱的下降速度可由180米/秒减至80米/秒;再开减速伞 , 带出主伞 , 返回舱的下降速度逐渐由80米/秒减到40米/秒;主伞全部打开 , 速度降到15米/秒;剩下的速度就交给反推发动机去处理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