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职位不算高 , 但对于一个职场新人来讲 , 确实是一个极大的鼓励 。 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 彼时18岁的于东来心想 , 往后再使使劲儿 , 说不定25岁之前就能当上副厂长 。
但现实从来不按计划走 。
年轻时的于东来
当上车间工段长后不到一年 , 橡胶厂迎来大改革 , 业务范围发生了改变 , 人员组织框架也随之变动 。
自觉一向表现良好的于东来 , 不知为何被降了职 , 薪资也比从前低了不少 。 气不过的他找到领导询问理由 , 对方也只是含糊其辞 。
本就心高气傲的于东来越想越觉得委屈 。 如此别扭了小半年 , 始终无法平复内心的他最终还是选择辞职 , 带着满腔的愤懑回了家 。
再次成为无业游民 , 于东来忽感羞愧 。 也快二十岁的人了 , 身边的同龄人要么乘着高考恢复的东风进入了大学;要么也早早找到了工作 , 人生逐步走向安稳 。
再看看自己 , 闯荡社会也有几年光景了 , 不仅没赚到钱 , 到头来还把工作弄丢了 。
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 , 于东来躲在家里不敢见人 , 偶尔走在路上碰见熟人 , 也会赶忙躲开 。 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也想 , 什么时候能轮到自己有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 , 他一定好好抓住 , 绝不松手 。
于东来旧照(右二)
默念的次数多了 , 老天似乎真听到了他的愿望 , 没过几年 , 还真给了他一个圆梦的机会 。 只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往往也带有陷阱 , 稍不留意 , 就容易跌进万丈深渊 。
1990年之前 , 烟酒糖仍属于计划经济产物 , 施行专营制度 , 只允许部分授权店售卖 , 供不应求 。 那时候在一些隐秘的“地下小商店”里 , 也会有一些人拿着不知道从哪里得来的烟酒糖倒卖 , 轻轻松松便能赚上一笔 。
这不是什么不能说的秘密 , 那时做小本生意艰难过活的小商贩 , 其实都想过凭此发财 。 只是绝大部分人“有贼心 , 没贼胆” , 但于东来不同 , 他既有“贼心” , 也有“贼胆” 。
当时的于东来年轻气盛 , 一心想着出人头地 , 见人家倒卖烟草都赚了钱 , 他也眼红 。
有一天 , 一位声称“有门道”的男人找上门 , 告诉他自己存了一批烟草 , 保证是真品 , 而且价格很低 。
于东来本不想掺和此事 , 但听了男人的超低报价 , 他还是动心了 。 趁着一个月黑风高的夜 , 抱有侥幸的于东来再次找到了男人:开箱、验货、交钱、提货 , 一切顺利 。
回家的路上于东来将车开得飞快 , 满心欢喜地幻想着日后发财的日子 。
可是快乐转瞬即逝 , 那天他前脚刚把烟拿回家 , 后脚警察就叩响了房门——后来他才知道 , 男人卖给自己的那批香烟 , 其实是“见不得光”的贼赃 。
人赃俱获 , 于东来连解释的余地都没有 , 最终因为涉嫌非法倒卖 , 他被关进了拘留所 。
年轻时的于东来
兴许是咽不下心里的气 , 离开看守所之后 , 他愈发渴望找到“一夜暴富”的机会 。 都说“人不能在一个地方摔倒两次” , 但他偏偏不信邪 。
当时于东来不知道从哪里听说 , 西安郊区某工厂能“搞”到名牌香烟 , 他问到地址后 , 竟真的开车去了 , 而且当天晚上就进了一车的货 。
又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 , 于东来驾驶着货车窜上了高速 , 不想还没走出西安地界 , 便又被警察逮了个正着 。
第二次从看守所出来后 , 于东来不仅没了尊严 , 连家底儿都赔得一干二净 , 而且还欠了几十万的外债 。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自觉没脸再回家乡见爹娘的于东来 , 只好先留在西安打工 。
起先他想开矿 , 奈何没经验没背景 , 折腾了半天也只找到一个护矿的工作 。 那段时间他白天干 , 晚上忙 , 一天工资2块5 , 就这么坚持了2个月 , 到了月底该结钱了 , 不想煤老板跑路了 , 忙活一通“啥球都没有”!
风雨里走一遭 , 穷途末路的于东来踏上了回乡的路 。
这是1993年 , 27岁的于东来不仅没有实现成为“人上人”的梦想 , 还背上了近30万的债务 。
“咋就我这么倒霉呢?”
1995年之前 , 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于东来 。
年轻时的于东来
于东来上头还有一个哥哥 , 名为于东明 , 高中毕业后便到工厂打工 , 靠着捡煤渣、卖贺年卡等小买卖攒下了一笔钱 。
日日看着自家弟弟垂头丧气 , 做兄长的心里也不舒服 。 和自家媳妇商量了一下 , 于东明痛快地拿出了一笔钱 , 打算继续支持弟弟创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