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东来|胖东来,又赚大了( 五 )


他很迷茫 , 也很难过 。
从前他好高骛远 , 最终落得满盘皆输;后来他放下轻狂 , 踏实做事 , 可还是遭遇了飞来横祸 , 眼前一片混沌 。
胖东来遭难后 , 关于“老板卷钱跑路”的传言也在坊间不胫而走 。 于东来得知后立刻贴出通知:凡持有本店购物券的顾客 , 皆可持券到店办理退款 。 令人意外的是 , 此后几天竟没有一人到店索要赔偿 , 提及原因 , 大家回复也出奇地一致:“我们相信胖东来 。 ”
有一天一位大娘找到于东来 , 对他说:“小伙子 , 你可千万不能被这个事儿干趴下 。 我和你大爷还有2万块存款 , 如果需要可以借给你 。 ”
“用真品 , 换真心” , 这句于东来喊了3年的口号 , 在1998年的春天被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 。
“在那之前我抱怨很多 , 1998年之后就再也不想了 。 做企业不是给自己做的 , 而是给社会做的 。 ”


于东来说过 , 自己这一生最看重两样东西 , 一是自由 , 二便是爱 。
如今走进胖东来时代广场 , “爱在胖东来”的标语会出现在卖场的每一个角落 , 而由此衍生出来的一系列标准化体系 , 则成了胖东来在业内屹立多年 , 仍可被称为“神话”的最核心理由 。
1998年年底 , 于东来重振旗鼓 , 胖东来重新营业 , 之后1年持续扩张 , 直到2000年其所持资产已接近1700万 。
于东来算了一笔账 , 发现按照企业如今的发展速度和劲头 , 未来所挣到的钱自己有生之年也花不完 。
根据于东来自己的讲述 , 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 , 自己拿出了80%的利润分给员工 , 而他的终极目标则是“将公司利润的95%都分给员工” 。
虽然网络上关于这一数字的说法有多个版本 , 但不可否认的是 , 胖东来的员工薪资确实远远高于许昌当地的平均工资 。
曾有多家媒体对此进行过调研、报道 , 即使具体薪资会根据个人能力及表现略有不同 , 可最终结论往往都会指向一个方向:
胖东来的工资很高 , 高到员工根本不想跳槽、转行 , 只一心想着与它共同进退 。

于东来(左一)到医院慰问生病员工
然而钱可以留住人 , 却不一定能够留住人心 , 好在胖东来总有办法 。
现如今在胖东来工作超过10年的员工 , 已经超过了100名 。 留住人心的“秘诀” , 除了远高于业内平均水平的工资 , 于东来的个人魅力与企业整体氛围也是关键所在 。

胖东来最早一批员工与于东来对话
胖东来的企业文化 , 在很大程度上讲来 , 就是于东来本人的精神世界 。
1996年 , 于东来与哥哥拿着几万元现金 , 从许昌跑到北京中国航天基金会 。 工作人员看着眼前三名“地地道道农民模样的人”满心疑惑 , 等到于东来开口才知道 , 他们是来捐款帮助国家“造航母”的 。

汶川地震 , 胖东来先后捐款、捐物750万元 , 并组织了160名员工救援队在第一时间赶往灾区 。

新冠病毒肆虐时 , 胖东来在集团官网宣布:“凡参与本次抗击疫情 , 坚守岗位造成牺牲的员工 , 公司给予至少200万元补偿金;暂时不营业的部门员工发放正常工资 。 ”
去年家乡河南遭遇千年一遇的暴雨水灾 , 胖东来首批捐款就达到了1000万 , 在洪灾期间 , 蔬菜也按照成本价销售 。
据当地电视台报道 , 于东来第一时间带领企业员工参与一线救援 , 而且拒绝了所有媒体采访 。
因为于东来 , 胖东来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每一个“危难时刻” , 就像是一种下意识的反应 , 质朴与真诚总能打动人心 。

在胖东来 , 创始人于东来的称谓不是“老板”、“于总” , 而是“大哥” 。 这是于东来自己的要求 , “大家都要像兄弟姐妹一样相处” 。
早些年胖东来员工有500多人 , 于东来可以准确喊出其中300多人的名字 , 近乎所有见过“大哥”本人的员工对其的评价都是“和蔼可亲” 。
曾经有一位员工下班后在家中突发脑溢血入院抢救 , 于东来得知后第一时间赶到了医院 , 不仅支付了医药费 , 还在手术室门口守了几个小时 。 “没有一个老板能做到这个程度 。 ”一位同行评价道 。

于东来反复强调:“胖东来是一所学校 , 和利益没有关系 。 ”而他在几十年中做的最多的事情不是挣钱 , 而是传道 。
在网上有一种说法是 , 胖东来是全许昌第一个为收银人员准备凳子的超市 , 也是唯一一个允许员工在上班时间玩手机的商场 。
自2021年开始 , 胖东来超市员工的带薪年假由原来的30天变为40天 , 发放年假时 , 审批制度里唯一的“硬性要求”是其中10天必须用于长途旅行 , 并且还要将旅行感悟在公司系统上分享 , 若不执行 , 则取消休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