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韦伯望远镜于2021年12月25日发射升空 , 它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深空观测能力最强的太空望远镜 , 其携带的观测仪器能够捕捉到136亿年前从宇宙深处发来的光线 , 换句话来讲就是 , 它能够看到136亿光年之外 。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韦伯望远镜能看到136亿光年之外 , 那用它看火星会有多清晰呢?对此我们似乎可以认为 , 与136亿光年的尺度相比 , 火星与地球的距离完全可以说是近在咫尺 , 以韦伯望远镜如此强大的观测能力 , 应该可以看得非常清晰才对 , 那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
其实早在2022年9月5日 , 韦伯望远镜就已经拍摄过火星了 , 然而它传回的“火星照片”却令人们大失所望 , 因为韦伯望远镜拍摄的“火星照片”可以说是模糊得一塌糊涂 , 实在跟“清晰”这个词没什么关系 。
(注:图中的左侧是根据以往的观测数据给出的参考模型 , 右侧才是韦伯望远镜实际拍摄的图像)
能看到136亿光年之外的韦伯望远镜 , 为什么会拍摄出如此模糊的“火星照片”呢?是它的设备出现了故障吗?当然不是 ,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 , 韦伯望远镜观测的是波长为600-28300纳米的电磁波 , 这个范围的电磁波只包括少数波长较长的可见光(如红光和橙光) , 其他的全部都是红外线 。
为了尽可能地捕捉到来自宇宙深空的信息 , 韦伯望远镜对红外线极为灵敏 , 但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问题 , 那就是如果红外线过多 , 就会导致它出现一种被称为“探测器饱和”(detector saturation)的现象 , 我们可以将其简单地理解为 , 过多的红外光会导致望远镜“失明” 。
对于韦伯望远镜而言 , 来自火星的光线实在是太多了 , 因此在拍摄“火星照片”的时候 , 为了避免出现“探测器饱和”现象 , 技术人员不得不大幅降低曝光时间 , 并且只测量了韦伯望远镜所接收到的一少部分光线 , 正是因为如此 , 它拍摄到的“火星照片”才会“模糊得一塌糊涂” 。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了 , 为什么韦伯望远镜基本上只观测红外线呢?这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
一、相对于可见光来讲 , 红外线的波长更长 , 可以更容易地穿过宇宙空间中的气体和尘埃 , 因此基于红外线的观测 , 就能够看到那些被气体和尘埃遮蔽的空间区域或者天体 。
二、宇宙中除了那些闪亮的恒星之外 , 还存在着大量的低温天体 , 比如说系外行星、棕矮星等等 , 而这些天体主要是在红外线波段下释放辐射 。
三、韦伯望远镜肩负的重要使命之一 , 就是研究宇宙中最早出现的恒星以及星系 , 而由于宇宙的膨胀 , 那些遥远的天体所发出的光线在传播过程中 , 其波长就会不断地变长 , 同时频率也会持续地降低(这也被称为“宇宙学红移”) , 当它们抵达地球附近时 , 早已变成了红外线 。
相对而言 , 大名鼎鼎的哈勃望远镜更适合拍摄火星 , 因为它观测的是波长为100-1000纳米的电磁波 , 其中涵盖了可见光的全部波段 , 不过哈勃望远镜看到的火星 , 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那么清晰 。
(图为哈勃望远镜于2016年拍摄到的火星 , 可以看到 , 这张“火星照片”其实也比较模糊)
由于衍射效应的存在 , 当光学望远镜捕捉到一个物点发出的可见光时 , 并不能生成一个精确的“像点” , 而只能生成一块“像斑” , 假如两个“像斑”距离过近 , 它们就会发生重叠 , 进而无法分辨 , 因此光学望远镜是存在分辨极限的 , 这可以通过“瑞利判据”来进行描述 。
“瑞利判据”的相关公式为“θ=1.22λ/D” , 其中θ、λ、D分别代表望远镜的最小分辨角、光线的波长以及望远镜的口径 , 已知哈勃望远镜的口径为2.4米 , 可光见的波长可以取其平均值500纳米 , 代入该公式可得 , 哈勃望远镜的最小分辨角大约为2.54 x 10^-7 rad(弧度) 。
火星与地球的最近距离大约为5500万公里 , 我们将其与哈勃望远镜的最小分辨角相乘 , 就可以得到 , 当火星距离地球最近时 , 哈勃望远镜拍摄火星的分辨率也只有大约14公里 , 所以它看到的火星其实也算不上清晰 。
推荐阅读
- 全球新药进展早知道12.08
- 《亚当计划》当未来的你穿越到现在,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 测土仪了解土壤中养分的情况
- “火星冲日”撞上“火星伴月”!两奇观同时登场,未来10年最明亮
- 神舟十四号三位航天员成功返回出舱!飞船侧面为何出现个大窟窿?
- Y染色体正在慢慢消失:一种新的性基因可能是人类的未来
- 【科学强国】什么人更容易近视?与5种基因变异有关!
- Y染色体正在流失!1100万年后或完全消失,人类该如何繁殖
- 比利时蓝牛一天长3斤肉,是人类改造的“畸形”产物,在我国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