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我以为你以为的我,一本人人都该读的社会生存指南


我是我以为你以为的我,一本人人都该读的社会生存指南


文章图片


我是我以为你以为的我,一本人人都该读的社会生存指南


文章图片


我是我以为你以为的我,一本人人都该读的社会生存指南


文章图片


你看过前一段时间很火的《瞬息全宇宙》吗?我看了 , 感觉很奇妙 , 《纽约时报》评论说这部影片表面上是一部“形而上学”的多元宇宙脑洞之旅 , 但在内核深处 , 这其实是一部苦乐参半的家庭戏 。 不讨论剧情 ,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那个技能“宇宙跳跃” 。

在多个平行宇宙中 , 一个人会有不同的身份设定 , “宇宙跳跃”简单来说就是做出诸如吃唇膏、纸割手、对敌人说爱你等非常规动作后 , 灵魂与另一个宇宙版本的自己进行记忆链接 , 从而获取另一个自己的技能 。
这种被包装成宇宙跳跃的技术 , 其实极具现实隐喻 , 在《瞬息全宇宙》里 , 这种普世哲学被描述成 , 每个微小的决定 , 每个随机的举动 , 都会产生一个分支宇宙 , 以至无穷无尽并在人的一生中产生重要的影响 。

我的问题是 , 如果你有机会拥有这种技能 , 你会发现自己被隐藏的什么技能或者身份呢?我的意思是 , 现在的你是真正的你吗?尤其是在我读了《自我的本质》这本书后 , 这种意识和感觉就越发清晰 。
这本书提醒我们 , 我们很容易注意到他人被操控 , 却很少注意自己其实也同样在被其他人影响以及被我们的环境操控 。 我们所感受到的自我幻象 , 其实是由身边人与我们自身的社交互动而建构的 。 我们不仅从他人身上学习有关周遭环境的东西 , 也在学习如何成为自己 。 在观察、试图理解他人的过程中 , 我们开始发现自己是谁 。

通过展现大脑为了适应环境发展出来的巧妙机制和独特规律 , 这本书不仅帮我们解锁社会的影响力密码 , 从而使我们能够尽量清醒客观的认识自我 , 而且更重要的是 , 阅读本书还可以让我们学习到如何进行自我的改变 , 并帮助我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更好地互动和生活 。
比如 , 我讲课时经常提到的阅读对大脑的重要影响 , 就是基于大脑的工作机制 , 大脑的处理过程是采用分布模式的 , 你大脑内的神经传导模式好比一种多米诺装置 , 一旦推动一块骨牌就会引发连锁反应 , 唯一不同的是我们大脑中的骨牌会重新弹回原位 , 等待着下一次被推倒 。 大脑的运算能力令人难以置信 。

举个例子 , 假设你只有500个相互连接的神经元 , 每个神经元都可以处于开或关的状态 , 那么不同连接模式的总量就是2500个 , 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在可观察领域发现的所有原子数量的总和 。
那么你其实有多少个神经元呢?120到140亿个 , 想象一下它们运转的样子 , 你就可以明白 , 为什么拥有几百亿个神经元的大脑被认为是人类已知的 , 或确切地说是未知的、最复杂的系统 。 了解大脑进行工作的基本方式后 , 你会发现 , 其实我们感知到的世界和《黑客帝国》基努·里维斯饰演的尼奥一样 , 我们和现实世界也没有直接联系 。 我们感受到的自我实际上是我们的大脑所编织的一个故事 。 所有的体验 , 都是经过不同的神经活动加工后形成的精神生活 , 我们也生活在自己的矩阵中 。

是不是听起来有点可怕 , 还是推荐你读一读这本《自我的本质》吧 , 毕竟电影中多元宇宙的混乱也可看作今天互联网世界的混乱 , 而每个被互联网信息狂轰滥炸而逐渐迷失的个体都需要重新找到自我的本质 。
书籍介绍
《自我的本质》

几乎从人类出现社会活动开始 , 就有了“我是谁”这个亘古迷思 , 但至今人们都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答案 。 屡获殊荣的认知心理学家布鲁斯·胡德从一个有趣又新颖的视角破解了这个问题 , 他提出:自我是一种大脑的幻象 , 本质上是由周围人塑造的 , 它始终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 也可以这样说:“我不是我以为的我 , 我也不是你以为的我 , 我是我以为你以为的我 。 ”
【我是我以为你以为的我,一本人人都该读的社会生存指南】● 在公司和家里 , 我们为什么会表现出不同的性格?
● 人们怎样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他人的看法?
● 哪些因素能够在不经意间影响决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