哄炒的数据确权,会是下一个元宇宙吗?( 二 )


因此 , 数据交易所除了起到数据确权的作用之外 , 无法提升附加值 。 这导致国内数据交易所的地位比较尴尬 , 只能起到撮合买卖双方交易意向的作用 。 数据交易的整个环节 , 包括数据挂牌、数据审核以及合同签约等 , 全部跟数据交易所关系不大 。
作为参考 , 数据确权板块里的“国家队”人民网 , 在2019年9月上线了人民数据资产服务平台 。 新业务的加入并未对人民网的营收带来改善 。 2019-2021年 , 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21.50、21.00、21.83亿元 , 营收较为稳定 。 其中 , 数据资产服务平台的信息服务业务营收 , 在2021年和2020年分别对应为2.82和3.31亿元 , 下滑17% 。



另一边 , 数据确权公司要实现第二个预期 , 需要足够的市场空间作为支撑 。
据国家工信安全中心测算数据显示 , 2020年我国数据要素市场规模达到545亿元 。 预计到2025年规模将突破1749亿元 。 但数据确权及其衍生的数据交易所 , 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 由于整个数据要素市场尚未完全开发 , 每家公司能占据多少市场份额 , 对应业绩多少 , 根本没法预测 。



考虑到当前多家公司宣布将进军开展数据确权和数据交易业务 , 原本就不大的蛋糕将会被进一步分割 。
有预测称 , 某公司具备先发优势 。 预计市占率50% , 对应营收80-90亿;30%-40%净利率 , 对应净利润24-36亿;30倍PE , 对应千亿市值 。 可以说是靠“血统”、业务背景等因素的“凭空猜测” 。 这样的估算 , 一旦当业绩开始兑现 , 迎来的只会是估值被“暴杀” 。
此外 , 还有逻辑认为 , 数据确权将顺着交易所——服务——数字资产持有者的链条传导 , 最终数字资产持有者将获得最大利益 。
但问题是 , 这样的标的(如视觉中国等公司) , 由于本身业务就是版权 , 其数字资产的价值早已反映在市值中 。 数据是否存在可交易性 , 并不影响其原本的版权生意 。 数据的流通性提高导致数字资产升值 , 这只能算是市场的“一厢情愿” 。
最终 , 在经过几天的多空博弈之后 , 数据确权概念板块出现了较大分歧 。 1月6日 , 数据确权“妖股”安妮股份直接进入跌停板 , 人民网、英飞拓也迎来了较大幅度的回调 。



在市场机制的强制冷静下 , 数据确权也即将面临“退烧” 。
写在最后《乌合之众》书中认为 , 掌握了影响群众想象力的艺术 , 也就掌握了统治他们的艺术 。
遥想去年的中青宝 , 靠着号称元宇宙游戏的《酿酒大师》一周收获3个20cm涨停 , 在两个月里 , 股价被哄抬5倍 。 可随后憋了一年 , 做出来个2D版本的H5小游戏 。 曾经热血贲张的投资者们 , 小部分赚的盆满钵满;而大部分则后悔没能仔细分析 , 听信了坊间传闻 。
【哄炒的数据确权,会是下一个元宇宙吗?】数据确权的价值究竟几何?还得让子弹多飞一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