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题|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探索与实践课题工作报告( 二 )


教科研沙龙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科研方式 , 应该说一次活动就是一次思想的交流 , 思维火花的碰撞 。教师们在交流中得到收益 , 感觉到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
课题组利用暑假时间 , 在学校开展中考试题赏析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预设与生成教学月活动 。除了开展校内沙龙活动外 , 课题组成员还发挥网络优势 , 参加人教版思想品德qq群、鲁教版思想品德qq群 , 自己建立苏教版思想品德qq群 。在网络上与各地思想品德专家学者进行交流研讨活动 。
(四)教科研一体化 , 提高研究实效 。
要求课题组成员制订详实有效的研究计划 , 扎实研究过程 , 进行开拓性研究工作 。课题研究的形式要灵活多样 , 不必拘泥于某种形式 , 可搞专题研究、学术沙龙、课题研究课等 。
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省、市有关部门组织的教育论文竞赛活动 , 如吉留祥老师的《回归生活 , 让课堂更精彩》获得常州市2009年思想品德年会论文二等奖 。
(五)让教学回归生活 ,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思想品德课题|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探索与实践课题工作报告】为使课题研究与学生的活动紧密联系 , 每学期 , 课题组都举办一次思想品德课活动周 。内容丰富多彩 , 如:手抄报设计比赛 , 演讲比赛 , 表演比赛 , 故事征文比赛 , 社会调查报告等 , 促使学生在竞争中体验、在交流中感悟、在实践中探索、在训练中拓展、在开放中提升 , 从不同的角度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让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 , 促进自身个性发展--这是课题研究成功的又一表现 。
我校潘国庆老师见义勇为 , 获得金坛、常州政府表彰 , 课题组利用这一机会 , 组织学生开展居委会自行车失窃情况调查活动 。还开展了“塑料瓶回收研究活动;盲道行走体验活动-----
(六)让生活化作教材 , 营造文化氛围
有人说:校园应是一本活的教科书 , 使每座墙都能说话 。确实如此 , 为了营造思想品德课文化氛围 , 学校的教育作用不仅是通过词语、说教起作用 , 更是通过立体的、多彩的、无声的环境文化时时处处、无时不在地对师生的思想、情操、行为、习惯起着熏陶、渗透和影响的作用 。校园过道里的板报和书画 , 宣传栏和各班的黑板报 , 是我校的一大特色 。这些墙报、宣传画、黑板报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 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品德教育 , 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