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一年了,令人深恶痛绝的“流汗黄豆”依旧没“死”( 三 )


以网络骂战为例,正是因为屏蔽词机制的出现,才导致原本“直来直往”的言语对骂,变成了各种“阴阳怪气”的嘲讽 。道理很简单,屏蔽词规避掉了大量与辱骂相关联的词汇,为了更有效地争吵,网友只能换个法子,拐弯抹角地换个词继续 。于是,屏蔽词的替代品,便成为了“喷子”们的“刚需”,想不火都难 。这也就推动了互联网语境,从“自由搏击”向“阴阳怪气”的转变 。
比如各种“国骂”的拼音缩写,就是很好的体现 。直到现在,作为“国骂”替代品的各种拼音缩写,仍是“喷子”键盘大战的主力 。
社交|一年了,令人深恶痛绝的“流汗黄豆”依旧没“死”
文章图片


各种谐音词,也成了替代品——像是替代“弱智”的“睿智”,以及被央视点名过的“伞兵” 。
社交|一年了,令人深恶痛绝的“流汗黄豆”依旧没“死”
文章图片


但谐音和拼音缩写,依旧有着不小的风险,一旦被抓到,可能号就没了 。这时,像“正话反说”这样的“阴阳怪气”行为,显然更容易钻屏蔽词的空子 。汉语文化博大精深,词汇的含义也是千变万化 。“阴阳怪气”地嘲讽,显然风险更小,并且杀伤力有时也比直接辱骂来得更大 。这也就导致,“阴阳怪气”逐渐成为网络语言暴力的主流形式 。
表情包的出现,则是加快了“网络语言暴力阴阳怪气化”的进程 。它能更直观地将说话人的口吻和字词含义,表现出来 。
然而,阴阳怪气的语境,模糊了善意与恶意的界限,也干扰了人们对赞美和批评的判断 。当别人使用褒义词时,久被“阴阳怪气”荼毒的网友,很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辱骂 。当言语的意思完全被模糊,那么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成本将会被无限放大 。
社交|一年了,令人深恶痛绝的“流汗黄豆”依旧没“死”
文章图片


你能看出这是喜欢,还是讨厌“流汗黄豆”吗
这无疑被动地,给每个人都带上了一个伪装的面具 。当坦诚相待,敢爱敢恨成为奢望,那么这个互联网语境,一定出了问题 。
话说回来,互联网由于其特性,想要人们坦诚相待也不现实,但这绝不是变成现在这样的理由 。
也难怪有网友,在“阴阳怪气”中不断挣扎后,怀念当初互联网那个直来直去的环境 。
社交|一年了,令人深恶痛绝的“流汗黄豆”依旧没“死”
文章图片


【社交|一年了,令人深恶痛绝的“流汗黄豆”依旧没“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