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品会、华润等多家企业"抛弃"网络小贷牌照,行业撤退潮来临


|唯品会、华润等多家企业"抛弃"网络小贷牌照,行业撤退潮来临
文章图片
图1/1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李米
来源:新流财经(ID:xinliucaijing)
近期 , 多家小贷公司被股东剥离、转让 , 小贷公司撤退步伐在加快 。
比如 , 唯品会剥离旗下一家小贷公司、世联行8.06亿出售世联小贷所持信贷资产、华润拟转让旗下小贷股权、君正小贷二股东退出、赫美拍卖持有的赫美小贷股权 , 奥马电器拟转让子公司宁夏小贷......
此外 , 有从业者向新流财经透露 , 某家具有外资股东背景的小贷公司以及重庆某家累计放款近600亿元的小贷公司也正在寻找新的买家 。
值得注意的是 , 上述被“放弃”的公司多数为网络小贷公司 , 曾经的“香饽饽”似乎突然之间变成了“烫手的山芋” 。
但在多数玩家纷纷撤退的同时 , 山东首家网络小贷牌照——山东国晟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于2020年12月24日正式成立 , 注册资本10亿元 。 在业内人士看来 , 目前网络小贷的监管步调基本已经确认 , 国晟小贷成立就是建立在监管基础之上的 。
经历了多年的角逐之后 , 小贷行业正从各路玩家疯狂涌入到逐步回归冷静 。
政策宽松、利润可观 , 玩家疯狂涌入
时间倒回到2010年 , 我国第一家网络小贷公司——阿里小贷正式诞生 。 彼时 , 小贷行业还处在传统小贷公司数量迅速扩张的时期 。
2015年 , 传统小贷公司数量一路扩张至1.2万家之多 。 但在数量激增的背后 , 利率过高、催收不当等问题慢慢浮出水面 , 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逐渐增多 。
与此同时 , 随着P2P和现金贷等互联网金融迅速崛起 , 网络小贷凭借流量、技术以及展业范围等优势在小额贷款行业中异军突起 , 也因此掀起了申请网络小贷牌照的热潮 。
据统计 , 网络小贷市场于2014年加速启动 , 2016年开始大幅增加 , 共有47家网络小贷公司成立 , 2017年这一数字达到了71家 。
其中发起设立的股东各式各样 , 包括上市公司、互联网公司、大型传统线下机构等 。 文首部分提到的玩家 , 也大多在这个时候入局 。
与其他具备放贷资质的银行、消费金融牌照相比 , 网络小贷能既打破地域限制 , 在全国范围内展业 , 门槛又相对低 , 性价比较高 , 这成为很多公司布局金融业务的首选 。
当然 , 各路玩家疯狂涌入小贷市场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利润可观 。
以海尔集团旗下网络小贷公司为例 , 经过了几年的发展 , 据公开数据显示 , 2015年-2017年 , 海尔小贷分别实现净利润4464.17万元、9852.23万元和1.38亿元;放款量也在逐年攀升 , 2015年-2017年分别放款41.7亿元、122.49亿元、181.29亿元 , 放款额年复合增长率108.51% , 发展速度可见一斑 。
对于想要将金融作为一项新的收入来源的企业而言 , 这无疑是一块充满诱惑力的大蛋糕 。
政策宽松、门槛不高、利润可观 , 各自在主业领域有着充分实力的玩家 , 对布局金融业务充满了热情 。
大家都想分一杯羹 。
直到2017年底 , 受现金贷风波影响 , 监管踩下急刹车 。
2017年11月 , 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特急文件《关于立即暂停批设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的通知》 , 由于近年来 , 有些地区陆续批设了网络小额贷款公司或允许小额贷款公司开展网络小额贷款业务 , 部分机构开展的“现金贷”业务存在较大风险隐患 , 要求立即暂停批设网络小额贷款 。
据统计 , 截至2017年11月21日 , 市场上共有249张网络小贷牌照 , 完成工商注册的有229张 。
尽管只有200余张牌照 , 但是网络小贷却凭借助贷、联合贷等模式成为了近几年行业内不可忽视的力量 , 搅动着互联网金融市场整池的春水 。
外部政策、内部治理不善双重夹击 , 企业撤退加速
2020年的疫情让包括小贷公司在内的消费金融行业整体承压 。 “一开始我们认为这或许是在2020年遇到的最大困难 , 但没想到 , 我们低估了2020年 。 ”一位网络小贷从业者顾何表示 。
2020年8月底 , 最高人民法院修订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为4倍LPR , 即年化利率15.4% , 较此前24%和36%的利率基准大幅下调 。
同年11月 , 《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出炉 , 对属地经营、联合贷、股东参股数量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 。 最重要的是 , 行业准入门槛比以往大大提高了 , 足以将一众小贷平台拒之门外 。
可以预见的是 , 新规落地后 , 很多小贷公司将清退或者局限于当地 , 网络小贷的牌照价值也会大大缩水 。
但在顾何看来 , 监管收紧是一方面 , 小贷公司内部治理是撤退的另一重要原因 。
自从2017年底 , 监管暂停网络小贷牌照审批之后 , 行业经过了几年平稳的发展期 。 不过由于各家定位、发展战略各不相同 , 差异越来越明显 , 有的成为了集团撬动万亿元估值的基石 , 有的则年亏损几亿元 。
“一些小贷公司属于跨界做金融 , 领导层来自大股东一方 , 对金融并不是十分了解 , 发展方向不明晰 , 有的甚至内部斗争激烈 , 导致金融业务难以真正发展起来 。 ”顾何谈到 。
经过几年的发展 , 有的旗下小贷公司仍旧处于亏损状态 , 网络小贷新规意见稿下发后 , 一些小贷公司股东的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和盈利能力产生了动摇 。
以华润拟清退的润信(汕头华侨试验区)互联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为例 , 2019年度 , 其营业收入约3270万元 , 净利润亏损约115万元;截至2020年10月底 , 营业收入约2629万元 , 净利润亏损约3990万元 。
而其注册注册资本仅3亿元 , 若要达到网络小贷新规要求的50亿元注册资本金的要求 , 补足几十亿元的差距或许只能依靠股东方的支持 。
当前部分网络小贷公司都面临同样的尴尬 , 但是这已经不是三、四年前 , 股东们对网络小贷抱有一腔热情的时候了 。 相对于补足网络小贷公司的资本金 , 运用这部分资金去获取一张价值更高的银行或者消费金融牌照 , 显然更划算 。
政策的出台 , 犹如最后一根稻草 , 加速了这些股东们寻找其他出路的步伐 。
“赚快钱”不如“细水长流”
有业内人士预计 , 网络小贷新规正式出台后 ,90%以上的网络小贷机构将因无法达到监管要求而出局 。
大浪淘沙 , 网络小贷史上最大规模的撤退潮来临 。
除了股东们 , 正在亲身经历这场撤退潮的从业者们的感受更加深刻 。
“目前已经准备转行做贷后相关业务 。 ”一位重庆小贷从业者谈到 , 多数从业者们还在观望 , 有的则已经提前辞职谋求新的机会或者直接转行 。
尽管如此 , 不容置疑的是 , 小额贷款行业的存在具备其合理性 , 可以为银行无法触及到的中小微企业、三农以及无法在银行获得信贷的次级用户等提供金融服务 , 这部分市场将长久地存在 , 并且规模巨大 。
小贷公司协会会长王非近期公开表示 , 小贷公司的股东要有产业投资者的耐心 , 要明白“赚快钱”不如“细水长流”的道理 。
实际上 , 早在2015年十部委下发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便规定 , 在功能定位方面 , 小额贷款公司发放网络小额贷款应当遵循小额、分散的原则 ,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 , 主要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 , 践行普惠金融理念 ,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 发挥网络小额贷款的渠道和成本优势 。
如今再纵观整个国内小贷市场 , 一场洗牌期正在降临 , 但留下的小贷公司或许已经有了比以往更加清晰的发展方向 。
在多位小贷从业者看来 , 未来小贷公司在经营发展上 , 成为普惠金融的补充 , 不诱导消费者过度负债 , 或许才是生存和可持续的根本 。
(以上人名为化名)
【|唯品会、华润等多家企业"抛弃"网络小贷牌照,行业撤退潮来临】(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