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大厂员工“35岁危机”背后真相:校招生“真的很便宜”( 二 )
在梁萌看来,第一代深耕PC端精英互联网公司管理控制模式中最具特色的一点是,程序员有权决定工作时段和工作时长,出于责任心和成就感,自愿加班现象普遍存在 。
在这个阶段,畸形加班导致的恶性事件虽然已经出现,但科技公司高强度加班并未好转,甚至成为众多互联网公司的日常 。在梁萌看来,互联网的加班工作是其创办以来的普遍现象,但在移动互联网发展阶段才引发对加班的大规模控诉 。
为争夺流量入口,各互联网公司竞争激烈,平台经济兴起 。从BAT到美团、字节跳动等,都在这个阶段扩张业务,演变成规模上万甚至超过十万人的大厂,各个移动互联网公司也将愿景定得更为实用 。在梁萌看来,比起改变世界的梦想,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些企业文化,更接近于市场竞争性的文化,此前的Z公司也在改变,这意味着自由、平等的“工程师文化”被淡化,引以为傲的自主性也逐渐丧失 。
在互联网发展的前十年,企业多采用瀑布开发方式,“流程包括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和发布等,是BAT等精英互联网公司借以起家的经典开发方法 。”梁萌解释,该模式下,员工工作流程是固定的,上一个流程完成,下一个才能开始,“产品的开发过程一般在3个月到6个月,且以较为完善的产品架构为最终发布交付使用的目标” 。但移动互联网时期,更高效协作的敏捷开发在互联网企业中普及,成为BAT、字节跳动、滴滴等企业主流的开发方式 。这是一种应对快速变化需求的软件开发能力,相较于瀑布开发,敏捷开发不是严格遵循工作流程,而是并列执行,强调快速将小的功能交付应用,然后在项目周期中持续改善和加强 。
该方式优势明显,工作进程和进展明确,容易对技术开发过程进行监控,但也随之改变了工作节奏 。一位产品经理向梁萌描述工作压力如何飙升,“以前瀑布式我一次把业务MRD(需求文档)写完,剩下就是技术做设计、做开发、测试就好了 。但敏捷的话,我会不断地拆STORY(用户故事)给他们,而且我要不断地去验证他之前开发那些功能的一致性 。”梁萌总结,这种模式需要在横向层面更紧密地配合、沟通和相互督促,从而相较于敏捷开发之前对劳动过程的自主性空间逐渐减小 。
参与其中的人像被困在了一张网里,弹性工作制形同虚设 。梁萌认为,“这个问题在表面上与法律和劳动报酬相关,但本质上是由于技术引发的管理控制类型的变化,导致劳动者失去了劳动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决策空间,造成劳动者文化资本(即工程师文化)与企业文化和管理机制之间的矛盾” 。
“从劳动用工角度看,2020年是互联网劳动用工压榨的一个高峰点 。”范围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业务驱动的需要下,互联网公司想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推动了内部劳动用工的管理严格化 。
推荐阅读
- 视点·观察|新华社:数字虚拟人频频出圈,能在多大程度上替代真人?
- 视点·观察|收购黑鲨入局VR设备,曾说不做硬件的腾讯,搞得定硬件制造吗?
- 视点·观察|每天9.9元起就能租手机?租赁平台被指向未成年人放高利贷……
- 视点·观察|虎年只有355天 少的10天你知道去哪了吗?
- 视点·观察|肯德基盲盒二手价暴涨8倍 是否在搞“饥饿营销”?
- 视点·观察|涉嫌传销再陷逃税风波,“微商教母”张庭夫妇最少补税118亿?
- 视点·观察|新卡流量糊涂账 老卡资费难降档
- 视点·观察|快递为何“送不上门”?难点在哪?
- 视点·观察|因解决BUG不力 LastPass或面临2000万欧元的GDPR罚款
- 视点·观察|媒体评王冰冰遭人肉:曝光他人隐私构成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