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大厂员工“35岁危机”背后真相:校招生“真的很便宜”( 六 )


另一个现实是,“从某种程度上,20多岁进互联网公司,在如此高强度的岗位上工作到30岁以上,经历996,身体上可能也会出现各种隐患” 。范围提到,而在企业用工成本上,如果维持中高龄的员工结构,后续也会面临比如员工因病缺勤、较高的医疗保险和工伤的概率等 。
近年来,一些互联网大厂增加校招生规模,提高薪水,有些公司甚至开出35万元甚至40万元以上的年薪,与老员工倒挂 。在刘昕看来,公司每年大规模校招从某种程度上,这也是瞄准企业那些薪水高、生产率低的中高层管理者,“用新人顶替老人” 。
互联网公司的创新依赖于年轻人才,但在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朱国玮看来,这种用人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他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提到,“中国长期以来的人口红利,让企业用工习惯了‘掐尖’的用人方式和超时超量的工作强度,但‘35岁职场荣枯线’实际折射了单位用人理念的误区,即注重劳动力‘便宜、好用’,而忽视产业转型升级背后所需要的人力支撑、资源经验储备 。这样的用人导向,很容易陷入产业、用工‘内卷’恶性循环 。”
大部分企业的潜规则是,不招收35周岁以上的求职者,这既出于企业团队年轻化的需求,也源自企业对35+员工的一种隐性歧视 。重新流向求职市场的35+员工可能会被一些用人单位视为“次品”:他们在原来单位待不下去了 。
2020年11月,一位45岁的软件开发人员在中国政府网“我向总理说句话”栏目留言,自述遭遇就业年龄歧视,引发关注 。他精通java的各种技术体系,考取PMP项目管理证书、系统架构师证书,觉得进入到了职业生涯最好的时刻,但因照顾儿子读书,辞职半年后再找工作,却连面试的机会都很难得到 。“现在国家鼓励延迟退休,我觉得,40岁以上的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此刻正是自身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找工作时不能被年龄限制了 。”
一位不愿具名的劳动关系学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年龄歧视在《就业促进法》中还没有明确列举,未来需要完善立法,比如加大对于就业年龄歧视的处罚力度 。但他提到,年龄歧视现象不只存在于互联网行业,一些传统行业在招聘时,35岁一般都是(一线岗位)入职年龄的上限,比如公务员的岗位 。“在公共部门的示范效应下,想在民营企业推动禁止年龄歧视很难” 。
前述不愿具名的劳动关系学者认为,互联网行业应聘者规模大,薪酬有吸引力,未来一段时间仍会沿着原有路径继续管理和招聘 。但从长远看,随着人口结构的改变,企业这种用工模式对社会危害会逐步显现,需要真正引起立法、执法的注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