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欧网|特斯拉一再降价,只因最大对手在中国?


亿欧网|特斯拉一再降价,只因最大对手在中国?
文章图片
图1/4
题图 |unsplash
疯狂进击的特斯拉 , 正倒逼中国车企们苦炼内功 。
作者 | 曾乐 编辑 | 顾彦
凭借特斯拉这张牌 , 埃隆·马斯克登顶全球富豪榜榜首 , 这也再次点燃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造富神话 。
二级市场的股价表现足以证明这场资本狂欢之盛:在过去的12个月里 , 特斯拉股价涨幅高达743% 。 截至当地时间1月8日 , 特斯拉报收880.02美元/股 , 市值高达8342亿美元 , 超越Facebook , 仅次于苹果、微软、亚马逊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 。
看似一骑绝尘 , 马斯克却表示:“特斯拉最具竞争力的公司可能诞生于中国 。 ”
这样的忧虑不无道理 。
过去1年里 ,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掀起了一场又一场造富浪潮:蔚来暴涨1200% , 小鹏、理想暴涨约200% , 有的市值甚至已超百年传统车企 。 不仅如此 , 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也暴涨超5000亿元 , 直逼万亿元市值 。
曾跌入谷底的中国造车新势力头部玩家们 , 完成了在悬崖边的自我救赎 。 新造车企势如破竹的同时 , 不少传统车企也纷纷发力布局新能源汽车 。
乘联会数据显示 , 2020年11月 , 中国市场新能源乘用车前三强企业销量均突破2万辆 。 其中 , 上汽通用五菱达3.6万辆、比亚迪为2.6万辆、特斯拉中国则是2.2万辆 , 前三强共占当月新能源车总销量的46.5% 。

亿欧网|特斯拉一再降价,只因最大对手在中国?
文章图片
图2/4

华为、百度等互联网巨头也加快了在这一领域布局的进程:已在智能车云、智能网联、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电动五大领域进行布局的华为 , 将目光放至与国内巨头联合打造高端智能汽车品牌上;在自动驾驶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的百度 , 被曝出分别牵手威马、吉利 。
多方势力角逐之下 , 谁将最终成为特斯拉所忌惮的对手?
新造车三巨头不惧价格战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利好时刻 , 以蔚来、理想、小鹏为代表的头部造车新势力更是站在了风口之巅 。
相比过去业内所调侃的“PPT造车” , 新造车三巨头目前均有量产的车型落地 , 如蔚来ES8、理想ONE、小鹏G3 , 并已在各自的细分市场中占据了一定品牌声量 。
“卖车”是造车新势力的主要收入来源 , 销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家新造车企的营收规模 。 如若企业缺乏规模效益 , 则意味着需要承担更高的生产与运营成本 。
【亿欧网|特斯拉一再降价,只因最大对手在中国?】2020年 , 蔚来总销量达43728辆 , 同比增长113% , 登上造车新势力销量榜首 。 凭借理想ONE这一款车型 , 理想以32624辆的年销量紧随其后 。 排名第三的则是小鹏 , 其年销量为27041辆 , 同比增长112% 。

亿欧网|特斯拉一再降价,只因最大对手在中国?
文章图片
图3/4

蔚来的涅槃 , 是造车新势力挺过艰难初期阶段的一个缩影 。
在经历了2019年的销量波动后 , 蔚来于2020年起开启了明显的“节节攀升”迅猛攻势 。 2020年12月 , 蔚来销量更是达7007辆 , 环比增长32.4% , 创单月交付量历史新高 , 且连续9个月实现同比翻番 。
在售车型均价都在40万元左右的蔚来 , 如同一匹快速奔跑的“黑马” , 取得了造车新势力年销量冠军 。 资本市场层面 , 蔚来的速度同样得到了验证 。
Wind数据显示 , 2020年年初时 , 蔚来股价在4美元附近 。 历经5个多月的震荡后 , 自2020年5月下旬起 , 蔚来启动了上升通道 。 截至1月9日美股收盘 , 蔚来已从2020年年初的3.27美元/股 , 涨至58.92美元/股 , 区间涨幅超1702% 。
不过 , 三巨头想要继续造富神话并不轻松 , 它们时刻面临着来自特斯拉的挑战 。
此前 , 特斯拉已用一套“降价刀法”在中国车市中收割了不少用户 。 今年元旦 , 首次开启交付的Model Y再次宣布降价 。 其中 , 长续航版售价33.99万元 , 直降14.81万元 , 和电动轿车Model 3的高性能版同价;而Model Y高性能版更是直降16.51万元 , 售价36.99万元 。
降价首日 , 特斯拉揽获超10万个订单 , 其官网甚至都一度被挤瘫痪无法访问 。
比同行更高的毛利率 , 是特斯拉敢于频频降价的底气 。 财报显示 , 2020年三季度特斯拉的毛利率为23.5% , 而同期蔚来、理想、小鹏的毛利率分别为12.9%、19.8%、4.6% 。
“由于品牌溢价、关键零部件自研、供应链议价能力提升等原因 , 特斯拉才能在高毛利率中有着更大的降价空间 。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 , 随着国产Model Y和Model 3的量产规模逐渐增加 , 两者零件共享率将继续提升 , 整车成本也将进一步降低 。
“中国造车新势力要么跟着打价格战、要么就死扛对打 , 别无他法 。 ”上述业内人士感慨道 。
面对特斯拉的“降维打击” , 三巨头看起来并未自乱阵脚 。
蔚来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斌表示“特斯拉是按照成本定价 , 只要成本下来了就会降价” , 而蔚来会秉承一贯做法不降价 。 在他看来 , 以低价打开市场的特斯拉 , 希望做智能电动车领域的“大众” , 但“按成本定价对老用户来说并不算好事 , 整体定价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
“降价已证明仅仅是营销的方式而已 , 而且肯定是把双刃剑 。 ”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说道 。 对于特斯拉的“降价攻势” , 他同样认为这只是一场价格战 。
此前 , 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则声称 , 公司将目标聚焦于苹果 , 而并非特斯拉 。
更多对手已在路上
新能源浪潮滚滚而来 , 传统车企也相继加快转型步伐 。
在过去一年时间里 , “躬身入局”的传统车企不在少数 。 长城、吉利、东风、上汽、长安等传统车企纷纷推出新能源汽车品牌或产品 , 试图赋予自身更多的科技属性 。
比较常见的打法是 , 将旗下新能源系列车型独立为新的子品牌 , 以崭新面貌吸引市场注意力、借此提升品牌调性 。
比如 , 2020年7月29日 , 东风汽车发布高端新能源乘用车品牌“岚图” , 并公布了品牌战略 , 首款纯电动概念车iLand一并亮相 。 12月18日 , 岚图汽车发布了旗下首款中大型智能电动SUV岚图FREE 。
广汽集团也宣布“广汽埃安”品牌将独立运营 , 定位为高端智能电动车品牌 。
“目前 ,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处于市场培育阶段 。 ”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副秘书长叶盛基看来 , “要实现市场化并非一蹴而就 , 而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 ”
这意味着 ,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空间广阔 。 相比于燃油车 , 新能源汽车凭借智能优势能够更好实现品牌溢价 。 不少业内人士一致认为 , 这是自主车企纷纷创建新品牌的主要原因 。
“汽车的换车周期在10年左右 , 而手机的换机周期只有2年 。 传统车企有充足的时间做出反击 , 把整个市场竞争由蓝海搅动为红海 。 ”汽车工程师李敏(化名)对亿欧表示 。
自主车企探求新出路的同时 , 互联网巨头们也纷纷开始加入造车运动 。
声称“不造车”的华为在汽车领域动作频频 , 并联手长安汽车、宁德时代打造高端智能汽车品牌 。
放眼智能手机领域 , 华为之所以能够与苹果一较高下 , 在于做到了“软硬结合” , 建立起属于华为手机的生态系统 。 同样 , 在智能汽车领域 , 目前整车制造技术缺乏、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尚未成熟的华为 , 或将通过“软硬通吃”这张王牌 , 深扎于这次激烈角逐之中 。
“如若仅仅只是作为方案提供商 , 便在车市中没有主导权 , 更难以掌握未来智能汽车的流量入口 。 ”李敏说道 , “未来 , 华为完全可以去找传统车企为自己代工 。 ”
除华为外 , 阿里联合上汽集团、浦东新区共同推出高端汽车品牌智己汽车;滴滴与比亚迪合作推出定制网约车D1;百度被曝或将分别与威马、吉利联手造车;在汽车领域多番投资布局的小米也被曝出造车传闻 。
随着互联网巨头们不断加入 , 这场造车运动愈演愈烈 。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太大、需求十分多样化 , 中国的新兴品牌在本土化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 ”已在汽车行业摸爬滚打数十年的李敏认为 , “未来不会全是特斯拉的天下 。 ”
一面狂欢 , 一面悲鸣
在过去一年时间里 , 新能源汽车头部玩家迎来了狂欢 , 但也有不少尾部选手在角斗场中倒下 。
企查查数据显示 , 2020年 , 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融资事件数虽比上年下降了18.3% , 但所披露的融资金额同比大涨159.4% , 高达1292.1亿元 , 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

亿欧网|特斯拉一再降价,只因最大对手在中国?
文章图片
图4/4
制表人/亿欧网曾乐
资本狂欢之下 , 仍有不少玩家难以跨过量产这道坎 , 不得不在融资无望、资金链断裂的绝望中悲鸣退场 。
赛麟汽车那场声势浩大的鸟巢发布会仿佛还在耳畔回响 , 如今整个公司却已是人去楼空;苦熬几年、烧光51亿元的长江汽车 , 也在2020年迎来了破产清算;此外 , 博郡、前途等公司也纷纷被曝难以为继 。
随着“一汽夏利”变更为“中国铁物” , 曾经有着“国民轿车”之称的一汽夏利 , 也终究退出了汽车业的历史舞台 。
在这场不断洗牌的造车运动中 , 陷入困境中的玩家正努力找寻新的出路 。
2020年的最后一天 , 拜腾汽车发布“中国区停工停产延期通知书”内部邮件称 , 在经历6个月停工停产后 , 中国区(不含香港)所有公司目前仍不具备复工复产的条件 , 自2021年1月1日起 , 将延长停工停产期6个月 。
被困于资金紧缺的漩涡 , 拜腾的造车业务岌岌可危 。 不过 , 就当人们以为那块极具颠覆性的中控大屏或将长期停留在PPT上之时 , 富士康伸出了援手 。
1月4日 , 拜腾与富士康、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 据悉 , 富士康将向拜腾汽车投资2亿美元 , 目标是在2022年一季度开始量产拜腾旗下车型M-Byte 。
值得注意的是 , 苹果公司已官宣正在研发电动汽车 , 作为其供应商 , 富士康此举或是在汽车制造领域押下的一大赌注 。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 , 富士康的入局 , 救不了此前已烧光近84亿元、却仍无法实现量产的拜腾 。
“现在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市场 , 新能源汽车销量都有巨大增长空间 。 ”一位业内专家认为 , “当这个盘子足够大的时候 , 发生任何事情也就不足为奇 。 ”
确定的市场和激烈的竞争之下 , 赛场里的人仍需继续战斗 。
2020年岁末之际 , 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四大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指出 , 2021年坚持平缓补贴退坡力度 , 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2020年基础上退坡20% 。
此次政策已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 较往年提前实施、且无过渡期 。 “这是中国市场对于新能源补贴政策依赖逐渐降低的良好表现 。 随着补贴政策的正式出炉 ,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迎来新一轮的市场竞争 。 ”上述专家说道 。
近期 , “价格屠夫”特斯拉被曝出计划在中国生产第三款全新车型 。 马斯克曾在采访中多次表示 , 公司未来将推出售价约16万元的大众化电动汽车 , 不少业内人士直呼“狼来了” 。
不过 , 价格不是决定新能源车企生死的唯一要素 。
如今 , “软件定义汽车”已经逐渐变成业界共识 , 软件正在重塑汽车的价值链 。 随着汽车硬件毛利率未来被进一步压缩 , 未来软件比拼将成为玩家之间的主要战场 。 同时 , “硬件+软件”之余 , “服务”已逐渐成为汽车必不可少的第三属性 。
疯狂进击的特斯拉 , 正倒逼中国车企们苦炼内功 。 如若玩家在产品、品牌、运营等任一环节中滞后 , 其竞争优势将大打折扣 。
尾声
千“车”千面 , 新能源汽车战场始终充满未知 。
“世界上只有一条护城河 , 就是企业家们不断创新 , 不断疯狂地创造长期价值 。 ”高瓴资本创始人兼CEO张磊在《价值》一书中写道 。
多方入局者让赛事不断升温 , 存量时代下 , 留给玩家们修筑护城河的时间已非常有限 。
诚如拜腾汽车联席CEO丁清芬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感慨:“我们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 浪费任何时间和空间了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