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利好政策频出自动驾驶技术有望迎来大变革

作者: 武子晔
【第一财经|利好政策频出自动驾驶技术有望迎来大变革】日前 , 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关于促进道路交通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指导意见》解读 , 指出要围绕自动驾驶在行业应用的关键技术开展攻关 , 推动自动驾驶技术试点和示范应用 , 健全适应自动驾驶的支撑体系 。
从近两年来看 , 国内自动驾驶技术有所进步 , 同时利好政策也不断发布 。 目前 , 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已经为自动驾驶车辆发布了道路临时测试牌照 。 此外 , 国家正在推进5G网络建设 , 这也将加快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 。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 , 2020年11月国内标配搭载L2级ADAS新车上险量25.13万辆 , 冲至年内最高点 。 2020年1月~11月 , L2级ADAS新车上险量194.71万辆 , 同比增长267.48% 。
中商产业研究院1月7日发布的报告称 , 2021年有望迎来自动驾驶的爆发元年 , 自动驾驶行业市场规模将超2350亿元 。 而随着国内车企、互联网企业等加快布局自动驾驶领域 , 国内L3级别量产车型有望在2020~2021年推出 , L2+级别辅助驾驶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 目前各车企高端的车型已经基本实现L2级别辅助驾驶的配置 , 未来高级自动驾驶系统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 2020~2021年将有可量产L3级别车型推出 , 2025年左右完全自动驾驶L5级别 。
目前 , 多家车企正在向L3级自动驾驶技术冲刺 。 近日 , 长城汽车在智能驾驶战略升级发布会宣布 , 将在2021年实现中国首个全车冗余L3自动驾驶 , 会优先搭载于WEY品牌车型之上 , 并在2021年下半年陆续搭载长城汽车其他品牌车型 。 此前 , 广汽AION也宣布将实现L3级自动驾驶关键技术 。 威马汽车更是宣布 , 将在今年推出具备L4级别自动驾驶的Maven车型 。 按照公司方面的解释 , 长城汽车正在以扩大冗余的方式来实现自动驾驶技术 , 这包括感知冗余、控制器冗余、架构冗余、电源冗余、制动冗余、转向冗余等 。 奥迪的L3级自动驾驶方案 , 也搭载了感知环节的传感器冗余 。 而特斯拉在软件更新中 , 也激活了HW3的双重冗余系统 。
理想汽车总裁沈亚楠认为 , L3级自动驾驶量产的实现需要足够的技术冗余 , 制动、转向、供电 , 乃至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摄像头都需要有足够的技术冗余 , 现阶段应该着眼于把自动驾驶方面的基础工作先做好 。
“自动驾驶的研发成本较高 , 开发一辆自动驾驶车辆是开发传统汽车的好几倍 。 为确保安全性 , 自动驾驶车辆一般都会配备多系统冗余设计 , 也需配备更多传感器 , 这就提高了单车成本 。 ”一名自动驾驶行业的分析人士对第一财经采访人员表示 , 未来随着算法演进和规模的扩大 , 成本也会随之下降 , 近几年来 , 雷达的成本就下降了很多 。
对于自动驾驶技术来说 , 车载智能芯片发挥了重要作用 。 目前 , 除了特斯拉外 , 大部分车企的智能芯片主要来自国际科技巨头 。 比如 , 长城汽车车载智能芯片来自高通公司 。 在2022年推出的高端车型上 , 长城汽车将会率先采用高通Snapdragon Ride平台 , 应用到其智能驾驶系统中 。
国信证券近日发布的一份研报显示 , 芯片厂商格局未稳 , 产业链合作伙伴有望成为稀缺资源 , 充分受益于汽车智能化浪潮 。 目前汽车产业链的交付模式发生变化 , 芯片厂商先前更多作为 Tier1的供应商 , 而当下更多的是直接与汽车厂商做生意 。 复杂的需求与高算力芯片的落地 , 使得芯片厂商需要对外寻找整体解决方案生态合作伙伴 , 为车厂共同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 。
不过 , 自从出现车企“缺芯”事件后 , 车企自研芯片的呼声越来越高 。
目前 , 比亚迪在芯片业务上有所布局 , 比亚迪拟将半导体业务分拆上市 。 造车新势力零跑汽车在2019年底发布的凌芯01 。 吉利集团旗下亿咖通科技与云知声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芯智科技 , 该公司对外表示已经下线了两款车规级芯片 。 而长城汽车也正在考虑自研芯片 , 其目标是开发车规级的芯片 , 蔚来汽车也宣布已开始自研芯片 。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 , 目前 , 芯片供应紧张 , 车企希望通过自研芯片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 此外 , 自研芯片可以节省采购开支 , 采用自研芯片的特斯拉Model 3单车利润接近20%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