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科普主播,让高深科学知识触手可及( 三 )
采访人员在翻看吴於人科普视频时学习到了关于宇宙射线的知识 , 只见视频中的吴姥姥右手擎起一把竹扫帚 , 左手从扫帚柄划到末须端 , 让人一下子明白:太空中宇宙射线的轨迹就像扫帚一样 , 从能量集中到渐渐减弱、分散 。
“国家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全民素质的提高 , 需要更多深入的学习和有益的科普” , 这是吴於人做科普的初心 。
吴於人告诉采访人员 , 在同济大学教《大学物理》课程的时候 , 她发现不少学生依然对物理有明显的畏难情绪 , 即便是物理专业的同学 , 也可能只是擅长做物理题 , 但并不真正热爱物理 , 缺乏好奇心和探索欲 , 眼睛里看不到光亮 。
“害怕 , 是因为不够了解;不了解 , 是因为缺乏好奇心 。 ”吴於人说 , 当下盛行的刷题式教育显然是行不通的 , 适得其反 。
和课堂上与学生面对面授课不同 , 在视频里 , 吴於人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 ,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复杂的物理原理“翻译”出来 , 准确传达给大众 。 “最难的还是前期的创意策划脚本 , 而这部分的工作 , 很多时候都倚靠‘吴姥姥’的灵感和智慧 。 ”团队成员表示 , 好在“吴姥姥”点子多、“脑洞”大 , 而且不怕苦、累 , 常常和年轻人一起连轴转 。
其实 , 科普的难点不在“科” , 而在“普” 。
中科院院士汪品先是一名海洋地质学家 , 三年前 , 年过八旬的汪品先完成了9天3次深潜南海的任务 。 前不久 , 汪品先又凭借科普海洋知识的视频在各大平台走红 。 “做一期视频 , 可以让上百万的网友学习到海洋知识 。 大片大片的弹幕 , 像下雨一样 , 看起来很壮观 , 很令人激动 。 ”
“很多科学家都不是‘科普家’ 。 ”在汪品先看来 , 一是因为过去的文理分科 , 让一些科学家缺乏文学素养 , 科普作品没有吸引力;另外科学起源于欧洲 , 中文的许多科学著作是由外文多次翻译而来 , 这也导致科普作品“抄来抄去” , 缺乏原创性 , 也牺牲了准确度 。
“越是大科学家的课越好懂 , 越是小科学家的课越难懂 。 小科学家生怕讲错了一个字 , 理就不对了 , 只敢照本宣科 , 而大科学家更加随性自由 , 因为原理很可能就是他发现的 。 ”在汪品先心中 , 理想的科普境界是 , “一个小时 , 就一张嘴 , 也没有PPT这些辅助道具 , 今天盯着听 , 明天还想来 , 这才叫本事” 。
3、科普新天地里 , 内容质量弥足珍贵
短视频的热情被点燃 , 但内容同质化、伪科学泛滥等问题也逐渐显现 。
来自中科院的青年生物学家陈睿是抖音账号“动物学博士”的负责人 , 他很早就发现 , 网络上所谓的“科普”常常错漏百出、以讹传讹 。 他举例说 , 白蚁不是蚂蚁 , 反而和蟑螂关系更近;琥珀必须在地下掩埋了数千万年 , 否则不能称为琥珀 。 每次看到失实信息在网上大肆传播时 , 陈睿都会感到科普的迫切性 。
推荐阅读
- 能在|企业员工、歌手、带货主播……数字虚拟人频频出圈,能在多大程度上替代真人?
- 科学素质|“太难”的物理知识如何让受众听了还想听
- 创事记|从主播开始谈一个购物需求
- 新浪科技综合|科普:猪心移植给人背后有哪些科技突破
- 物理|江苏这位物理老师的实验火了
- 青少年|短视频外,科普还能怎么“普”?
- 物理|“太难”的物理知识如何让受众听了还想听
- 猪器官|科普:猪心移植给人背后有哪些科技突破
- 大众|科普“网红”需要科学养成
- 青少年|抖音推出升级版“萌知计划” 为青少年打造优质科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