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科普主播,让高深科学知识触手可及( 四 )


《报告》指出 , 短视频知识普惠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内容质量 , 需要着力解决知识视频过度商业化等潜在问题 。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昶对此表示认同 。 他提到 , 对知识的多样化、全方位、高层次需求 , 已成为大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 短视频知识风尚的不断深化 , 将有益于整个互联网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
“对创作者要强调原创和优质的原则 , 引导创作者提高内容创作质量 , 尤其对于科普短视频来说 , 更要严格做好科学内容的审核 。 ”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钟琦指出 , 短视频平台可以运用激励措施鼓励专业科普机构、专业团队和专业人员从事科普短视频创作 , 积累优质科普短视频作品存量 。
“这也对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陈刚说 , 需要通过明确相关过滤标准、建立科学高效审核体系来“做减法” , 又要通过培植更多优质创作者、加强对原创知识内容的保护等途径来“做加法” , 进一步增加优质内容的呈现 。 同时 , 有必要为用户提供意见反馈渠道 , 让用户深度参与短视频产品建设、优化的过程 。
在这片科普新天地里 , 针对人群细分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
钟琦介绍 , 当前 , 半数以上的移动端科普用户具备一定的教育背景 , 科普的受众已经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的特点 , 覆盖人群也已拓展到白领、大学生、企业管理者、人文学者等 。
“对于这类人群我们通常采用深度文章的形式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 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中小学生、老人以及学历较低的人群的科普需求 。 ”在钟琦看来 , 中小学生有自己的“圈子” , 他们用QQ交流而不是微信 , 对二次元文化着迷……“如果我们用他们的思维逻辑生产科普内容 , 用他们的语言制作科普视频 , 传播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 ”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科普团队曾经做过一份调查 , 40%的青少年对科学感兴趣 , 40%潜在感兴趣 。 从前孩子们谈起梦想 , 都说要当科学家 , 但现在很多孩子的梦想是当明星、网红 。 对此 , 身为科学家的陈睿有些唏嘘 , 在更多孩子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 , 也显得更加刻不容缓 。
“我相信 , 孩童与生俱来就有对世界、对大自然、对生命的好奇 , 这一份好奇心与求知欲 , 弥足珍贵 。 ”不少家长留言催陈睿更新 , 说孩子不看视频没法睡觉 。 “孩子们不一定看懂了多少 , 但他们会一直好奇下去 , 直到看懂的那天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