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这座“博物馆之城” , 博物馆以多元的主题、精彩的内容持续不断地充实着城市的文化脉络 。 近年来 , 科技赋能加深了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深层互动 , 博物馆也更加注重文创的纵深推进 , 开启更多IP授权交易和跨界文化合作新模式 。 新技术进入大众生活 , 加快了文化知识的传播速度及广度 , 也吸引着更多的年轻人走近文博、亲近文博 。 2021年 , 我市各大博物馆在呈上丰富展览的同时 , 继续跨界探索 , 让“博物馆+”变成一种潮流 , 为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释放更多可能 。
关键词:新技术
打破时空界限 让观展更多元
去年12月21日 , 中国博物馆协会发布第四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结果 , 核定74家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 2016年新开放的成都博物馆 , 直接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 。 文博创新 , 在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中乘风破浪 , 成都博物馆开馆后在各个维度不断创新:重要展览均制作360度全景VR;全国第一个采用直播讲座的博物馆 , “丝路之魂”特展期间的22场讲座共获得了超过2000万的在线观看量;活泼有趣的动画、小游戏、H5、表情包、动图等则充分迎合年轻人的喜好和使用习惯;针对网络视听用户的急速增加 , 开发系列音频、视频用于线上传播……
如今 , 越来越多的文博机构通过引进新技术 , 打造数字文物库 , 开展系统性的“数字变革” , 使观众更方便地获取到文博相关数据和图像 , 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传播 。 得益于AR、VR、云服务和5G技术的日益成熟 , 传统博物馆开始逐步向智能数字化转型 。
即将在今年迎来发现二十周年纪念的金沙遗址 , 从3000年前的历史深处走来 , 却积极地拥抱最新的前沿科技 。 作为全国7家“智慧博物馆”试点单位之一 , 金沙遗址博物馆立足“文化+科技”的全新定位 , 在国内率先推出陈列展览可视化系统、文物数字化保护应用总线等14个子系统综合管理平台 , 将文物保护、业务管理、公众服务等多个博物馆核心业务纳入智慧网络 , 实现系统间的互联共享 。 同时 , 通过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 , 让全球公众以更加智慧、经济、便捷的形式体验金沙文化、感知古蜀文明 。
5G移动网络技术的应用 , 更为博物馆传播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 在去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 , 金沙遗址博物馆推出四川首个“手语导览小程序”、全国独家“线上虚拟讲解”等项目 。 与此同时 , 金沙遗址博物馆还联合四川移动发布金沙主题“5G+视频彩铃” 。
关键词:跨界热
“文化+”赋予博物馆更多可能
伴随着人们大量涌入博物馆参观 , 博物馆参观群体多样性增加 , 多层次文化消费需求快速增长 , 落实“文化+”和“大文创”理念 , 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技术融合迈进了更深层次的新维度 , 博物馆正在创造更多可能 。
【杜甫草堂|文博考古新突破:“博物馆+”释放更多可能】去年9月 ,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与腾讯旗下首款三国题材沙盘战略手游《鸿图之下》达成全面合作 。 双方将在学术研究、文化主题活动、新文创合作升级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 , 在新文创战略框架下 , 通过数字化内容和创新型宣传 , 共同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三国文化 , 打造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专属文化标识 。 依照成都市对三国文化发展的相关规划 ,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将是未来成都市开展三国文化学术交流、发展当地三国文化主题新文创事业的前沿阵地 。
眼下 , 成都永陵博物馆“二十四伎乐”作为重要的成都文化IP进行开发 , 推出音乐剧、音乐视频和衍生品等产品 , 让更多人了解成都深厚的音乐历史文化 。 不久前 , 一组“古画场景复活计划”视频依次上线 , 逐步引爆网络 , 引发网友热议 , 国风美少女“伎乐少女101”正式出道 。 视频中 , 少女们穿着晚唐服饰 , 用古琴、琵琶、二胡等民乐演奏着《SUMMER》《牛仔很忙》《天空之城》等经典曲目 , 勾起了80后、90后的回忆 , 展现出东方之美 , 演绎国风新潮流 。
将博物馆文化搬进餐厅 , 杜甫草堂与肯德基的文商跨界融合令人惊喜 。 餐厅内采用3D全息投影 , 立体还原了杜甫故居草堂的春夏秋冬 , 同时还伴有杜甫描写春夏秋冬的诗歌 , 比如春天是“春夜喜雨” , 夏日则“仲夏苦夜短” , 秋天到了则“秋高风怒号” , 隆冬时节则为“季冬树木苍”等 。 杜甫草堂博物馆馆长刘洪表示:“杜甫草堂长期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和创新发展 。 这几年来 , 我们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尝试 , 其中艺术授权就是博物馆文物活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 ”
关键词:活起来
丰富活动带来全新体验
近年来 , 杜甫草堂秉承“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的文化教育理念 , 加强与学校和社会力量的合作 , 通过草堂专业人员和学校名师联合实践开发 , 在现有“学在草堂”和“乐在草堂”两大板块的教育内容基础上 , 打造出包括“学生一课”“家长一课”“老师一课”等七大系列社教活动 , 推进诗歌文化与课本知识融合 。 其中“学在草堂”以诗歌文化学习体验为主 , 开发设计了“墨韵书香”“诗意园林”“非遗技艺”“礼乐雅韵”系列课程50余门 。
通过小朋友扮演“喜神”并带领游客游“喜神方” , 是多年来“武侯祠成都大庙会”活动的特色项目 。 “喜神”小屋 , “小喜神”们化身传统文化小使者 , 以趣味问答、你画我猜、传统灯谜等小游戏的形式为五湖四海的游客送上“喜神”印章和新年小礼品 。
博物馆积极发挥实践教育基地的作用 , 弘扬传统文化 。 各种寓教于乐的社教活动纷至沓来 , 颇受市民观众欢迎 。 去年9月 , 筹备半年之久的成都博物馆“周末儿童博物馆”综合主题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 成博将举办周末儿童博物馆夜间大型综合活动的消息一传出 , 200个首场活动名额被“秒杀” 。 围绕陈列展览、馆藏、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和重大活动等 , 成博面向不同群体 , 研发推出了涵盖历史文化、非遗文化、传统节庆文化、民俗文化、自然科学等一系列专题教育活动 , 将展览讲解、专题讲座、特色展演、互动实践、趣味游戏等活动内容有机融合 , 以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带给观众全方位的参观学习体验 。
关键词:新期待
三星堆遗址再启发掘
在成都周边 , 1986年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 , 再度受到各方关注 。 去年12月30日 , 央视发布2020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 , 三星堆新发现6座祭祀坑成功入选 。
2019年10月22日至2020年8月8日 ,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 , 在三星堆遗址开展了系统、全面的考古勘探与考古发掘 , 在1986年发掘的“1、2号祭祀坑”附近新发现6个“祭祀坑” 。 基本摸清了“1、2号祭祀坑”周边祭祀区域的范围 , 以及各类遗存的年代序列和空间格局 。
从去年9月开始 , 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囯内多家机构启动对这6个祭祀区的考古发掘 。 考古专家指出 , 就三星堆遗址本身而言 , 在一个区域新发现6个祭祀坑 , 这意味着该区域是古蜀国都城的一个祭祀活动场所 。 祭祀活动场所的确认 , 可以帮助学术界整体把握三星堆古蜀国都城当时的空间、格局、结构和里面各种人群的分布情况 。
神秘的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 , 极大地拓展了古蜀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 也许会在2021年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 让长江文明的拼图更为清晰 。
本报采访人员 段祯 图据受访者
推荐阅读
- 文化|除了帆布袋、书签、杯子,博物馆文创还能做什么?数字文化产业生态联盟赋能文博创新
- |重邮携手三峡博物馆 共建智慧文博联合实验室
- 文化|玩转文博会 | 云南卫视特别节目《文博会来了》之“数字科技 助力云南文创”
- 广州|来看文博会广州答卷
- 艺术家|中国加密艺术首次现身文博会
- 观众|深圳文博会: 文化魅力“云”端绽放 科技赋能跨空间互动
- 文化|用科技复兴传统对话世界,看文博会里“文化自信”的多元表达
- 虚拟|文博真“湘”丨“邻家女孩”竟然是虚拟的?
- 杜甫|破次元壁碰撞!今晚“超脑少年”训练AI写诗
- 宁波|数字技术在文博领域中的应用及思考——以宁波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