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网|黯淡出场皆成过往 虾米音乐被谁吞噬?
_原题是:虾米音乐被谁吞噬?
作者:吴丹
背靠巨头的虾米音乐不但没能迎来光明前途 , 反而越来越边缘化 , 最终黯然离场 。
“12年的陪伴 , 说不出口的再见 。 ”当虾米音乐宣布将于2021年2月5日停止服务 , 伤感和怀念顿时在网上蔓延 。 很多乐迷撰文回忆12年来在虾米的故事 , 以及自己的音乐审美如何在这里被启发和滋养 。
“我觉得没什么好怀念的 。 ”在虾米倒闭传闻开始时 , 虾米创始人王皓就显得十分淡然 。 早在两年前 , 他已经告别音乐行业 , 带着家人旅居泰国 。 他坦言 , 虾米可能是错过了一些机遇 , 但回过头看 , 关闭也是必然 。
文章图片
图1/2
2007年4月诞生的虾米音乐 , 从一开始就带着创始人的音乐审美 。 王皓大学时代就组过乐队 , 开过琴行 , 也做过杭州地下音乐组织人 。 他打造的虾米 , 几乎是文艺、小众音乐的代名词 。
相比网易云音乐、QQ音乐 , 虾米的用户体验也是最专业的 。 虾米有5亿多张原创歌单 , 每张歌单都有资深乐迷写的优质推荐语 , 每张专辑都有详尽的背景介绍 。 在推荐曲目的功能上 , 虾米不顺从爆款潮流 , 总是根据用户喜好推荐一些冷门独立音乐 。
轻松调频EZFM音乐节目主持人方舟注册虾米已11年7个月 。 他认为 , 目前国内几大互联网音乐平台各有千秋 , 虾米音乐的优势在于做得早 , 且足够专业 。 他曾在虾米找到很多冷门爵士乐及小众音乐资源 , 无论是虾米的算法推送逻辑 , 还是对音乐专辑归档整理的专业程度 , 都是其他音乐平台缺乏的 。
“最有价值的是 , 虾米在2014年就推出了一个里程碑式的‘寻光计划’ , 当时对中国独立原创音乐人的扶持是相当有前瞻性的 。 ”方舟说 , “寻光计划”第一季推出的13组音乐人的14张唱片 , 让声音玩具、鲸鱼马戏团等一批独立音乐人和团体脱颖而出 , 如今已成独立音乐领域的中流砥柱 。
文章图片
图2/2
在线上消费还未形成习惯的2013年 , 虾米的注册用户超过2000万人 , 日活用户数量一度达到700万高峰 。 曾经 , 虾米音乐每月人均使用时长达300分钟以上 , 位居行业第一 。
2013年 , 阿里巴巴收购虾米音乐 , 将其划入阿里巴巴音乐事业部 。 2016年 , 高晓松、宋柯和何炅高调加盟阿里音乐 , 创始人王皓转岗钉钉 。
在一系列人事变动和改革之后 , 背靠巨头的虾米不但没能迎来光明前途 , 反而越来越边缘化 , 最终在2021年黯然离场 。
“虾米的命运 , 从2018年从阿里大文娱的体系被剥离出来那一刻开始 , 也许已经注定了 。 ”在虾米后期加入的前员工陈虞告诉第一财经 , 自从2018年底被划入创新业务事业群 , 虾米就已经不再是被重点经营的业务方向了 , 不仅核心版权资源不再投入 , 甚至出现了虾米的人员被大批抽调支持其他产品的情况 , 缩编减员也时有发生 。
他甚至有点意外 , 虾米竟坚持到2021年才说告别 , “这里面有一些真正热爱音乐的人在坚守 , 他们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 , 是用情感和专业能力在支撑这个摇摇欲坠的业务 。 ”
小众音乐的乌托邦
“90%的用户喜欢王菲 , 那么被推荐的歌 , 应该是大家所不知道的10% 。 ”多年前 , 王皓的这句话呈现在虾米音乐的算法和服务上 , 就是更注重那些不为人知的独立音乐人 , 也由此打开许多人的音乐视野 , 培养更多元的音乐审美 。
从创立那天开始 , 内容编辑就是虾米的主要发力点 , 并且用一种经营唱片公司的思路去做互联网音乐平台 。 在虾米网页上 , 有数十种音乐种类的分支与详尽介绍 , 每一首歌所属的音乐流派都有明显标签 。 但如果在其他音乐平台搜索一位音乐人 , 结果往往是按播放量来做的单曲排名 , 专辑的陈列总显得混乱无规律 。
“在虾米上做歌单 , 可以为曲目添加详细的注解 , 对很多人来说 , 就像是写日记一样 。 ”方舟最喜欢虾米的备注功能 , 哪怕世界音乐、爵士乐等小众领域 , 因为资深用户的贡献 , 每一段介绍都写得详尽 。 对用户而言 , 通过这些百科式的介绍认识越来越多音乐人 , 寻找相同口味的乐迷 , 是一件容易的事 。
小而美 , 虾米给乐迷的感受 。 早期 , 用户下载一首歌需要支付虚拟货币“虾币” , 如果你上传了音乐资源 , 则可获得“虾币” , 作为交换 , 可以再去下载别人上传的音乐 , 其功能类似于电驴 。
曾在英国学流行音乐且常使用虾米的乐评人哲也说 , “最开始的虾米 , 其实在我们的讨论中并不正义 。 ”因为没有版权 , 虾米的运营模式一直是走钢丝式的 , 充满隐患 。
2013年 , 虾米被阿里收购 , 看起来顺理成章 , 或将借助资本的力量顺利涌入数字音乐的版权浪潮 。 2014年 , 虾米音乐就斥资3000万元买下《中国好声音》第三季的音乐版权 。
2015年 , 国家版权局发布《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的通知》 , 未经授权的220余万首音乐作品被下架 。 从这时起 , 整个行业被洗牌 , 百度音乐退出 , QQ音乐、网易云音乐与虾米音乐依然留在战场上 , 阿里将虾米音乐与天天动听合并为阿里音乐 。
方舟明显觉得 , 在激烈的版权争夺战中 , 阿里音乐虽然拿下了滚石、相信音乐、华研等知名唱片公司的独家版权 , 但他最想听的那些音乐 , 从虾米消失了 , “眼睁睁地看着版权越来越少 , 很多收藏的歌曲变成灰色 , 不能播放 。 ”即便虾米做了跳转链接 , 对很多人来说仍是不方便的聆听体验 。
许多用户因为同样的原因 , 逐渐倾向于移动客户端做得更好的网易云音乐 。
“不怎么更迭版本 , 对版权的争夺也丧失了竞争 , 虾米的衰败几乎就是定局 。 ”一位虾米老用户在豆瓣上感叹 。
虾米衰亡 , 谁之责?
在虾米关闭这件事上 , 网络上掀起了一场针对高晓松与宋柯的指责 。
痛惜者说 , 当初他们高调入职 , 大谈理想 , 结果却是天天动听与虾米的相继倒闭 。 宋柯曾说 , 期待把阿里星球打造成在线音乐交易全产业链平台 , 也就是说 , 相当于一个音乐版的淘宝 。
陈虞认为 , 网络舆论对高晓松们的指责很好理解 , 但归因并不全面 , “阿里星球的失败确实导致了阿里音乐错失发展良机 , 甚至为虾米今天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 但是高晓松本人作为阿里音乐的股东 , 他显然不会希望虾米消失掉 , 甚至应该想尽力保住它 。 “
这位前虾米员工相信 , 频繁的人事变动以及创新业务事业群管理者对虾米的价值判断 , 也是让虾米走到今天的致命因素 。 这是外界并不容易知晓的一面 。
从2017年到2019年 , 阿里音乐的主要负责人和核心管理团队经历了多次更换 。 许多来自淘系和其他业务的人员转而来做音乐业务 , 甚至替换掉了原有创始团队的几位核心管理者 。 相对早期加入的老员工几乎走掉了九成 , 其中相当多的人后来前往TME和网易云音乐等竞品 。
“这种流失显然是伤筋动骨的 。 ”陈虞认为 , “有些人做电商可能是一把好手 , 但他们既不懂内容也不懂音乐行业 , 如果业务和管理方面的决策权被他们主导 , 影响可想而知 。 ”
但即便是在2018年初 , 当时依然手握环球、华纳、索尼三大版权 , 以及滚石、华研和一些韩国版权方等核心资源的虾米 , 日活用户数量甚至达到过700万 , 是前所未有的高点 。 “寻光计划”也依然能够持续 , 虾米团队也还是能吸收一些音乐行业人才陆续加入 , 这些人也构成了虾米后期运营的主要力量 。
但很快 , 耗资巨大的版权费用在阿里眼里变成累赘 , 华纳唱片和索尼唱片都相继不再续约 。 到2019年 , 虾米连环球的版权也失去了 。
互联网思维难以承载“小而美”
版权缺失让虾米难为无米之炊 , 而更大的变化 , 则发生在更高的层面 。
2018年底 , 虾米从阿里大文娱被调整到创新业务事业群 。 随着嘿吼、鲸鸣、唱鸭所谓“创新业务”的尝试和投入成为重点 , 以音乐流媒体为主要模式的虾米反而进一步被边缘化 , 与高投入的核心版权资源也彻底绝缘 。
2019年9月 , 阿里宣布作为领投方参与网易云音乐7亿美元的融资 。 外界当时就猜测 , 阿里有意放弃连续亏损的虾米 。
“音乐版权的成本很高 , 特别是还要从竞品购买转授权利 。 而阿里是一家电商基因浓厚的公司 , 可能相对于其他互联网公司 , 更会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去衡量一个业务的价值 。 而如果决策者对音乐没有理想和情怀 , 像虾米这样小而美的业务 , 就更难坚持下去 。 ”陈虞说 , 音乐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 , 有客观的行业规律 , 有着非常细分的用户人群 , 而中国的音乐市场消费能力又迟迟没有打开 。
事实上 , 不仅是阿里 , 许多经营音乐业务的中国互联网公司 , 都由一些非专业人士、甚至对音乐一窍不通的人在做管理和决策 。
有的人用纯粹的商业思维去经营思考 , 有的人抱着不切实际的增长幻想 , 因此 , 短视的和莫名其妙的业务决策会经常发生 。
曾经的虾米 , 举平台之力 , 从企划、投资、制作、发行到宣传 , 为独立音乐做了动机很纯粹的事情 , 以“寻光计划”真正扶持和发掘独立音乐人 。 但现在 , 互联网音乐平台尽管都在做着类似计划 , 动机都不再纯粹 。
尽管阿里放弃了虾米音乐 , 却没有放弃音乐 , 让人感慨 。
“互联网公司都想做成特别大的生意、特别完整的平台 , 都不愿意去做一些虽然很小 , 但可以苟活的音乐平台 。 所谓‘苟活’ , 其实就是用最简单的功能去满足用户的简单需求 , 但是有更强的可持续性 , 它可以是小而美的 。 ”从乐迷的角度 , 方舟很希望能有一个纯粹听音乐、单纯卖数字音乐的平台存在 。
陈虞很欣赏一个叫Bandcamp的网站 , 是一家专门为独立音乐人、尤其是未签约的音乐人提供数字音乐销售的平台 。 一些独立音乐人仅6个月时间就能从音乐和周边商品销售中获得上百万美元的收入 。 每一张专辑价格都由音乐人自己决定 , 平台从不干涉 。
【一财网|黯淡出场皆成过往 虾米音乐被谁吞噬?】“从音乐行业的视角看来 , Bandcamp就是一个自由的、有价值的、非常好的产品和模式 。 ”陈虞说 , 遗憾的是 , 在中国互联网电商眼中 , 这类产品的价值是截然不同的 。
推荐阅读
- 网络|天津联通全力助推天津市入选全国首批千兆城市
- 最新消息|世界单体容量最大漂浮式光伏电站在德州并网发电
- 网络化|工信部:2025年建成500个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 视点·观察|张庭夫妇公司被查 该怎样精准鉴别网络传销?
- Tesla|网传特斯拉等新能源汽车保费上涨超50% 多家车险公司回应不实
- 上海|上海供水热线与城投水务官网合并上线,一站式服务更便民
- 数字化|70%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到2025年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
- 服务|互联网+税务让服务更优质 杭州代开发票税务进入新局面
- 人物|俄罗斯网络博主为吸引流量 闹市炸毁汽车 结果够“刑”
- 协同|网文论︱网络文学与AI写作:人机协同演化时代的文学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