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知乎十周年 周源:计划投入数十亿现金和流量支持创作者


新浪科技|知乎十周年 周源:计划投入数十亿现金和流量支持创作者
文章图片
图1/5
知乎创始人、CEO周源
新浪科技讯 1月13日晚间消息 , 知乎创始人、CEO周源在2021新知青年大会演讲中表示 , 以知乎各个领域的创作者为中心 , 为广大用户创造价值 , 将是知乎的长期战略 。 2021年 , 知乎计划投入总价值数十亿元的现金和流量 , 继续加大对创作者的支持 。
知乎于2011年正式上线 , 即将迎来十岁生日 。 截至2020年12月 , 知乎上的总问题数超过4400万条 , 总回答数超过2.4亿条 , 每天会新增超过2000万条创作和互动 。
在商业化方面 , 知乎月活跃付费用户数已经超过250万 , 形成了集音视频课程、电子书、期刊杂志、论文库、盐选专栏的高价值付费内容库 , 总内容数超过300万 , 年访问人次超过30亿 。
周源在演讲中透露 , 目前知乎已经有100位创作者 , 月收入超过10万元;有1000位创作者 , 月收入超过1万元 。 2021年 , 知乎计划投入总价值数十亿元的现金和流量 , 继续加大对创作者的支持 。 (雪梅)
以下为知乎知乎创始人、CEO周源演讲全文: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 , 各位可爱的知友们:
知乎十岁了 。 十年光阴 , 说短不短 , 说长不长 。 对人而言 , 仍是冲龄;对酒而言 , 刚刚陈酿;对知乎而言 , 这十年 , 我们已经扎根时代的土壤 , 仍然满怀激情 , 坚持梦想 。
我的分享从一组数据开始 。
截至2020年 , 知乎上的总问题数超过四千四百万条 , 总回答数超过两亿四千万条 。 回答是提问的5倍多 , 我想这能说明 , 过日子办法总比问题多 。
我们盘点发现 , 知乎十年 , 用户最喜爱的两个提问是——我们穷极一生 , 究竟追寻的是什么?有哪些知识知道后 , 你的世界马上就不一样了?
知乎十年获得赞同票最多的100个回答里 , 出现较多的关键词有情感、体育、娱乐 , 更多的是提升、坚持、发现……
我们来知乎做什么?
我们在寻找自己的解答 。
我们在相遇有趣的灵魂 。
我们在点亮生活的灯盏 。
我们在锚定人生的航向 。
知乎最大的特色是问答 。 问与答 , 作为古老悠远的文化基因 , 影响了社会延续与文明传承的方向 。
几千年里 , 有一些问答 , 宏大而触动人心 。 惠施问庄子:子非鱼 , 安知鱼之乐也?庄子反问:子非我 , 安知我之不知鱼?
还有些问答 , 具体而经世致用 。 比如哲学三问——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比如科学之问——地球为什么是圆的?苹果为什么会掉在地上?还有李约瑟之问 , 钱学森之问……
伟大的提问催生划时代的回答 。 某种程度上 , 不管是阿拉伯人发明的10进制 , 还是莱布尼茨创立的2进制 , 世界的本质 , 是「问」进制 。 总有人提出好的问题 , 令人期待的问题 。

新浪科技|知乎十周年 周源:计划投入数十亿现金和流量支持创作者
文章图片
图2/5

提问和回答 , 在漫长岁月里滋养了文明;而文明 , 又将问答变成本能 , 播下不断进步的种子 。
这些种子 , 留在殷墟地下的龙骨龟甲上 , 留在雅典特尔斐的神殿大门上 。 互联网时代 , 它们也留在了大家的博客里、论坛里 , 留在了知乎里 。
知乎早就确立了自己的使命——让人们更好地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 , 找到自己的解答 。 我们致力于服务那些有好奇心、有求知欲、有精气神的人 , 服务那些勇于探索、热爱分享、真诚交流的人 。
我们共同组建了今天的知乎社区 。 我想 , 社区是人们相互帮助的工具 , 社区也是人们变得亲密的方式 。 也正因为这样 , 社区具有互生再造的魅力 , 社区具有互洽共荣的活力 , 社区具有自驱生长的动力 。
社区也会形成独特的文化 , 知乎就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社区文化 。 我认为 , 一个互联网社区是否形成了独特文化 , 有三个核心标志 。
第一 , 形成了一批有辨识度的专属词汇 。 「谢邀」「认真你就赢了」「先问是不是 , 再问为什么」「不要跨界强答」「熟人太多 , 利益相关」等 , 这些词汇想必大家都熟悉 。
知乎的邀请回答机制一开始就有 。 经过我们考证 , 用户「flypig」是第一个在回答中表明自己受到了邀请的人 , 那是2011年1月27日 , 知乎正式上线的第二天 。 然后 , 这个梗就陆续被大家玩了起来 , 但是措辞并不统一 , 并不是一开始就叫「谢邀」 。 有的说「应邀作答」 , 有的说「多谢邀请」 , 有的说「被人盛情邀请 , 所以稍微说一下」 , 还有的说「为什么要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啊」 。
突然有一天 , 就有了「谢邀 , 人在美国 , 刚下飞机」 。 谢邀体 , 也因此走出知乎 , 冲向世界 。
这个词汇表 , 到现在还在不断增加 。 一开始像暗号 , 时间长了 , 你会发现 , 好像更像是主流日常用语 。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 在知乎回答问题 , 常用「谢邀 , 人在法院 , 刚下法庭」 。
环球时报 , 在知乎说「谢邀 , 人在三环 , 报道全球」 。
航天员王亚平来知乎互动 , 第一句话就说「谢邀 , 人在太空 , 刚下飞船」 。
互联网社区形成独特文化的第二个标志 , 是形成了基于价值认同的公序良俗和自治公约 。 知乎就形成了《良性讨论公约》 , 产生了大家共同参与社区维护 , 一同当裁判的「众裁」制度 。
第三 , 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和坚定的排异性 。 知乎用开放的心态欢迎每一位用户 , 但我们旗帜鲜明地捍卫科学理性 , 推崇独立思考 , 反对愚昧反智 , 打击嘲讽谩骂 。
这样的独特文化来自于社区 , 又反过来滋养了社区 , 让知乎能够不断升级 , 持续发展 。 社区沉淀下海量的内容 , 凝聚了我们的智慧 , 记录了时代的变迁 。
大家想知道 , 十年来 , 知乎获得赞同票最高的回答是哪个吗?哪个城市聚集了最多的创作者吗?在这里我做个预告 , 几天后 , 知乎将发布十年万赞分析报告 。

新浪科技|知乎十周年 周源:计划投入数十亿现金和流量支持创作者
文章图片
图3/5

十年里 , 知乎像一面镜子 , 折射出时代气象 。 在知乎 , 人们认识自己、探索未知、发现更大的世界 。
我们关心时事 , 当英国脱欧接近尾声 , 知乎有丰富详实的讨论 , 展现谈判的来龙去脉 。
我们反思灾难 , 为马航370失联揪心牵挂 , 为天津港爆炸事故伤心悲痛 , 为阻击新冠疫情呐喊助威 。
我们聚焦科技 , 感受第一张宇宙黑洞照片带来的震撼 , 分享「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的喜悦 。
当屠呦呦接过诺贝尔奖章 , 我们心潮澎湃 。
当中国女排时隔16年再次捧起冠军杯 , 我们欢呼雀跃 。
当科比直升机坠毁的消息传来 , 我们哽咽落泪 。
我们不仅在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 , 也发现美丽的心灵 。 有一位让我难以忘怀的用户 , 在他短暂的20年生命中 , 从未下过病床 , 但他面对生命的态度感动了许多人 。 他的故事像火炬一样 , 给了无数知友前行的力量 。
这位用户曾经回答过一个问题:「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 需要付出什么代价?会有什么收获?」在回答的最后 , 他说:「我希望 , 每个人因为平凡而独特 , 却不因为独特而平凡 。 」
我常常在想 , 多年之后我们再回望今天 , 会不会有一些影响世界的决定 , 就是在知乎上 , 长出了自己小小的尖角呢?
有人问我 , 知乎到底长什么样子?我想 , 知乎像一个规模空前的虚拟咖啡馆 。 我们穿梭于此 , 或者仔细聆听 , 或者高谈阔论 , 大家君子之交 , 和而不同 。
虽是虚拟空间 , 但知乎始终与真实世界保持同步 。 真实到虚拟的切换 , 只是指尖与屏幕的轻轻一划 。 在一问一答的交谈里 , 在赞同和关注的互动中 , 现实的热闹和寂静 , 欢笑和烦恼 , 被一字一句、一屏一帧地记录下来 。 时事热点 , 在这里解读剖析;质疑传言 , 在这里辨明澄清;观点态度 , 在这里碰撞激荡 。
这个世界需要一个敞开心扉的交流空间 , 需要一个认真友善的讨论环境 , 需要一个高效求解的问答场所 。 而知乎 , 借助科技互联的力量 , 承担起这份使命 , 把问答的能量成倍激发 。
今天的知乎 , 正在快速成长 。 每天 , 知乎会新增超过2000万条创作和互动 。
我想 , 在这里最应该致敬的 , 是各位创作者 , 也就是知乎上的答主们 。

新浪科技|知乎十周年 周源:计划投入数十亿现金和流量支持创作者
文章图片
图4/5

创作者像路灯 。 在黑夜里 , 一盏灯 , 可以带来光明 , 一盏灯 , 可以温暖心窝 。
我自己也是知乎上一名骨灰级的创作者 。 我回答过生活中的小经验 , 比如「有哪些快速入睡的妙招?」也回答过创业过程中的方法论「创业公司应该如何招人?」但我更多的 , 还是从知乎其他答主身上 , 从他们分享的知识、经验和见解里 , 汲取新知和养分 。
而今天的创作者 , 带着自己的专业知识 , 带着自己的影响力 , 带着对世界的热爱 , 正在成为全新的内容品牌 。 我们愿意为所有的创作者 , 提供足够的赋能 。
我想说 , 以知乎各个领域的创作者为中心 , 为广大用户创造价值 , 将是知乎的长期战略 。
两年前 , 有个媒体前辈问我:怎么在文章里插入动图?这些动图是哪儿来的?当时我想 , 这位老师是不是out了 。 其实这有一定的普遍性 , 表达方式的变化 , 媒介的升级 , 是面向所有人的 。
事实上 , 在过去的一年 , 知乎社区增长最快的就是视频 , 涌现出一批图文+视频的新一代创作者 。 我们也针对性的推出了新的视频创作工具和视频答主扶持计划 。
我很高兴的是 , 那位前辈 , 现在已经成为知乎的视频答主 。
我认为 , 今天的中文互联网 , 在媒介升级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 , 内容行业还会不断拓展边界 。
在今天 , 知乎已经有100位创作者 , 月收入超过10万元;有1000位头部创作者 , 月收入超过1万元 。
2021年 , 知乎计划再投入数十亿元的现金和流量 , 继续加大对创作者的支持 。
成长路上 , 知乎也时常受到外界的质疑 , 比如大V被挖 , 内容水化 , 格调高冷 。
有个朋友跟我抱怨 , 说知乎总是给他推送谈情说爱方面的内容 , 很俗气 , 越来越水了 。 我开玩笑说 , 对于内容而言 , 你有多爱它 , 它就多爱你 , 内容对你是绝对忠诚的 。

新浪科技|知乎十周年 周源:计划投入数十亿现金和流量支持创作者
文章图片
图5/5

人生海海 , 各有解答 。 年轻人难免有情感方面的困惑 。 这些内容 , 对他们来说 , 能够满足需要 , 也能解决问题 。 我们也思考 , 怎样既能拥抱越来越丰富的内容 , 又尽量减少给用户带来的内容噪音 。
还有人说知乎格调「高冷」 。 但其实 , 知乎上的内容非常多元 , 既有量子纠缠 , 也有柴米油盐 。 既有多愁善感 , 也有出国考研 。 既有诗与远方 , 也有打工赚钱 。 我们「高而不冷」「低而不俗」 。
当然 , 我们不回避自己的问题 。 处于高速发展期的互联网企业 , 容易出现「三化」风险——对环境感知的钝化、企业机体的老化和创新能力的弱化 。 面对问题 , 应该做的不是解释 , 而是解决 。
值得欣慰的是 , 在过去的一两年中 , 我们在用户和商业增长上 , 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势头 。
2019年五四青年节 , 我在一所高校与大学生朋友们对话 。 那天我问大家 , 谁是知乎的用户?全场齐刷刷地举起了手 , 包括现场的摄影师 。 我特别高兴 , 就继续问 , 谁是知乎的付费用户?结果 , 举起的手几乎全放下了 , 场面十分尴尬 。
仅仅过了一年半 , 现在知乎月活跃付费用户数已经超过250万 , 总内容数超过300万 , 年访问人次超过30亿 。
在惠施提问庄子的两千多年后 ,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 ,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 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知乎活跃用户中 , 18-35岁的青年占比约75% , 他们正处在人生的「第二个十八年」 , 正处在从认识世界迈向改变世界的关键阶段 。 知乎该如何更好地为他们提供服务?进而让世界变得更好?
知乎社区的问答和内容筛选机制 , 鼓励了真诚的表达、专业的讨论、友善的互动 , 保证了高质量内容的持续产出、广泛传播和长久沉淀 。
在这里 , 我们希望人们能够收获知识和智慧;在这里 , 我们希望人们能获得温暖和情感;在这里 , 我们希望人们能凝聚成积极的观念和态度 , 为更好的世界提供力量 。
或许 , 在知乎这个「虚拟咖啡馆」 , 已经悄然孕育着一些改变世界的「小尖角」 。
或许 , 这就是知乎在大国崛起、文化自信现实背景下的价值坐标 。
中国女排夺冠的那一刻 , 知乎用户不仅在庆贺 , 更反思为什么之前会沉寂多年?屠呦呦登上诺贝尔奖台 , 知乎用户不仅在欢呼 , 更探讨如何让中国传统医学走向世界 。
我们凝聚共识 。 当顺风车接连出现乘客被害时 , 知乎用户明确指出安全防控的薄弱环节 , 为保障出行出谋划策 。
我们守望相助 , 当一位患者因「重症肺炎」而生命垂危时 , 知乎用户立即展开跨国接力 , 仅用两天时间就将救命药从日本送到患者手中 , 挽救了一条鲜活的生命 。
我们提供镜鉴 。 当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仅四分钟后 , 知乎上就产生专业讨论 , 既对世界名胜损毁惋惜遗憾 , 也为中国文物保护贡献方案 。
在知乎 , 我们用提问和回答 , 记录了一代人的心灵图谱和精神轨迹 。 在这个接连我们彼此的社区里 , 有人提问 , 就一定有人回答 。
如何击退新冠疫情 , 有钟南山的回答 。
如何战胜贫困 , 有百万扶贫干部的回答 。
如何建设更加美好的祖国 , 有知乎亿万用户的回答 。
那么 , 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 ,
你会怎么回答?
你给自己的回答 , 你给未来的回答 。
【新浪科技|知乎十周年 周源:计划投入数十亿现金和流量支持创作者】(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