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综合|走出小米“舒适圈” 云米有点难

本文来自中国家电网
作者:贾琼
【新浪科技综合|走出小米“舒适圈” 云米有点难】截至美东时间1月11日收盘 , 云米科技股价报收5.53美元/每股 , 较2018年的发行价下跌38.6% , 较2019年4月30日的最高价15.84美元跌去65.1%;总市值仅为3.84亿美元 , 与初上市约6.29亿美元的市值相比 , 已降了大半 。 迈入资本市场两年多以来 , 云米“去小米化”进程逐渐加快 , 但由此引发的后遗症也开始逐渐显现 。
去小米化 渐失高增速
云米最早成名于小米净水器 , 而后朝“全屋智能家电”方向拓展 。 近两年 , 随着家电成为小米IoT业务扩张的重要方向 , 作为小米生态链公司中涉足家电品类最多的企业 , 云米科技成为小米家电业务扩张中的主要受益者之一 。
中国家电网采访人员查询了解 , 目前小米商城在售的净水器、冰箱、燃气灶、烟灶套装等均为小米与云米合作产品 , 甚至2019年8月小米推出的米家品牌扫拖一体机产品也来自云米 , 而非此前一直合作的供应商石头科技 。 依托于小米渠道、供应链等方面支持 , 加上云米自有品牌产品销售推动 , 过去几年 , 云米科技业绩实现高速增长 。
财报数据显示 , 2017-2019年 , 云米科技实现营收分别为8.732亿元、25.612亿元和46.475亿元 , 同比分别增长179.4%、193.3%和81.5% 。 对比可以发现 , 云米科技近几年营收一路暴涨 , 但增速明显放缓 , 尤其2019年的营收增速更是不足前两年的一半 。 到疫情形势逐渐稳定向好的2020年第三季度 , 云米科技实现营收14.86亿元 , 同比增长39% , 增速进一步放缓 , 该季度云米科技净利润为0.57亿元 , 相较于上年同期的0.84亿元 , 同比下滑幅度为32.14% 。
论及增速下滑的原因 , 除了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之外 , 与云米“去小米化”所引发的并发症是脱不开关系的 。 近两年 , 我们看到包括云米、华米、石头科技等头部位置小米生态链企业在逐步发展小有规模并迈上资本市场台阶后 , 都尝试着“去小米化”这一痛苦又充满危险的过程 。
从云米来看 , 为降低对小米渠道的依赖 , 云米科技逐步缩减自有品牌在小米渠道的比例 , 2017-2019年 , 云米科技向小米出售产品的营收占比从84.7%降至45.4% 。 伴随而来的 , 在拓展自家品牌推广所产生的不断攀升的运营成本中 , 云米科技毛利率开始不断走低 , 2017-2019年 , 该公司的毛利率分别为31.5%、28.0%、23.3% 。 到2020年第三季度 , 云米科技毛利率为17.1% , 相比上年同期降低5.2个百分点 。 如果说小米硬件产品毛利率低尚有互联网服务的高毛利可以作为补充 , 那么云米在缺失互联网服务的情况下 , 毛利率较高的消费品又占比过低 , 有分析认为其利润承压或成常态 。
“云米科技毛利率回落与云米目前扩品类的经营策略较为相关” , 根据中信建投分析 , 云米科技大力扩宽SKU矩阵 , 以求覆盖更多的使用场景和价格范围 , 新品较低的毛利率对云米整体毛利率造成一定压力 。 而基于此 , 另有中金公司更是将云米2020年非GAAP(美国会计通用准则)净利润预测下调59%至2.21亿元 , 该预测值较云米2019年非GAAP净利润下滑34% 。
技术驱动弱 如何扛起5G IoT大旗?
家电行业的利润空间不高已经成为普遍的事实 。 而相比于国内头部家电企业 , 云米科技的产品溢价能力还处于较弱的位置 。 采访人员根据相关企业财报数据计算 , 到今年三季度 , 美的集团的净利润率已提升到10%左右 , 格力电器的净利润率也在10%以上 。 但云米科技三季度的净利润率却仅为3.8% , 大幅落后于美的、格力等家电企业 。
“过低的利润率会导致资本市场对这家企业发展前景的看衰 , 尤其是海外投资者” , 有家电行业分析人士表示 , 海外资本对制造企业最看中的就是利润率 , 盈利能力弱的话 , 资本市场不会给予一家企业太高的估值 。
于云米而言 , 增收不增利 , 仅是其在“去小米化”过程中所引发的并发症之一 。 为了抢占用户 , 争夺市场份额 , 营销费用的高昂支出也是必不可少的 。 根据云米第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 , 云米科技整体运营开支为2.264亿元 , 与上年同期的1.692亿元相比增长33.8% 。 其中 , 销售和营销开支为1.522亿元 , 同比增长34.2% , 占总营收比例为10.2% 。 与之相对的是 , 云米的研发费用却占比较低 , 该季度季度云米研发费用为5270万元 , 占总营收的比重仅为3.6% , 远低于营销费用 。 而这种发展趋势在近几年云米的财报中均有明确体现 。
2017-2019年间 , 云米科技的销售与营销支出分别为9529.6万元、3.796亿元、5.292亿元 , 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0.9%、14.8%和11.4% 。 同期 , 云米的研发费用分别为6074.9万元、1.242亿、2.049亿元 , 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9%、4.8%和4.4% , 研发费用逐年降低 , 甚至不足营销费用的三分之一 。
而云米一直定位为“专注于智能家电研发、制造、销售的全屋互联网家电企业” , 据采访人员了解 , 科创板上市的企业中 , 研发占营收比例一般均在20%上下 。 作为一家科技企业 , 云米的研发费用占比目前甚至不足5% , 仅从这一点来说 , 云米并非为技术驱动的科技公司 , 引用外界说法 , 在研发费用遭遇跌崖式下跌却销售费用直线上升的背景下 , 云米更像是“靠营销堆起来的互联网家电厂商 , 而不是技术驱动 , 擅长讲故事、玩包装” , 与其宣称的企业定位存在明显出入 。
当研发投入“不给力” , 产品出现问题也就可以预料 , 从2018年开始 , 便有媒体爆料 , 云米的部分家电存在质量堪忧和智能功能鸡肋的问题 。 例如 , 其智能洗衣机所搭载的智能语音 , 必须要凑到麦克风去才能识别语音 , 而且存在识别率过低问题 。 除此之外 , 云米大家电多次被爆出如冰箱不制冷、洗衣机噪声大、故障率过高等质量问题 。 去年3月份 , 有网友更是在头条发文《云米烟机质量问题 , XX卖家不管 , 云米400不管 , 踢来踢去踢皮球》 , 称自己购买云米冰箱和油烟机一个月后 , 冰箱冷冻室结冰、冷藏室不制冷 , 而且云米冰箱和油烟机也从一开始的相互连接控制变成无法连接 , 致电客服没有任何结果 。 自诩智能技术为其核心竞争力 , 却无法在智能化上建立领先优势 , 硬件产品上也并未如传统家电企业一般构筑起竞争壁垒 , 难免会被外界质疑所谓的互联网家电更像是营销噱头 。
去年5月 , 云米科技推出5G IoT战略及战略新品-21Face互动智慧屏 , 同时不断丰富旗下产品品类 , 在去年下半年陆续推出5G IoT路由器、5G IoT超级开关、5G IoT大屏冰箱、AI智目洗衣机、AI新风速烘的新风洗烘一体机等新品 , 构建“5G+IoT+AI”的矩阵式产品组合 , 意在打造完整的5G IoT家庭智能化的生态 。
当下 , 中国家电行业已进入存量主导的更新换代时期 , 这样的背景形势下 , 5G、IoT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日益成熟 , 加上行业既有市场更新换代机遇的来临 , 全屋智能场景化应用确实成为家电行业增长的新驱动力 。 据中怡康数据预测 , 2020年 , 生活电器、厨房电器的智能化率将分别达到28%和25% , 智能家电未来4-5年将累计带来1.5万亿元的市场需求 。
在该领域 , 传统家电企业也一直在向科技型集团转型 , 如海尔近年来一直高举智慧家庭大旗 , 加速向物联网生态企业转型 。 美的成立了IoT事业部 , 并且制定了“全面数字化、全面智能化”的战略目标 , 定下了3年内智能家居服务覆盖1亿家庭的宏伟目标 。 传统家电企业之外 , 跨界而来的云米昔日深度合作伙伴小米 , 近两年更是将家电作为其IoT业务扩张重要方向 , 截止2020年9月30日 , 小米AIoT平台已连接的IoT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计算机)数量达到2.89亿台 。 不愿放过5G物联网这块巨大蛋糕的华为在入局智能家居领域以来 , 华为HiLink生态已经积累了5000多万用户、接入100多个品类、覆盖1000多个型号 , IoT连接设备总出货量超过1.5亿 。
通往5G IoT道路上 , 这些巨头们拥有充足的资金和领先的技术 , 还有相对完善的服务和售后体系 , 并且有一定的用户储备 , 相比之下 , 没有硬件支撑 , 也没有用户积累 , 以较少研发费用撬动众多品类的云米 , 又能有几成胜算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