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 “网友称拼多多APP远程删除照片”登上热搜 , 引发热议 。 报道称 , 有网友爆料称拼多多远程删除其手机相册照片后 , 被手机系统检测到并发出提示 。 对此 , 拼多多回应称 , 删除的是“缓存”图片 , 导致用户手机系统认为有删除图片操作 , 将对APP做改进 。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 , “误删”也好 , “故意”也罢 , 公民个人信息安全都不容随意践踏 。
拼多多事件再度暴露出当下一些主流应用的数据收集、使用和管理 , 在一定程度上仍处于失控状态 。 在利益驱使下 , 某些商业机构并未将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放在心上 。 在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 , 人们不可避免要登录网站和使用手机软件 , 在用户注册过程中 , 需要将部分个人信息授权给商业机构 , 如果这些信息不能被有效保护 , 后果不堪设想 。
【导致用户|个人信息安全不容践踏】根据此前有关报道 , 随着经济生活不断数字化 , 包括姓名、家庭住址、电话、身份证号、高考成绩 , 甚至个人生物信息等在内的个人信息频繁被泄露 。 互联网企业通过对用户的衣食住行、家庭、职业等统计分析 , 能精准地描绘出一个人的“数据画像” , 用户隐私保护遭遇尴尬 。
在海量个人信息收集的背后 , 商家对于用户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问题 , 以及平台的责任和权利边界仍不明确 。 同时 , 用户也不知晓个人数据如何被使用 , 用户对个人信息是否会被用于其他目的也缺乏必要的知情权 。 一旦出现信息泄露的情况 , 用户对于如何举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等往往是“两眼一抹黑” 。 可以说 , 数字经济时代 , 个人信息安全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 。
数字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在全世界都是个新命题 , 越来越广泛的信息化应用也促使数字社会治理大考提前到来 。 但无论如何 , 互联网发展都应该以保障个人信息安全为前提 。 要坚持安全可控和开放创新并重 , 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对于个人来说 , 应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 加强防范;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 , 应始终牢记社会责任 , 将个人信息安全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 , 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 不断强化行业自律;对于政府部门来说 , 应加大监管力度 , 做到有法可依 , 有法必依 。 只有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协同配合 , 树立安全意识 , 才能共同守住网络发展与信息保护的红线 , 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于民 。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王轶辰)
推荐阅读
- 安全|Redline Stealer恶意软件:窃取浏览器中存储的用户凭证
- 语境|B站2021个人年度报告发布:你共计看了多少个视频
- 吴祖榕|上线 2 周年,用户数破 2 亿,腾讯会议和我们聊了聊背后的产品法则
- 硬件|上线两年用户破两亿,腾讯会议还能做什么?
- 全体|喜报:三星 Galaxy S21 系列全体用户现已获推 One UI 4.0 正式版
- Tencent|微信小程序新规则:调用个人敏感信息将需授权
- 隐私|用户隐私保护新境界,2021 vivo开发者大会将发布安全新动作
- IT|南非研究显示两剂强生新冠疫苗可大幅降低Omicron导致的住院
- 挖矿|深信服2021年度安全技术盘点,解决了用户哪些需求呢?
- 词条|百度百科上线2500万词条,超750万用户参与共创科普知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