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中网|不是拼多多不行 是段永平不够用了


投中网|不是拼多多不行 是段永平不够用了
文章图片
图1/1

作者 林桔
先声明 , 本文试图讨论拼多多这家公司 , 但绝不认同动不动贴大字报站在劳动人民一边讨伐资本家的行径 , 谁进来是要站队的 , 可以先左上退出 。
讨论现代化企业的商业模式变化一定绕不开拼多多 , 它拥有很强的人才吸引力 , 一边应付各种不确定性 , 一边实现了高速增长 。
你说拼多多管理上有没有漏洞和问题?当然有 , 而且还真不少 。 但如今讨论问题的基础真是越来越薄弱了 , 前几年 , 这家公司的争议还能放在模式、业务、货品、运营上 , 都是严肃的商业话题 , 如今来骂人的都带着一股“假模假式”的派头:因为管理问题就认为拼多多站在对立面 , 恨不得将其一棒子打死——假装忽略了更深层次的理念问题 , 直接谈立场 。
其实拼多多最近的系列难题 , 背后有个特别有价值的议题:企业家商业思想和公司发展的博弈 。
表面上难题来自拼多多 , 其实背后很大程度上是“商业理念与现代化企业新难题”的冲突 。
vivo、OPPO、步步高、拼多多这四家公司之所以常被用“段氏理念”推论 , 是因为它们背后都站着同一个男人 , 段永平 。
这个概念肯定会有人不同意 , 不过没关系 , 我们在这里并不是要扣帽子 , 而是要纳入到一个口径里去讨论 , 权且用“段氏”概念来谈 。
放在大的商业环境里 , 段永平的理念、做派乃至气质是“怪异”的 。
话从上世纪90年代说起 。 1995年 , 离开小霸王的段永平成立步步高 , 随业务做大 , 分拆了三家公司主营教育、视听和通信 , 后面就发展成了步步高教育、vivo和OPPO 。 段永平为人低调 , 被称作“中国最神秘的商人” , 虽然很少公开演讲或接受采访 , 但他的言论三不五时会被大家整理出来 。 转为投资人后 , 因为投中苹果、茅台等好股票公司 , 也被称之为“中国巴菲特” 。
拼多多呢?拼多多在中国商业史上都能称得上“异类” 。
电商发展数十年 , 阿里系、京东、苏宁、唯品会等电商平台激烈竞争 , 在大家都以为进入红海时 , 2015年才成立的拼多多脱颖而出 , 一骑绝尘 。 2020年底 , 拼多多居然如此迅速突破了2000亿美元市值——在它成立的第5年时 。
2000亿美元市值是什么概念——2020年标普500公司市值超过这个数字的美国公司是32家 。 同样2000亿美元的市值 , 腾讯是在它成立的第17年达到的、阿里是第15年、Facebook第10年、美团也是第10年……排在全球的大互联网公司基本都需要数十年才达到这个成绩 。 拼多多现在是中国市值最八大公司 , 远超过了10年前市排名第一的中国石油 。
在没有固定的章法的分析中 , 拼多多成功秘诀 , 除了冠以收获互联网科技发展红利和人口红利原因以外 , 外界还会把它放到“段氏理念”的研究框架里 。
但2000亿美元市值的上市公司的难题 , 对现存的“段氏理念”来说 , 其实已经超纲了 。
不是说段氏理念不好 , 是放在拼多多身上不够用 。
段氏理念在大商业版图上是独树一帜的 , 而拼多多是异类里的异类 。
谈拼多多的“异” , 我们得先从“同”谈起 。
黄峥与段永平的渊源 , 概括起来有三条主线:
1、段永平是黄峥的浙江大学的学长 , 传闻由网易的丁磊介绍结识 。 后来大家都知道的 , 2006年段永平以62.01万美元拍下与巴菲特午餐 , 带的便是26岁的黄峥;
2、入职微软 or Google?在段永平的建议下 , 黄峥选择了还在 IPO阶段的Google , 呆满三年 。 2007年黄峥辞职回国 , 成立的欧酷网 , 步步高持股 。 作为当时的电商网 , 买的主要是步步高的电子产品和OPPO的蓝光播放机;
3、尔后多次创业 , 到拼多多 , 以及2018年上市 。 黄峥常说 , 段永平是他成长经历里影响最大的人 , 潜移默化中很多商业的思考会有影响 。
拼多多在“四大门徒”的企业里名气最大 , 故事很少 。 互联网最不缺故事 , 但凡有商业成绩的都有漂亮且跌宕的经历 。 但黄峥——网友戏称“有马云的能力 , 没有马云的嘴”——在为数不多的信息里 , 都会出现段永平 。
但这总归只是黄峥和段永平关系 。 一家公司的经营理念能不能拿“段氏”去框 , 到底是有一些章法可寻的 。 我想 , 从“本分”价值观去探索 , 可能是最接近的一个答案 。
段氏理念最为人所知的是“本分”的价值观 。 本分是什么?
段永平说 , “大概就是该干嘛干嘛 , 该是谁是谁的意思 。 ”
“本分”以不同的形式分别出现在vivo的公司年会主题 , OPPO企业文化内涵 , 步步高旗下小天才的成功秘诀 , 以及拼多多上海办公室墙上 。 “本分”反复出现 , 穿越了古典互联网时代 , 到了2021年 , 你依然可以从这四位所代表的企业从成立至今的宣传物料里、公开演讲里、媒体访谈录里看到它 。
黄峥说 , “本分”是“做正确的事情 , 奔着长期价值最大化或者是长期价值 , 健康长久的角度去做 。 ”2020年40岁的黄峥宣布卸任拼多多CEO——与段永平一样致 , 40岁宣布从步步高“退休”——写的内部信同样谈“本分”文化 。 反复强调的结果是 , 连拼多多投资人 , 高榕资本的张震都开始讲“本分” 。
“本分”的价值观拆开 , 到具体的事情上去理解 , 比如经营理念、风格、甚至创始人形象打造 , 这四家公司又是非常相似 。 黄峥也默认 , 拼多多和OV(OPPO&vivo)的相似之处 。
比如CEO形象 , 他们都是低调的 。 在消费电子领域里 , 金志江、陈明永、沈炜这三位几乎不被公众熟知 , 不像手机的竞对 , 小米的雷军那样 , 不仅有被媒体调侃的称号“雷布斯” , 还有“代表曲”《Are You Ok》 。 黄峥呢 , 也不像同在电商领域里的马云、刘强东 , 有“能言善辩”的形象 , 整理不出有代表性的言论 , 也没有被网友们纳入“悔创阿里杰克马 , 不知妻美刘强东 , 普通家庭马化腾 , 一无所有王健林”编排里 。
营销上 , 这四家公司擅长打广告 , 都在世界杯上花过大钱 , 都有各自的“洗脑神曲” , 都喜欢给湖南卫视的综艺冠名 , 都会贴着竞争对手推业务 , 但很少主动去创造自己的标签 。
拿手机来说 , 有米粉(小米的粉丝)、花粉(华为的)、果粉(苹果的)、星粉(三星的) , 但你应该很少听说O粉、V粉 。 双11呢 , 拼多多也没有“天猫双11”、“京东好物节” , 但同样会给电视台冠名双11晚会 , 会在APP上标注“双11” 。 拼多多内部的人都说 , 这么大的流量 , 不蹭白不蹭 。
他们强调“本分” , 同样也把自己限定在“本分”里 。 OV在手机行业算做得早 , 但至今没有上市 , 也似乎没有野心把自己做成像苹果公司——或者至少像小米——那样的公司 。 段永平曾说 , “苹果是一家了不起的公司 。 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 我们的理念不是要超越任何人 , 重点在于改进自己 。 ”
不改变世界 , 但改变自己 。 这个理念 , 黄峥也表达过 。 2018年媒体问它 , 如果要改变世界 , 想改变什么 。 黄峥说 , 觉得我们是被世界改变的 , 我们能做的就是一点点把事情做好 , 能够改变生活就很不错了 。
他还举了一个例子 , “比如黄峥去开一个豆腐店 , 那我的豆腐是好的 , 但是我要解决全行业的豆腐问题 , 那这个问题就很难了 。 ”2015年成立的拼多多 , 无论是电商的业务模式搭建 , 还是支付等互联网基础设施 , 都是在前者的经验上搭建起来 , 同时改善 , 做得“更好一点” 。
但现在 , 这个强调“本分”的段氏哲学 , 似乎不能解决拼多多的问题了 。 在“段氏理念”的防御系统里 , 做好产品、做好业务是对外界最大的防御措施 。 这是本分 , 和围棋里的术语“本手”一样 。 按照定义 , 这步棋走功用不明显 , 但不走 , 需要时又无法补救 , 为了防患于未然 , 不能只注意眼前的利益 , 必须舒展宽裕地下出本手 。
本质上 , 本手和本分一样 , 不出错 , 而等着对手出错 , 不只看眼前利益 , 要思考长期利益 。 这种沉稳的做法适合也许适用于此前的OV , 适用于步步高 。 但并不适用于拼多多 。 到今天 , 它仍需不断主动解释它的透明性和合法性 。
拼多多是一家新电商平台公司 , 在互联网里做撮合的生意 , 这也许是中国商业领域中门槛较低 , 但最热闹、竞争最激烈的生意 。 2018年 , 因为那时它处于假货的舆论风波 , 它不得不上市 , 到在公开的市场里把信息透明化 , 以证实其的规范性 。 这个风波有多严重?如果用百度指数来衡量 , 风波的百度指数是拼多多上市新闻的4倍 。 黄峥说 , “它(风波)是异常的 。 ”
而在公开场合里 , 拼多多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关注和不同的解读 。 拿营销来说 , 它不能像OV一样持续投放广告 , 广告的好处是让品牌——虚拟IP作为资产——增值 , 但放到了财报 , 它就成了支出费用的数字 。 但现在 , 拼多多无法补贴“百亿补贴”的标签 , 它需要这个标签巩固原有的业务 , 再冲进新的领域 。
段永平曾说 , fast is slow , 开车太快了肯定要出问题 。 “我们做企业也好 , 做投资也好 , 你是每天每时每分都在开车 , 所以快是没有意义的 。 ”
但在互联网公司的竞争里 , 在同样的赛道里 , 每个人都跑得很快时 , 自己跑得不快时 , 就意味着会被淘汰 。 今天的互联网公司 , 996、大小周 , 效率第一、效率至上 , 连上员工洗手间都要计算时间 。 它不是一个有限的围棋游戏 , 而是一个无限的游戏 , 没有开始没有结束 , 谁也不知道谁是赢家 , 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游戏里 。
就连OV所处的消费电子领域 , 这几年也很被“同化” 。 iPhone可以每年发一款新机 , 但OV、小米、华为不行 , 密集的时候 , 我在朋友圈看到跑手机口的采访人员每周都在参加发布会 。
去年 , 《底片》栏目曾总结段永平做公司的内核:枯燥地、持续不断地赚钱 。 所谓枯燥 , 指的是他在一个狭义的、熟悉的领域里 , 以相同的方式 , 反复地赚到了钱 , 《底片》将之成为“段氏绝招” 。
但绝招制胜 , 能让一家新锐企业在几年间突围 , 但应付不了一家2000亿美金公司的战线 。 在互联网野蛮生长的时代 , 讲究跨界 , 为寻找商业盈利模式无边界扩张 。 2020年 , 在被称作“社区团购”元年里 , 拼多多也站上了风口 , 增加的买菜团购业务 , 同时业务上多了金融支付 , 本来要在春晚用红包的大招 , 让买菜等新业务集中曝光亮相——但刚刚传出了这个大招被拿掉了 。
要在电商——或者说互联网公司——的赛道里 , 继续保持速度 , 接下来拼多多可能还会面临物流、云计算等其他挑战 。 尤其当新业务起来 , 需要对外解释时 , 拼多多会发现 , 他们缺了一位公众悉知的“代言人”——不像阿里巴巴的马云、张勇、蒋凡 , 腾讯的马化腾、张小龙 , 美团的王兴 , 京东的刘强东和徐雷 。
如果当初段永平让步步高上市 , 而没有拆分业务各自发展 , 那么他会经历中国商业这20年的所有变化:电商起步 , 移动支付普及 , PC互联网转向移动互联网 , 消费升级 。 那么 , 段永平也许会因此打造出一个“中国的苹果” , 即使不是 , 也可能是别的商业形态 。 但他没有 。
【投中网|不是拼多多不行 是段永平不够用了】所以 , 拼多多 , 这家2000亿美元市值的上市公司所遇到的问题 , 现在要求黄峥去“段氏理念”哲学里迭代新的哲学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