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命不只有长度,更有广度

□孙梓青
恐惧死亡大概是人的天性 。 早在2000多年前 , 千古一帝秦始皇便寻方四海 , 追求长生不老 , 最后死在了巡游的路上 。 而随着科技的发展 , 现代人的寿命已经大大延长了 , 如果能够保持这个趋势 , 不断延长生命的长度 , 那至少存在无限逼近永生的可能 。
然而 , 生命不止是有长度 , 还有广度 。 诗人臧克家曾经写道:“有的人活着 ,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 他还活着 。 ”在有限的生命中 , 有人活出了生命的精彩 , 活出了生命的价值 。 虽然在生物学的意义上 , 他们已经离去 , 但是他们的名字却深深镌刻在人类历史的丰碑之上 。
想想那些闪耀在人类历史中的人物 , 又何须人机互联 , 数字化永生?又何必将意识和思维上传至计算机端口保存?他们的思想和精神 , 将会在语言和文字的代代传承之中 , 被实实在在的“人”所铭记 。 这样的“永生”才是真正的“不朽”!
相反 , 更多的人在碌碌无为中虚度人生 。 生命的延长和永恒对于他们而言仅仅是一个数字的增加 。 他们既无法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 甚至亦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质量 。 得过且过 , 浑浑噩噩 , 那么这样人生的无限延长恐怕无论对于社会还是自己 , 都不是一件幸事 。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生和死从来就不仅仅是个科学技术的问题 , 而是涉及人类的终极关怀 。 “永生”不但是科学问题 , 更是伦理问题和哲学问题 。 在科技飞速发展 , 人类愈加自信之时 , 我们或许更应该停下来思考 , 生命的延长为了什么?生命的永恒意义何在?
【人类|生命不只有长度,更有广度】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提出“向死而生” 。 如果我们终将面临死亡的终点 , 那么不如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言作为本文的结尾:“一个人的生命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 , 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 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 ”活出生命的广度 , 这才是生命应有的价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