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网络互助平台咋就“不香了”?

_原题是:网络互助平台咋就“不香了”?
证券时报采访人员 邓雄鹰
网络互助平台近来烦恼不断 。 蚂蚁旗下网络大病互助计划相互宝最新一期分摊人数环比大降140万至9959.78万 , 这是分摊人数2019年12月以来首次降至1亿人以下 。 3个月来 , 相互宝分摊人数已累计减少超600万人 。
遭遇分摊人数下降的还有水滴旗下的水滴互助 , 该互助平台最新一期分摊会员数为1276万人 , 不到2019年最高点4352万人的三分之一 。
一些网络互助计划选择了关停 。 去年9月 , 百度旗下灯火互助因参与成员人数少于50万而宣布终止 。 前不久 , 美团旗下美团互助宣布将于1月31日正式关停互助业务 , 此时距上线仅有一年半 。 据了解 , 偏离美团主业和逆选择风险不断增加是该计划关闭的主要原因 。
【证券时报网|网络互助平台咋就“不香了”?】从2016年互联网平台进入网络互助领域 , 到网络互助计划进入高速增长后陷入发展瓶颈 , 仅用了4年时间 。 网络互助纷纷遭遇“成长的烦恼” , 总结起来主要有四点原因:
其一 , 高速增长期已过 。 业内人士认为 , 用户的绝对增长量是有限的 。 网络互助经历快速增长并到达一定时间点后 , 必然会出现用户增速放缓甚至下行的情况 。
其二 , 零门槛负效应显现 。 “0元加入、大病互助”这样的口号在互助计划推出初期是引流的利器 , 但前端审核宽松使得对保险互助理解有限、健康异常人群有较大概率加入相互宝 , 带来整体出险率上升、理赔纠纷增加 , 进而导致更多会员退出计划 。
其三 , 互助延迟效应显现 。 由于网络互助是事后分摊机制 , 且疾病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增加 。 随着时间推移和分摊金额上升 , 一些对互助机制理解有限和后续分摊费用预估不足的用户会退出 , 分摊金额上升又会导致更多健康人群退出 , 进而形成负循环 。
其四 , 合规性存在争议 。 这也是目前网络互助运营方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 网络互助平台目前没有明确的监管主体和监管标准 , 从2020年5月起 , 有关网络互助是否应该纳入监管、如何纳入监管的讨论不断 。 2020年9月 , 银保监会打非局发布理论研究文章《非法商业保险活动分析及对策建议研究》 。 其中指出 , 网络互助平台会员数量庞大 , 属于非持牌经营 , 涉众风险不容忽视 , 部分前置收费模式平台形成沉淀资金 , 存在跑路风险 , 如果处理不当、管理不到位还可能引发社会风险 。
鉴于以上原因 , 网络互助要走出目前困境 , 采访人员认为 , 至少需要解决以下两点问题:
一是从平台本身来看 , 需进一步完善运营机制 。 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如何平衡分摊人数下降和分摊金额持续上升的矛盾;如何应对持续上升的互助理赔纠纷;如何更好地维护会员权益以及如何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和完善信息披露机制等 。
以运营的稳定性为例 , 与保险完善的兜底机制不同 , 网络大病互助的规则约定相对简单 , 一旦出现业务调整 , 或者存留会员和需要领取互助金的人群出现失衡 , 互助计划就会面临调整和结束的风险 。 对于参与其中的会员来说 , 若因健康状况变化导致医疗费用风险增加 , 再次购买产品可能会面临加费甚至拒保难题 。
二是从合规性来看 , 建议将网络互助纳入监管 。 网络互助虽然不是真正的保险 , 但内核仍然是管理风险 。 中国目前是大病互助参与人数最多的国家 , 业内人士估算 , 去重后预估1.2亿人加入了各类网络大病互助计划 。 为促进网络互助的持续稳健发展 , 有必要将网络互助平台纳入监管 , 推动持牌合规经营 。
网络互助是新兴事物 , 一定程度上可普及保障意识和为民众提供一部分基础保障 , 但“硬伤”也非常明显 , 运营和监管在全球都没有可借鉴的成熟模式 。 从网络互助平台当前面临的困境来看 , 推动持牌经营是外力 , 优化完善机制是内核 , “两手抓”才能推动网络互助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