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网|广汽集团新电池宣传"神反转" 花式营销难掩自主品牌颓势
《投资者网》周淼
1月19日 , 对于长达数日的动力电池技术争议 , 广汽集团(601238.SH)做出回应:此前透露的"续航1000公里"和"8分钟充满80%"并不是同一项技术 , 也并非搭载在同一款车型上 。 消息一出 , 广汽集团A股及H股双双下跌 , 分别下跌了9.39%、5.1% 。
据公告称 , 石墨烯基超级快充电池具备6C快充能力 , 结合600A高功率快充设备 , 能在8分钟内充满80% , 整体电芯成本仅比现有常规动力电池高5%至8% 。 另外 , 广汽集团按计划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硅负极电池的研发 , NEDC续航最高达到1000公里 。
新电池剧情"神"反转
1月15日 , 广汽埃安发布的一张宣传海报显示 , 其最新动力电池科技具有超级快充、超级续航、超级安全的优点 。 该科技宣称采用石墨烯基超级快充电池 , 拥有史上最严苛的安全测试 , 新电池即将实现量产搭配 。
文章图片
图1/3
对此 , 业内人士及学者纷纷表示质疑 。 有观点认为 , 这款"石墨烯电池"并非新技术 , 只是工艺上有所突破 , 其正确的命名方式应为"掺杂石墨烯的硅基负极锂电池" , 本质仍是锂电池(因为使用量最大的核心正极材料未发生变化) 。
亦有观点认为 , 公司的"1000公里高续航"与"8分钟快充技术"均存在一定水分 , 而且受制于现实产业链的配套设施不健全难以短期铺开 。 有网友直言 , 即使高续航是真的 , 但快充或无法实现 , 因为目前市面上没有支持的充电桩 。
文章图片
图2/3
1月17日 , 广汽埃安总经理古惠南针对舆论热议回应称 , 今年广汽埃安的1000公里续航车是肯定要出来的 , 但是成本不会低 。 1月18日 , 广汽集团又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回应 , 石墨烯电池整车目前已经走向实车量产测试 , 后续将会根据项目进展发布相关信息 。
直至最近一次回应 , 广汽集团才表示 , 所谓的"快速充"和"长续航"的特性 , 将分别体现在两种电池上 , 并非是在一款电池上同时兼顾两种特性 , 而此举却被业内质疑有蹭热点炒作、虚假宣传的嫌疑 。
而当日收盘后 , 网上又曝出了广汽埃安超级充电桩的消息 。 据介绍 , 该充电桩最大电流和电压分别为600A、1000V , 超出功率250kW的特斯拉V3超充桩两倍有余 , 满足了该电池600kW的充电条件 。 至于该充电桩是否对外公开以及能否大规模铺开 , 还有待官方进一步证实 。
过度营销屡"翻车"
据了解 , 此次推出新电池技术的广汽埃安成立于2017年 , 原名为广汽新能源 。 成立以来 , 广汽新能源年复合增长率超300% , 创造了销量最快超10万辆的行业记录 。 2020年11月 , 其更名为"广汽埃安" , 埃安品牌正式独立 , 定位于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品牌 。
近年来 , 除了传统自主品牌 , 已有外资、合资品牌、造车新势力以及互联网巨头相继加入高端电动市场 , 目前已有蔚来、理想、ARCFOX、岚图、智己等多个品牌 , 市场竞争之激烈不言而喻 。
广汽埃安副总经理肖勇曾提到 , 外部新一轮汽车品牌的竞争中 , 可能没有纠错的机会 。 "因为技术路线一旦选错了 , 竞争对手就不会让你翻身了 。 而且品牌没有那么容易树立起来或者存活下去" 。 对于广汽埃安来说 , "要干就一定要成为行业前三甲 , 甚至成为第一" 。
事实上 , 在广汽埃安发布新技术前 , 蔚来、上汽集团的智己汽车已相继发布了可以续航1000公里的新电池技术 , 在去年 , 特斯拉同样也发布了类似的新电池计划 。 不过 , 如果在此基础上 , 再加上8分钟快充 , 广汽看似站到了动力电池方面的领先位置 。
业内人士认为 , 企业抢占技术制高点的心情可以理解 , 只是在面向广大消费者的宣传中 , 应该持有在技术研发中的谨慎和严谨态度 , 让支持品牌的消费者避免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 对企业失去信任 。
《投资者网》发现 , 广汽集团曾多次在新能源汽车宣传方面"翻车" 。 早在2019年 , 广汽埃安便曾以"等速续航"作为卖点进行宣传 , 此举一度使得其被同行发文直接谴责 。 2020年底 , 广汽传祺GS4插电混动版车型因续航公里数造假问题被工信部约谈 。
去年年底 , 在比特币暴涨之际 , 广汽蔚来称将是中国首家接受比特币支付购车款的汽车企业 , 不过不久后 , 公司便公开道歉 。 在宁德时代811电池事件中 , 广汽蔚来还给出了如因宁德时代811电池起火整车全赔的承诺博人眼球 , 不过最终仍以道歉告终 。
自主品牌增长乏力
目前 , 广汽集团旗下的整车企业包括广汽本田、广汽讴歌、广汽丰田、广汽菲克、广汽三菱、广汽蔚来等合资车企以及广汽乘用车、广汽埃安(原广汽新能源)两大自主车企 。
2020年 , 广汽集团全年整体销量204.38万辆 , 同比微降0.89% 。 其中 , 来自广汽本田和广汽丰田这两家日系车企总销量占比超80% , 分别完成销量80.58万辆和76.5万辆 , 销量分别同比增长2.65%和12.17% 。
相比之下 , 其自主品牌广汽乘用车销量则较为惨淡 , 在2019年大幅下降了28.14%后 , 2020年继续下降7.95%至35.4万辆 , 与2016年的37.2万辆水平相当 。 据粗略统计 , 在同行竞争对手中 , 吉利汽车自主品牌乘用车2016年的销量为76.59万辆 , 2020年为132.02万辆 , 涨幅超过七成;长城汽车分别为107.45万辆和111.16万辆 , 也略有增长 。
不可否认的是 , 合营企业的确为广汽集团带来了不菲的投资收益 , 2018年至2020年前三季度 , 广汽集团的营业利润分别为116.45亿元、56.82亿元、49.59亿元 , 投资收益分别为90.03亿元、96.26亿元、76.64亿元 , 占比分别为77.31%、169.41%、154.55% 。
2020年上半年 , 公司来自合资企业的投资收益高达41.15亿元 , 而广汽丰田和广汽本田实际收入总额合计超900亿元 , 为广汽集团总营收的几倍 。 而如果单看自主业务的盈利水平 , 近3年来 , 公司整车业务的毛利率持续下滑 , 去年上半年仅为1%左右 。
文章图片
图3/3
《投资者网》梳理发现 , 目前 , 除了广汽集团 , 上汽集团、一汽集团、北汽集团等头部车企80%的销量都来自合资公司 , 且合营公司也贡献了绝大多数盈利 , 但实际上 , 因为需要分割利润给外资品牌 , 其获得实际利润相当低 。
此外 , 随着外资股比限制政策的放开 , 越来越多的车企提高对旗下合资车企的持股比例 , 比如大众集团、宝马集团、戴勒姆三大德国车企巨头均已有所行动 , 这也意味着车企靠着合资车企输血的模式将逐渐远去 。
【投资者网|广汽集团新电池宣传"神反转" 花式营销难掩自主品牌颓势】对于上述种种质疑 , 广汽集团公关部人士对《投资者网》称 , 广汽集团受到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 , 公司旗下不同品牌车辆产销数据的波动均为市场正常现象 , 目前公司也在加大自主品牌研发创新的力度 , 根据技术及市场的成熟度 , 公司将逐步开拓其在超级快充电池、超级电容器、车身轻量化、燃料电池等领域的应用 , 向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延伸 。 (思维财经出品)■
推荐阅读
- 网络|天津联通全力助推天津市入选全国首批千兆城市
- 最新消息|世界单体容量最大漂浮式光伏电站在德州并网发电
- 网络化|工信部:2025年建成500个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 视点·观察|张庭夫妇公司被查 该怎样精准鉴别网络传销?
- Tesla|网传特斯拉等新能源汽车保费上涨超50% 多家车险公司回应不实
- 上海|上海供水热线与城投水务官网合并上线,一站式服务更便民
- 数字化|70%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到2025年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
- 服务|互联网+税务让服务更优质 杭州代开发票税务进入新局面
- 人物|俄罗斯网络博主为吸引流量 闹市炸毁汽车 结果够“刑”
- 协同|网文论︱网络文学与AI写作:人机协同演化时代的文学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