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下)

一、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 , 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和关键 。 不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 , 归根到底都要靠人才实力来支撑 。 历史证明 , 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 , 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 。 我国要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 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 , 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和潜力 。
新中国成立以来 , 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挥聪明才智、付出艰辛努力 , 推动我国科技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跨越 , 开创了“跟跑、并跑、领跑”并存的局面 。 今天 , 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 人才培养和科技事业相互成就 , 科技工作者队伍不断扩大 。 雄厚的智力储备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资源 , 成为中国科技爬坡过坎再上新台阶的底气 。
同时要看到 , 虽然我国科技人才队伍规模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 但高水平创新人才仍然不足 , 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匮乏 , 科研人员开展原创性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没有被充分激发出来 。 因此 , 《建议》提出 , 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 这就要求我们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 ,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 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 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 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 。
一是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 实践表明 , 评价体系具有指挥棒和风向标的作用 , 科技人才评价导向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发展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 长期以来 , 我国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存在评价标准不科学、评价社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 “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五唯”现象比较突出 , 名目繁多的评审评价让科技工作者应接不暇 。 因此 , 《建议》提出 , 要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 为此 , 必须打破“五唯”怪圈 , 有效发挥同行、用户、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的评价作用 , 有效反映科技成果的原创性、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社会效益 , 让科技人才真正凭实力和贡献说话 。
二是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 。 长期以来 , 聚集了我国大量科研人员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存在发明技术质量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转化周期长的问题 , 其深层原因就是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 。 现实中 , 一些科研活动只是抱着“评职称”“报奖励”的目的展开 , 没有科研价值和社会价值 。 因此 , 《建议》提出 , 要加强学风建设 , 坚守学术诚信;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 , 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 , 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 。 通过加强学风建设、明确分配导向、完善分配机制 , 使科研人员的收入与其创造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密切联系 , 切实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 增强他们在发明成果收益中的获得感 。
三是健全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 十年树木 , 百年树人 。 科技人才都是培养出来的 , 因此必须建立适应我国科技创新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 《建议》提出 , 要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 , 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 , 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 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 , 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 。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引育并举” , 培养和引进两手抓 , 统筹国际国内人才资源 , 充分发挥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培养功能 , 坚持海纳百川的开放思想和全球视野 , 构建有效的引才用才机制 , 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的生动局面 。
二、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创新决胜未来 , 改革关乎国运 。 科技领域是尤为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 。 近年来 , 我国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 , 改革主体架构已经确立 , 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 。 但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 , 我国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还存在许多短板 , 创新环境不够完善 , 基础研究投入不足 , 科研项目和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 这大大影响了我国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 推进自主创新 , 最紧迫的任务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 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 所以 , 《建议》明确了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重大任务 , 并作出一系列部署 。
一是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 《建议》提出 , 要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 , 优化国家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 , 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 , 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完善科技评价机制 , 优化科技奖励项目;加快科研院所改革 , 扩大科研自主权 。 所谓“揭榜挂帅”制度 , 就是把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张出榜来 , 谁有本事谁就揭榜 。 这是求贤纳才的一个良策 , 传递的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导向 , 彰显的是国家破除人才论资排辈的决心 , 有利于使重点项目攻关得到高效落实和迅速推进 。
二是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保护支持力度 。 《建议》提出 , 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 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加大研发投入 , 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 , 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支持;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 , 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促进科技开放合作 , 研究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 。 目的在于通过一系列措施 , 扩大科技研究的资金来源 , 力争使科技创新“不差钱” , 让科技工作者能够心无旁骛地进行科技创新 。
三是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 崇尚创新的文化环境对创新型科技人才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 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和创造 , 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式、旧的常规戒律、旧的条条框框 , 具体表现为后人对前人的超越 , 把前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 。 这就意味着创新总会伴有风险 , 意味着未知和不确定性 , 意味着出错和失败在所难免 。 因此 , 《建议》专门指出 , 要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 , 加强科普工作 , 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 这就需要建立健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纠错机制 , 在制度设计、舆论导向上鼓励创新 , 增强科技人才敢为人先、勇于冒尖、大胆质疑的创新自信 , 让敢创新、会创新、能创新的人受到尊重 , 从而调动社会的创新热情 。
【创新|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下)】总之 , 要通过改革激发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 , 打破繁文缛节、条条框框 , 破除一切不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枷锁和机制束缚 , 把蕴藏的巨大创新潜能有效释放出来 , 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