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没接触书本 先接触游戏——被手游包围的孩子们如何突围?

“孩子一回家就迫不及待拿起手机玩游戏 , 打不过去就大发脾气 , 比以前暴躁了 。”“班上严重沉迷游戏的孩子甚至请病假在家玩 , 上网课更是成了掩护 。我砸过两个手机 , 没有用 。”
“学生间就攀比游戏的排名 , 不能用微信登录就注册QQ 。”
——这些对话 , 来自北京市朝阳区一所学校的家长群 。寒假又至 , 虚拟世界引发的现实矛盾 , 在一些家庭中正愈演愈烈 。
低龄“触游”成现代版“童年日常”
“没接触书本 , 先接触游戏” , 已成现代版的“童年日常” 。
近期艾瑞咨询等机构共同发布的《2020年中国游戏领域未成年人保护白皮书》显示 , 未成年人“触游”低龄化趋势明显 , 2020年中国12-14岁未成年人初次接触游戏时间 , 6岁以下的占到17% 。
疫情影响下 , 不少在家线上学习的孩子与网络的“物理隔离”被打破 , 手游等开始在部分学生间风靡 。
为了打破游戏的“包围” , 家长、学校想尽了办法 。
一名初中生家长想把儿子送到电竞培训中心 , 希望通过“魔鬼”训练 , 让他“知难而退” 。受访教师时常感觉“监管无力” 。“在校期间明令禁止带手机 , 可是一旦假期开始 , 我们的监管能力十分有限 。”一名小学教师说 。
在庞大的未成年网民基数下 , 因沉迷网游而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的情况较为普遍 , 甚至会引发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
天津市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王秀杰介绍 , 未成年人沉迷于网游、直播等诱发了大量涉未成年人的案件 , 一是未成年人进行大额手游充值、直播打赏等;二是涉网游黑灰产业侵害未成年人身心权益 , 也可能引诱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
“如直接或隐晦的色情、暴力内容 , 易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 还有一些整蛊恶搞、吸烟喝酒、炫富等不良内容 , 也极易造成未成年人模仿 , 有碍其正确价值观的养成 。”王秀杰说 。
招数迭出却为何防不胜防?
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 大型游戏公司相继上线了未成年人保护系统 , 大多采取限定每天登录游戏时长 , 未实名登记无法充值等措施 , 家长也可绑定未成年子女游戏账号 , 对游戏时间和消费进行监督 。
但采访人员调研了解到 , 仍有部分游戏未成年保护系统“形同虚设” , 未成年人能够轻易“绕道” 。
——利用家长对游戏防沉迷系统的不了解 。采访人员采访发现 , 一些家长对游戏一知半解 , 对防沉迷系统更是知之甚少 。有未成年玩家表示 , 自己在玩游戏需要人脸识别的时候 , 就对着家长的脸扫一下 , 轻松过关 。
——利用诸多游戏账号租号平台 。采访人员在淘宝上搜索发现 , 有不少销售游戏永久账号的商家 。此外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玩家微信群、QQ群中 , 时常有出售账号、租借账号 , 甚至出售身份证号的渠道 , 其中不乏有未成年人的身影 。
——通过第三方账号登录规避实名制监管 。采访人员发现 , 各游戏公司的防沉迷系统“强度”并不相同 , 多款热门游戏App可以通过微信、微博、QQ等第三方账号登录 。有受访家长反映 , 发现自己的孩子有3个QQ号 , 轮番登陆玩游戏 。
——通过游客模式可以直接进入游戏 。采访人员发现仍有一些游戏 , 未成年人可以通过游客模式直接进入 , 且在游客模式下可以实现充值消费 , 没有充值金额的限制 。
此外 , 采访人员在一些搜索引擎上搜索“破解游戏防沉迷” , 会出现大量的破解攻略 , 甚至链接“游戏防沉迷限制破解软件” , 以及“有效的居民身份证号码大全 , 破解游戏防沉迷系统专用”等内容 。
“打捞”沉迷网络的未成年人需多方协力
【视点·观察|没接触书本 先接触游戏——被手游包围的孩子们如何突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 , 手游变化多样 , 足够吸引人的注意力;部分游戏企业为增加用户 , 特意设计递进式任务奖励机制;而从未成年人自身来看 , 其自律能力不足 。三重因素叠加 , 使得未成年人沉迷手游 。
他建议 , 应该丰富未成年人线下生活 , 让他们更多地亲近自然 , 参与到户外活动中 , 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避免长期“宅家” 。从小培养开放的个性 , 激发更多兴趣 , 让学习和生活不再单调 。“我们需要把孩子从学校、家庭这个狭窄的时空中解放出来 , 而不是让互联网、手机成为他们接触外部世界的通道 , 以至于把过多精力和时间花费在这个通道上 。”储朝晖说 。
教育部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中要求 , 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 , 学校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受访专家认为 , 这对于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 , 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 是有益的尝试 , 关键是如何落到实处 。
此外 , 中国消费者协会秘书长朱剑桥、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等专家表示 , 网络游戏经营者执行防沉迷规定不力的问题需要特别关注 。
他们认为 , 网络游戏经营者要诚信守法经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 构建起全方位、多举措的未成年人游戏保护机制 。要细化未成年人游戏保护措施 , 优化防沉迷与家长监护系统 , 积极采取游戏分级、实名认证、人脸识别认证等有效措施 , 探索建立联动累计游戏时间机制 , 主动限制未成年人登录时长和充值额度 , 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游戏 。
同时 , 专家表示还需要强化执法监督 , 建立网游信用评价机制 , 共筑防沉迷屏障 。有关部门一旦发现网络游戏经营者存在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 要严格依法查处 , 并建立黑名单和市场退出机制 , 切实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 对传播负能量、毒害青少年的游戏运营商强制关停 , 并使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