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综合|清明,我们为逝去的科学家扫墓
01
于无声处壮国威
——缅怀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士禄
◎ 科技日报采访人员 陈瑜
3月30日9时 , 渤海湾晴空万里 , 碧波粼粼 。 伴随着激昂的《英雄核潜艇》之歌 , 轮船到达指定海域 , 您和夫人的骨灰在这里海撒 。
作为我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 , 您一生对祖国的海洋有着割舍不下的情怀 。
上世纪70年代 , 我国核潜艇研制进入最紧张、也是最关键的时刻 , 您曾多次来到这里坐镇指挥 , 带领大家从零起步 , 克服千难万阻 , 仅用6年时间就成功实现毛主席发出的“核潜艇 , 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宏愿 。
海撒当天 , 曾经与您一同奋战在核潜艇研制一线的“老战友” , 纷纷自发来到码头 , 送您最后一程 。
回忆起与您相处的点点滴滴如数家珍 , 眼泪却早已湿润了眼眶 。 在他们眼里 , 您心肠特别软 , 一点都没有大领导的架子;研究问题 , 不仅在会议室 , 更多的是在一线 , 广泛倾听老工人老技术员意见 , 在艇上的狭窄空间里钻来钻去 , 实地察看 , 然后综合分析……
主持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座核潜艇陆上模式堆 , 参与成功研制第一艘核潜艇、引进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 , 组织自主设计建造第一座大型商用秦山二期核电站 , 为中国核动力的研究设计建造做了开创性的工作……您的一生 , 是真真切切为祖国和人民奉献的一生 。 作为中国核动力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 您名副其实、受之无愧 。
生前您嘱托 , 希望和夫人一起与大海相伴 , 永远守望祖国的海洋 。 安息吧 , 您的传奇故事将激励后来者 , 尽心铸牢共和国和平之盾 , 将祖国建设得越来越强大 。
02
牛角两尖探宇宙
——缅怀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绶琯
◎ 科技日报采访人员 陆成宽
王老 , 您好 。
1月28日 , 98岁的您驾鹤西游 。 这是您离开后的第一个清明 , 我们以文字遥祭您的英魂 。
您曾经是造船专业的高材生 , 凭着对天文的热爱 , 27岁那年 , 您放弃苦学多年的造船技术 , 拥抱梦想 , 改学天文学 , 正式开启“追星”生涯 。
作为中国射电天文学开创者 , 您曾长期主持我国天文学的总体发展 , 为天文事业整整奋斗了70年 , 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
您领导研制成功我国首台射电天文望远镜、米波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系统等重要观测设备 , 取得了多项巡天观测科学成果;为突破天文学发展瓶颈 , 您提出实现超大规模光谱巡天的科学思想 , 今天已成为国际上巡天观测的主要手段 。
您与科学同仁共同提议的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已建设成为我国光学天文主要创新平台 。
浩瀚宇宙中 , 国际编号为3171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王绶琯星” , 标志着先生您在天文领域的杰出贡献 。 “牛角两尖探宇宙 , 象牙一塔隐云霄 。 ”这是您淡泊名利、勤勉治学的真实写照 。
潜心治学之余 , 您还高度重视科学教育与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 。 在颐养天年的年纪 , 您又扛起“科普教育事业”的大旗 , “大手牵小手” , 创办青少年科技俱乐部 , 探索我国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之路 。
作为“为明日杰出科学家创造机遇”的领路人 , 您被科学后辈们尊敬而亲切地称为“科学启明星” 。
您曾在《临江仙·书怀》一词中写道:“浮沉科海勉相随 , 人重才品节 , 学贵安钻迷 。 ”您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 , 为科学界树立了光辉典范 , 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学习和怀念 。
03
为国执笔作长缨
——缅怀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毓麟
◎科技日报实习采访人员 王烁
如果可以选择生命的起点 , 您是否还选1923年?
您可还记得 , 里弄深处传出算盘的清响 , 弹奏着您数学梦想的序曲?“谁借我几个指头?”您曾这样表达一个孩子对数字的好奇 。 心之所善 , 九死不悔 。 哪怕旁人曾劝您“读数学不好找工作 , 读工科好找饭碗” , 在那个生存是第一需求的动荡年代里 , 您还是走进了同济大学数学系的课堂 。
新中国成立 , 您进入清华园 。 您把大多数人都难以理解的“偶数维单位球上不存在连续而又处处不为零的切向量场”变成地球上不可能处处有和风的想象 。 此后 , 做有用的数学在您心中萌芽 。 求学莫斯科 , 您便放弃已有所成就的拓扑学 , 转向对国家更有用的偏微分方程 。
1964年 ,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实验成功 。 那时人们还不知道 , 4年前的春天 , 您悄然走进那个没有挂牌的院落 , 东方巨响震惊世界的背后 , 您和同事们在草稿中度过无数日夜 , 为试验完成了“9次演算” 。
【新浪科技综合|清明,我们为逝去的科学家扫墓】改革开放 , 再一次转变研究方向 , 您的目光投向为应用领域提供基础理论支撑 。 有人说您“诚恳地工作、诚实地生活” , 不以大师自居 , 更没有门派之见 , 您却说“国家需要我 , 是我的荣幸” 。
“东风”已成护国利器 , 超级计算机光耀世界 。 中科院院士、华罗庚数学奖、苏步青应用数学奖……又逢春江水暖时 , 这些您都不再记得的过往 , 世人永不会忘却!
学问何曾高阁中 , 为国执笔作长缨 。 非是独守当年月 , 那得今夕万家灯 。 方程多解丈夫志 , 弦章三易走从容 。 功名向来身外事 , 死生一笑泯穷通 。
04
为“核”戍边献芳华
——缅怀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冠兴
◎科技日报采访人员 陈瑜
记忆中 , 您戴着金丝边眼镜 , 头发梳得一丝不苟 , 穿着整齐无痕的外套或衬衫 , 您生于上海 , 16岁时独自赴清华大学求学 , 并从此与“核”结缘 。
在我国 , 提起核燃料与核材料专家 , 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您 。 您是一位谦和而执着的学者 , 也是一位德艺双馨的智者 , 您诠释了风度与才华的完美融合 , 也谱写了科学家与管理者的“双料”传奇 。
1967年 , 您投身我国核事业的最前沿 , 毅然奔赴位于包头的二〇二厂 。 您说 , 学的就是核材料专业 , 所以到核材料厂是最对口的 。
您在二〇二厂一待就是50余年 。 几十年如一日 ,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 但您做到了 。 2001年 , 花甲之年的您临危受命 , 出任二〇二厂厂长 。 在那个“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年代 , 您带领二〇二厂职工 , 建成了我国首条也是目前唯一重水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 。 如今 , 这条重水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已安全稳定运行20余年 。
您宁移白首之心 , 不坠青云之志 , 从求学清华到扎根工厂 , 从出国留学到当选院士 , 用执着与坚守成就了最美芳华 , 也达成愿望:“我愿一生从事核材料工作 。 ”
1999年 , 59岁的您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在核工业企业科技人员中史无前例 。 大城市、大企业和国外的高薪聘请函如雪片一样纷沓而至 , 作为当时包头市唯一的一名院士 , 您依然选择留在那里 。 随缘素位 , 是您给自己树立的人生目标 。 您说:“有些东西不是金钱能买到的 , 人总要有点精神 。 ”
虽然已经离开 , 但您的崇高品德和学术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05
三峡之子写忠诚
——缅怀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
◎科技日报采访人员 马爱平
“我走了以后 , 你们要多替我回三峡看看 。 ”这是您生前重病卧床最常说的话 。
您81年的生命定格在2020年7月24日 。 长江西陵峡畔三峡坝区十四小区办公楼205室那盏灯 , 再也没能亮起 。
出长在淮河岸边 , 童年时的您见过洪水肆虐下万物不存的景象 , 立志要当水利工程师 , 水利报国 。
您如愿了 。
从事水利工作57年来 , 您先后负责乌江渡、葛洲坝导截流设计、隔河岩等现场全过程设计 , 并主持了“国之重器”——三峡工程设计及现场勘测、设计、科研工作 。
1994年 , 54岁的您被任命为三峡工程设代局局长 , 并被任命为长江委总工程师 , 负责三峡工程全部技术工作 。 从1994年到2019年的25年三峡岁月里 , 您几乎没有节日与假期 。 “大脑中除了三峡工程还是三峡工程 , 三峡工程几乎就是郑总生活的全部 , 甚至就是郑总的命 。 ”您的同事说 。
三峡工程号称“全球一号水电工程” , 被称为“科技博物馆”、世界级难题“题库” 。
自全面负责三峡工程设计以来 , 您攻克了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 , 把一个个问号变成了惊叹号 。 在葛洲坝导流围堰和大江截流设计中 , 您提出“钢筋石笼”龙口护底方案 , 实现首次腰斩长江 。
随着三峡工程各项工作陆续结束 , 往昔热闹忙碌的办公大楼空空荡荡 , 您却不曾离开 。 三峡坝区一套简陋的工房——“三峡坝区十四小区4316号” , 两间14平方米并没有相连的屋子 , 是您和妻子的家 , 你们在这里相守了26年 。
“把三峡工程搞好 , 就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 。 ”“只要三峡工程需要我一天 , 我就在这里坚守一天 。 ”您常说 。
作为一名水利工程师 , 三峡工程是您治水生涯的巅峰杰作 。 您的生命早已和三峡大坝融为了一体 。
06
定位北斗报国情
——缅怀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其凤
◎ 科技日报采访人员 张 强 通讯员 潘志强
2020年7月31日 ,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 。 这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
这光辉的一刻 , 您没有等到 。 就在20多天前 , 您离开了我们 。 作为中国卫星导航定位专家 , 您留给北斗事业的一切 , 都会永远被铭记 。
2004年 , 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工程立项研发 。 作为中国最早开展卫星大地测量与GPS技术研究的学者之一 , 您承担起我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的星座设计工作 。 发射多少颗卫星、卫星的发射高度以及怎么进行排列等前期设计 , 都需要您一一计算 。
当时 , 很多人建议我国采用与已经很成熟的美国GPS类似的设计方案 。 然而 , 您仔细分析判断后认为 , 中国必须要“另起炉灶” 。 您提出了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区域卫星导航系统”设想 , 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阶段需求的异于GPS、GLONASS等系统的星座建设方案 , 成为全球首个采用地球同步轨道卫星(GEO和IGSO)建设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
与主流方案比较 , 采用您的方案卫星数减少一半 , 而且在导航定位精度和可靠性上还远高于当时的其他方案 , 同时节约建设经费数十亿元 。
卫星需要定位 , 人生更需要定位 。 作为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的一名老教授 , 您曾说:“我是一名普通的老战士 , 也是一名普通的老教师 。 以知识筑牢空间长城、以心血铸就和平之盾 , 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 也是我始终不渝的强烈愿望 。 ”
如今 , 北斗系统已应用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 全球也有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使用北斗系统 。 如果能看到这一切 , 想必您定会深感欣慰 。
07
但得众生皆远“艾”
——缅怀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毅
◎科技日报采访人员 付丽丽
明年 , 中国艾滋病疫苗有望开展Ⅲ期临床研究 。 可惜 , 这个好消息 , 您却听不到了 。
艾滋病病毒、肿瘤病毒 , 您一生都在和它们打交道 。
2020年7月13日 , 您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 留下您未竟的事业 , 未完成的研究 。
时光回溯到1981年 , 艾滋病在大洋彼岸的美国首次被科学家发现 。 当时国内谈“艾”色变 , 大型医院、科研机构都“退避三舍” 。 您领衔的实验室是唯一一个研究艾滋病病毒的实验室 。
您总说 , 病毒无国界 。 1987年 , 一名美国艾滋病患者在云南死亡 , 得到消息后 , 您赶赴昆明 , 采集血样 。 仅一周多的时间 , 您和团队就成功分离到第一个中国艾滋病病毒毒株 。 随后 , 又研发出我国最早的艾滋病病毒诊断试剂 , 为全国大范围的艾滋病诊断、防控奠定了基础 。
上世纪70年代 , 病毒与癌症的关系是国际前沿研究领域 , 科学家们试图厘清癌症是否由病毒引起 , 究竟哪些病毒可以诱发哪种癌症 。
出生于广东的您 , 对鼻咽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您在全国各地收集了上千例鼻咽癌患者样本后发现 , 鼻咽癌患者EB病毒筛查均呈阳性 , 证实了鼻咽癌与EB病毒之间的关系 。
是您 , 建立了简便、安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 。 用消毒针刺破手指头抽血 , 经免疫酶法检测 , 即可判断结果 。 在国内广泛应用后 , 鼻咽癌的早期诊断率从20%至30%提高到80%至90% , 很多病人的生命得以挽救 。
卸任公职后 , 已耄耋之年的您依然心系艾滋病防控 , 您说 , 艾滋病疫苗没有成功前 , 最好的预防就是宣教 。
如今 , 您可以放心了 。 您的学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邵一鸣和他的团队 , 正在继续您未竟的事业——推进艾滋病疫苗研发进入最后阶段的Ⅲ期临床试验 。
08
毕生追梦铸神盾
——缅怀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定昌
◎ 科技日报采访人员 付毅飞
“中国梦 , 就是要强国、强军、富民、复兴 。 ”您曾说 , “我一生的最大追求 , 就是在实现中国梦上做了一些工作 。 ”
20世纪60年代初 , 钱学森提问:激光能不能做一个信号源 , 像无线电一样 , 也能做各种各样的探测和制导应用?
您为“激光之问”交出了答案 , 推动先期调研任务变成了预研项目 。 作为项目组长 , 您带队建成了世界上第一部激光雷达样机 。
这不仅是能力的体现 , 更是您前瞻性眼光和创新胆识的初步显露 。 此后数十年 , 您逐渐成了一位致力于前瞻性地策划、布局、引领方向的战略科学家 。
“20年前走得不对 , 20年后就没有结果 。 ”您常说 , 创新要瞄准十年二十年 , 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 , 要有前瞻性 , 紧抓关键技术的攻关、集成 , 才会形成更精良的设备 。 这种指导思想直接维持了技术优势 , 推动了专业发展 , 让我国空天防御事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
1984年 , 您出任航天工业部二院二部主任 , 在二院研制第二代防空导弹的同时 , 您和一些专家前瞻性地提出第三代防空导弹设想 。 第三代防空导弹系统的成功 , 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俄罗斯后第三个具有自主研制同一水平装备能力的国家 , 标志着我国导弹研制、试验能力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
在研制第三代防空导弹的同时 , 您又将眼光瞄向了第四代 。 当年您提出的发展规划设想 , 已被事实证明富有先见之明 , 您提出的空域和体系思想一直沿用至今 。
2020年9月7日 , 83岁的您离开了我们 。 人们在告别仪式上献上了挽联:“毕生追梦 , 无私奉献 。 ”
(来源:科技日报)
推荐阅读
- 产品|泰晶科技与紫光展锐联合实验室揭牌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相关|科思科技:无人机地面控制站相关设备产品开始逐步发力
- 机身重量|黑科技眼控对焦23年后回归,升级! 江一白解读EOS R3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项目|常德市二中202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再获佳绩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视点·观察|科技行业都在谈论“元宇宙”,可是它还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