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别了 LG手机

由于近年来亏损不断增加 , 4月5日 , LG电子正式宣布关闭手机业务 , 以便能够专注于电动汽车零部件等其他业务领域 。 这也意味着 , 未来将不再有品牌为LG的手机 。 在业内人士看来 , LG手机的没落 , 是其自身不够重视 , 未及时顺应技术潮流改变的后果 , 也是手机市场马太效应的缩影和必然结果 。

技术|别了 LG手机
文章图片

正式宣布
当日上午 , LG电子召开理事会 , 正式宣布停止其手机业务 。 LG电子表示 , 面临持续加剧的行业竞争以及业绩下滑 , 公司将改革业务结构 , 将内部资源进行更高效利用 , 集中力量于核心业务 。
LG电子CEO权邦锡(Kwon Bong-seok)今年1月就曾表示 , 对于亏损的业务 , 所有的选择都摆在台面上 。 当时该公司称:“在全球市场上 , 移动业务(包括智能手机在内)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 我们现在对所有可能性都敞开大门 , 并且正在彻底审查我们的未来计划 。 ”
在有关手机业务去留的选择上 , 出售手机业务也在LG电子的考量范围之内 。 据韩国业内人士此前分析 , LG手机最有可能被越南Vingroup接盘 。
LG手机和越南很有渊源 。 早在2014年 , 在越南海防市的LG智能手机生产厂就竣工 , 2019年时 , LG已决定把设在京畿道(Gyeonggi)平泽(Pyeongtae)市的智能手机生产线转到设在越南海防市的LG生产厂 。 因此 , 越南企业收购LG智能手机在理论上概率是最高的 。
不过 , 后有消息称 , 由于Vingroup集团提供的价格低于预期 , 且双方对技术专利的评估存在很大差异 , LG电子之后停止了与这家公司的谈判 , 转而寻求新的买家 。
据悉 , LG电子还曾与德国大众等公司洽谈出售事宜 , 但都未能取得进展 。
去年 , LG电子称要推出一部可滚动的柔性屏手机LG Rainbow , 与三星旗舰款折叠屏手机竞争 , 本计划在2021年3月发布 , 但该产品并未如期推出 。 而现在看来 , 这款手机终究不会问世了 。
由于三年前退出了中国市场 , LG手机在中国已没有相关负责人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试着拨打了网上查到的LG手机技术服务中心的电话 , 但显示已是空号 。
亏损多年
和诺基亚、黑莓等品牌一样 , LG也曾在手机市场叱咤风云 。 LG电子2013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 , 其智能手机销量达到了破纪录的1210万部 , 在当时 , 这是非常高的销量 , 那一年 , LG手机出货量跻身世界第三 , 仅次于三星、iPhone , “巧克力”“冰激凌”等系列风靡中国 。
然而 , LG手机的发展很快就应了“盛极则衰”的说法 。 从2015年第二季度开始 , LG 手机业务开始出现明显下跌 , 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 根据权威调研机构CounterPoint的数据 , 2020年第三季度 , LG手机出货量仅为650万部 , 全球份额不过2% , 而三星手机同期出货量达到近8000万部;2020年整年 , LG手机的出货量仅为2300万部 , 不及三星的1/10 , 三星2020年出货量为2.56亿部 。
而对于中国市场 , 2018年LG手机就已经退出 。
手机销量的下滑也拖累了LG电子的业绩 。 数据显示 , 2015年7-9月 , LG电子实现营收14.287万亿韩元(约785亿元人民币) , 同比下滑4.7%;实现营业利润2939.82亿韩元 , 同比下滑36.8% , 净利润1247.5亿韩元 , 同比下滑38.4% 。 其中 , LG手机所在的MC(移动通信)事业部由盈利转亏损 , 实现营收3.3774万亿韩元 , 营业亏损776亿韩元 。
如今 , LG手机已经连续23个季度亏损 , 累计亏损额高达5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91.5亿元) 。
在产经观察家丁少将看来 , LG电子对手机业务重视程度不够 , 产品技术迭代缓慢 , 品牌定位不清晰 , 在全球重要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失势 , 才造成了如今没落的结局 。
“LG手机的没落有企业自身的战略定位问题 , 过去几年面对持续的市场变化 , 自身缺乏应对变化和竞争的能力 , 大量精力投入到OLED面板等其他产业上 , 手机业务陷入连续多年亏损 , 不敢再进行投入;同时 , 外部的竞争环境日趋白热化 , 出现了包括苹果、华为、小米等跨界对手的挑战和冲击 , 引领了一轮又一轮的消费趋势和潮流 , 最终造成了LG手机当前的局面 。 ”产业观察人士许意强说 。
集中资源
事实上 , 这些年在手机市场溃败的大小品牌不在少数 , 除了LG电子 , 还有黑莓、诺基亚、锤子、HTC等 。
【技术|别了 LG手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 许意强指出 , 主要是受制于技术的更新迭代过快 , 竞争门槛过高 , 大量企业一时跟不上 , 就会陷入步步落后的境地之中 。 “可以说 , 早在三四年前 , 手机产业就已经进入了寡头化主导下的巨头竞争通道之中 , 大量中小企业 , 以及多元化布局的企业 , 在缺乏足够的投入、快速的跟进之后 , 陷入了生存的泥潭之中 。 ”
丁少将也表示 , 手机市场的马太效应加剧 , 中小企业在技术、渠道以及供应链资源方面不断遭到头部企业的挤压 , 且在中小企业擅长的中低端市场 , 也被头部品牌的子品牌占据 , 因此大多数中小品牌生存艰难 。
关于未来的规划 , LG电子在4月5日发布的声明中表示 , 停止手机业务这一决定将“使公司的资源集中在增长的领域 , 例如电动汽车部件、联网设备、智能家居、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和to B解决方案的服务与平台” 。
事实上 , LG电子的家电产品这几年在中国市场上的定位也十分尴尬 , 虽然LG电视在全球依然是出货量排名前三的品牌 , 但愿意为之买单的中国消费者却越来越少 。
丁少将预测 , LG消费电子业务很可能出现集体滑坡 , 未来LG可以向日本企业学习 , 将重心放在半导体显示、材料等产业链上游 。 在AIoT时代 , LG家电业务和中国品牌相比 , 并没有多强的竞争力 , 短期来看可以固守产品的中高端市场和韩国、美国等重点国家市场 , 长期来看业务收缩将不可避免 。
“手机这些年一直都不是LG电子的重心 , 一直在专注以OLED显示为核心 , 通过垂直一体化的产业链布局 , 在电视电子、家用电器等领域持续深耕 。 同时 , 也在希望智能化推动智能全屋的布局 , 推动电子电器业务的发展 。 ”许意强指出 , 但是 , 整体来看在中国市场的进展并不顺畅 , 特别是在中国家电产业早在10多年前基本上就已经退出了主流市场的争夺 , 而是以原装进口这张牌 , 展开对高端细分市场的拓展 。 这应该是LG思考多年的结果 , 那就是集中优势资源在细分市场和品类展开布局 。
在许意强看来 , 未来LG不管是在中国市场还是其他市场 , 经营策略应该会更加清晰和明确:聚焦、专业 , 以及集中优势资源进行细分和圈层市场的抢夺 , 而不是盲目追求规模化扩张而透支利润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 石飞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