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如何选择给孩子的科普内容


教育|如何选择给孩子的科普内容
【教育|如何选择给孩子的科普内容】李轻舟老师的文章 , 解释了“科普”到底是什么?也给出了关于孩子科普内容选择的一些建议 , 同样也适合给低龄的儿童家长在选择科普内容时作为参考 , 让我们一起用更专业的眼光去看待“科普”这件事 。
撰文 | 李轻舟(《大学科普》编辑部编辑 , 《返朴》编委会编委)
受众对科普的需求 , 归根结底是人对知识的需求 。 这种需求本身是普遍的 , 不是外界强加的 , 而是每个人在工作和生活实践中自然产生的内在需要 , 与一个人的年龄高低、专业领域或受教育程度无关——同理 , 对知识的兴趣也不是外界强加而来 , 实是内在的求知冲动——故而科普是学习教育的自然延伸 , 如果一定要说二者之间有什么差别 , 仅在于一般意义上的科普往往是常规课堂教育之外的(将常规课堂教育纳入广义的科普亦无伤大雅) , 是一个人“终生学习”的形式 。
脱离知识 , 则谈不上科普 , 科普的核心就是知识 。 而科普需求 , 或者说知识需求 , 就其目的而言 , 无非有二:其一 , 增长见闻 , 拓宽知识面;其二 , 锻炼思维 , 提升理性分析能力 。 前者追求的是广度 , 后者追求的是深度 , 二者相辅相成 , 不宜偏废 。
就旨在拓宽知识面的科普内容而言 , 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宜选择“博物学”类型的知识门类 。 这类知识对受众的前置知识基础要求较低 , 主要是对自然界或人类社会具体现象的描述及归纳 , 比如动植物学、地质学、矿产学、气象学、天文学、化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中不涉及理论推演(数学模型演算)的部分 , 以及语言学、文学、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学科中不涉及文献考据的部分 , 当然也包括人类学、科学技术史这种横跨自然与人文社会两大体系的知识门类(同样是其中不涉及理论推演或文献考据的部分) 。
就旨在提升理性分析能力来说 , 受众宜选择“数理科学”类型的知识门类 。 这类知识对受众的前置知识基础要求较高 , 主要是对自然界或人类社会诸多抽象规律的分析及演绎 , 典型的代表是数学和物理学(超越了对物理现象的描述及归纳) , 二者是前述相关学科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 , 往往需要长期且系统的训练和积累方才略有所得 。
特别要强调的是 , 单纯通过记忆掌握一门知识相关的“专业术语名词”并不等于掌握了知识 , 满足于“名词”层面的科普或学习不仅无益 , 甚至有害 。 以物理学的相关科普为例 , 这种情况集中出现在狭义和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与量子场论、天体物理与宇宙学等理论性极强的“时髦”分支 。 一些青少年在外界有意或无意的诱导下 , 积累了一些超过自身知识基础的术语名词 , 容易陷入玄想臆断或夸夸其谈 , 形成了知识幻象或偏见 , 给将来更高阶段的系统深入学习带来不必要的障碍 。 更具体地说 , 除非确系天赋异禀(这要由相关专业人士做出谨慎判断) , 应当尽力规避明显脱离受众平均认知阶段的“浮夸科普” , 不可好高骛远 。
另一方面 , “难者不会 , 会者不难” , 科普内容难度的选择本来因人而异 。 具体到受众个体 , 应该主动选择在自身知识基础上略有拔高的内容 。 更通俗地讲 , 即“适当”选择自己还“不懂”的内容 , 努力地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准 , 而不是单纯地消遣——青少年要勇于去“潜心”阅读系统甚至貌似“艰深”的知识 , 量力而为的同时又敢于对自己提出智识上的挑战 。 所谓“取法乎上 , 得乎其中;取法乎中 , 得乎其下” , 就高不就低 , 不可将就自己在求知上的惰性 。
科普内容趣味性的选择亦是同理 , 各有缘法 。 或以逸闻轶事为有趣 , 或以语言诙谐为有趣 , 或以数学推理逻辑严密为有趣 , 其关键在于受众对自身提出的要求 。 对知识的不同趣味性的鉴赏 , 是感性或理性认知阶段性的体现 。
最后 , 笔者就个人的体会和经验 , 给出三点建议:
一、科普内容的选择实际是对知识源或内容输出者(包括作者、译者和制作出版单位)的选择 , 当择其善者 。 应注意其接受过的专业训练及工作经历是否与内容相关(在知识门类高度分化的今天 , “术业有专攻”日益凸显) , 行文措辞是否谨慎(越可靠的作译者 , 越是极力避免浮夸惊人之语) 。
二、广泛参阅同题材的不同作品 , 勿偏执一家之言而人云亦云 。 优劣高下会在频繁的比较中自然显现 , 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对繁杂信息的鉴别力——这种鉴别力本身就是理性分析能力的重要组成 。
三、勤做笔记 , 积极反思总结并交流表达 。 “不动笔墨不读书” , 笔记是对深入思考的督促 , 而对外交流表达是知识真正内化后的自然涌现 。
以上泛泛而谈 , 仅供参考 。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阿嘟白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