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山东能源研究院计划明年6月在青启用

自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了解到 ,
目前 , 位于崂山区的
山东能源研究院建设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 ,
预计明年6月可启用 。

技术|山东能源研究院计划明年6月在青启用
文章图片

鸟瞰图
研究院总投资30亿元 , 由山东省、中科院和青岛市三方共建 , 将建设由院士领衔的5大功能实验室和10大产业技术创新中心 , 并与企业和地方政府共建10个中试与产业化示范基地 , 围绕能源发展重大战略需求 , 突破科研前沿难题和核心关键技术 。
山东能源研究院副院长彭辉表示 , 目前 , 研究院已启动能源领域的7项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及示范工程 , 覆盖生物天然气、固态锂电池、秸秆制糖技术等多个前沿技术需求点;引进2项重大能源项目实现落地 , 达产后共可实现年均销售收入超37亿元;制定了更加灵活的分配和激励机制 , 将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潜力 。
布局能源领域关键技术 年产值可达百亿元项目上马
“剑指”我国能源研究领域的创新制高点 , 山东能源研究院正在以未来眼光布局未来产业 。
据彭辉介绍 , 围绕能源领域需求发力 , 研究院在生物天然气、生物柴油、固态锂电池等前沿技术方面进行了7项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及示范工程布局 , 其中不少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 “革命”了产业现状 。
“研究院针对填补我国二代生物柴油技术空白等重大产业需求 , 突破了均相液态催化加氢关键技术 , 通过与行业知名企业合作 , 计划在山东建设年产能100万吨的项目 , 年产值可达100亿元 , 利税也将突破10亿元 。 ”彭辉举例道 。
而面对我国轨道交通等产业重大需求 , 研究院布局突破锂离子电容器快速嵌锂关键技术 , 已经实现了相关产品规模化制造 , 与水发集团、中车四方等达成了合作意向 。 未来 , 研究院将进一步实现高容量、长寿命锂离子电容器电芯制作 , 预计今年10月在青建成锂离子电容器生产线 。
在生物天然气制备领域 , 研究院项目突破了自主知识产权反应器等关键装备技术 , 实现了自主知识产权反应器技术的应用 , 将进一步在山东、黑龙江、吉林等地推广生物天然气技术 , 打造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基地 。
助力“沧海”号视频着陆器实现全球首次万米海底直播的固态锂电池系统更是研究院的“王牌” 。 研究院将进一步推动固态锂离子电池项目产业化落地 , 建设兆瓦级产业化示范系统 。
曾被国外垄断的发泡聚丙烯材料生产技术也已被“攻克” , 年产能达1500吨的生产线已经建成;新型百吨级秸秆预处理—糖化—发酵串联生产平台和年产能6000吨的生物质橡胶改性材料生产示范线已经建成 , 达到同类技术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 , 研究院引进的两项重大项目已经落地转化 。 其中 , 40万吨级煤制乙醇项目总投资30亿元 , 达产后可实现年均销售收入35亿元;10万吨级别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项目总投资4亿元 , 达产后可实现年均销售收入12亿元以上 。
经费分配更灵活 重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作为新型研发机构 , 山东能源研究院还将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 探索建立开放协同的研发机制 , 实施更加灵活的分配和激励机制 。
【技术|山东能源研究院计划明年6月在青启用】山东能源研究院科技处副处长李敬介绍 , 以“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为宗旨 , 研究院开展体制机制创新 , 充分调动与发挥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热情 , 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产业出题、科学论证、协同攻关、市场验收”的科研创新机制 。
“在新的机制下 , 研究院‘重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 积极探索市场化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 出台政策激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热情 。 ”李敬说 , “在技术研发阶段 , 出台‘横向提酬’制度 , 将结余经费的80%用于奖励科研人员;在技术成熟阶段 , 科研人员参与成立企业 , 其股权的50%要用于奖励科研团队 , 成果转化收益的80%用于奖励科研人员 。 ”
此外 , 研究院还积极打造协同创新的新模式 。 据悉 , 研究院打造了从基础研究到关键技术再到集成应用的建制化大“组群”模式 , 探索打造跨部门、跨单位的“举院”协同创新的新型科研组织方式 , 同时建立科研经费“包干+负面清单”新制度 , 赋予“组群长”更大的自主权和自由度 , 以最大限度激发科学家创新创业的热情和潜力 。
动态调整新机制的建立则瞄准了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 , 对科研团队和个人采取重大成果产出导向的“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分类考评与动态调整机制 , 以此保障研究院永葆创新活力 , 为持续供给高质量科技成果提供制度保障 。
制度先行、技术引导、项目“探路” , 山东能源研究院的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中 。 一个辐射山东、服务全国能源需求的创新高地正在青岛崛起 。
来源|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