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果财经|造车赛道入局者众 做大蛋糕同时谨防泡沫
造车赛道入局者众 做大蛋糕同时谨防泡沫
文/毕舸
新能源车行业堪称当下最火热的新兴行业之一 , 继今年3月小米集团正式宣布进军汽车领域后不久 , 依靠网约车起家的滴滴也正式宣布进军造车行列 。 而在更早前的1月 , 百度宣布将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共同组建智能电动汽车公司 , 另一巨头华为进军新能源车行业的消息也不绝于耳 。 一时间 , 新能源车行业从蓝海行业变为红海行业 。
各界巨头纷纷进军新能源车行业 , 在于行业本身的巨大想象力 , 以及政策推动的发展红利 。 目前 , 新能源汽车产业已上升至国家发展战略高度 。 2020年 , 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 , 降低了企业的进入门槛 , 提高了产品要求 , 完善了强制性标准 , 延长了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 。 11月份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 , 为未来15年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同时 , 地方层面也纷纷出台政策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 。 国家与地方的政策体系逐渐成型 , 给予了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极大的支持 。
政府对于新能源车行业的扶持也在调整过程中 。 从前些年的大量补贴为主 , 到如今的补贴退坡 , 看似对新能源车行业是利空 , 但其实是利好 。 有关部门在减少直接补贴的同时 , 给予了新能源车行业更大的发展空间 , 未来 , 更多地区将推动传统出租车、网约车、公交车等各类公共交通工具“变燃为电” , 这意味着新能源车覆盖家用到公共交通领域 , 并且将在各地加速推进 , 如此将给新能源车行业带来更多的市场份额 。
【贝果财经|造车赛道入局者众 做大蛋糕同时谨防泡沫】而减少直接补贴 , 则有利于改变之前新能源车行业部分企业过度依赖补贴、导致其竞争力偏弱乃至骗补等现象 , 未来各参与企业将主要依靠自身在技术、性能、产品等方面的硬实力取胜 , 资金来源也指向企业自身投入及市场投资 , 更能遵循制造方与投资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一体化规律 。
经过这些年国内率先进场企业的量产化车辆落地 , 电动汽车的“三电”(电池、电机和电控)技术基本成熟 , 续航里程和电池组能量逐步提升 , 以及充电桩、线下门店等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 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接受新能源车 。 数据显示 , 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自2020年7月开始 , 月度销量同比持续呈现大幅增长 。 2020年 , 产销分别完成136.6万辆和136.7万辆 , 同比分别增长7.5%和10.9% , 产销量创历史新高 。
与此同时 , 部分国产新能源车企业已经开始占据中高端市场 , 比如某新能源车车企的新车定价在30万元以上 , 甚至高于特斯拉同类车型 , 显示出其对于市场定位和用户购买力的信心 。
以上因素让新能源造车赛道入局者众 , 也将持续做大这一蛋糕 。 随着政府对于新能源车行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 新能源车行业将在一个更加开放、规范的空间中快进 , 由此吸引了大量企业和资本 。 企业和资本带来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资源的集中投放 , 给新能源车行业带来优质资源配置所形成的技术升级、规模化制造 , 也就能够让边际成本逐步下降 , 推动其中的佼佼者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完成造车 , 有能力向用户提供性价比更高的新能源车 。 这将形成新能源车行业产销两旺、技术竞争力同步增强的良性循环 。
但我们也要指出的是 , 行业整体利好并不等同于所有参与者都能获利 。 可以预料的是 , 随着小米、百度、滴滴等拥有较强资金、技术、人力等基础的巨头入场 , 新能源车行业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 这首先将体现在人才层面 , 随着人才、资金流动性增加 , 新能源车行业的腰部和尾部企业有可能出现骨干技术、运营等人才资源“失血” 。
研究机构数据显示 , 2019年新能源车行业融资次数相比2018年减少 , 但融资总金额增加 , 显示资本开始集中投入到行业中更具优势的蓝筹企业 , 这会让头部企业获得更多资金及其他资源 , 而落后者则会处于不利的竞争局面中 。
此外 , 如此多的企业扎堆进入新能源车行业 , 同样要承受双重压力 , 也即尽快推出新车及量产的运营压力 , 毕竟不少同业已经在这一赛道上先跑了几百公里 , 占据了不小的市场空间 。
在此过程中 , 如果有企业不注重造车的本身规律而希望速成 , 则可能会重蹈之前其他车企的覆辙 , 陷入“PPT造车”“概念造车”等投机中 。
而随着各家车企的量产 , 也就可能出现供需关系的变化 , 更加趋向于买方市场 , 这当然会让消费者有更多样的选择 , 但车企也会因车辆竞争力不足而导致大量库存 。
这也就是新能源车行业存在的泡沫风险 。 坦率而言 , 目前入局新能源车行业的各家企业来源不一 , 有“卖房的” , 有“卖手机的” , 而企业对于新能源车行业究竟是抱着长期主义 , 还是为了投机或者为自家企业估值或市值造势也尚待观察 。 再加上赛道过度拥挤所引发的产能过剩、同质化甚至恶性竞争 , 其风险不可不防 。
新能源车赛道前景光明 , 用户和政府对于更多愿意投身其中的企业也会持欢迎态度 。 但各家企业也要谨防超车速度过快而翻车 。 毕竟 , 之前网约车、共享单车、社区团购等前车之鉴仍历历在目 , 新能源车行业究竟发展如何 , 还有待于政府监管、市场出清的双管齐下 , 通过优胜劣汰 , 让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支撑起行业发展大势 。
推荐阅读
- 人物|造车三兄弟的“喜与忧”:销量暴增但问题加剧,一人舒服两人困难?
- IT|8张图看懂纯电市场变化:特斯拉顶4个新造车 比亚迪紧追不舍
- IT|华为蔚来挤在25万造车赛道 谈媲美豪车言之过早?
- IT|贾跃亭造车进入最终阶段 FF 91量产版焊装生产线设备已在路上
- 最新消息|传与华为合作造车 江淮汽车回应:目前没有 未来不排除
- 全球|原来拉雷军“下水”造车的是何小鹏
- 眉头|华为才下眉头,造车却上心头
- 人物|何小鹏:雷军造车是我“怂恿”的 汽车比手机更酷
- IT|李斌再谈造车门槛:没有400亿干不了
- Huawei|华为"造车"尴尬:小厂带不动 大厂不让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