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综合|以元气森林为代表的“0糖0卡0添加”,是健康密码还是营销噱头?
来源:松鼠云无心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里 , 元气森林在微博上发表了一则声明 , 称元气森林乳茶原包装上的“0蔗糖 低脂肪”宣传语 , 将改为“低糖 低脂肪” , 且原料中将不再含结晶果糖 。
随着无糖气泡水的爆红 , “0糖0卡”成为了食品领域炙手可热的口号 。 经常遇到一些做品牌营销的朋友 , 说“做一款0糖0糖0添加的XX食品 , 肯定能爆款” 。 我说:能够严格做到0糖0卡0添加的食物 , 也就只有水了;即便是放宽“添加”的标准 , 也只能是茶水黑咖等等“风味水” 。
其实 , 0糖、0卡、0添加是互相独立的概念 。 它们 , 到底是健康密码还是营销噱头呢?下面分别来说 。
“0糖”不难实现 , 但要注意商家话术
顾名思义 , “0糖”就是指不含糖 。 但是在食品营养中 , “糖”的概念可能和公众的理解不完全一致 , 也就给了一些商家玩弄话术的空间 。
日常生活中 , 许多人把“糖”理解为蔗糖(或者说白砂糖);在食品营养领域 , “糖”是各种单糖和二糖的统称 , 除了蔗糖 , 常见的还包括果糖、麦芽糖、乳糖、葡萄糖等等 。 果葡糖浆、高果糖浆、冰糖、红糖、蜂蜜、浓缩果汁等等 , 实质内容也是“糖” 。
按照国家标准 , “0糖”或者“无糖”的定义是每100克或者100毫升食物中的糖含量不超过0.5克——这里的糖 , 是指各种单糖和二糖 , 不管是天然存在的还是人为添加的都算 。 但是 , 很多商家把“无糖”概念偷换成了“没有添加糖” , 比如“无糖奶茶”的检测经常发现“含糖” , 往往就是来自于牛奶的乳糖或者植脂末中的糖浆 。
还有一些是把“糖”的概念偷换成“蔗糖” , 比如用麦芽糖、糖浆、浓缩果汁作为糖的来源 , 却也宣称“无糖” 。 有的商家更有节操一些 , 宣称“无蔗糖”——从法规角度说 , 这跟用其他的糖不矛盾 , 而是利用了许多消费者把“蔗糖”等同于“糖”的认知 , 对消费者形成误导 。
一个简单粗暴的建议:如果看到宣称“无蔗糖”的食品 , 认真地去看看配料表 , 绝大多数都是使用了其他的糖 。
“0糖”与“无糖”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不含糖也不用甜味剂 , 因而没有甜味 。 从健康的角度说 , 这样的“0糖”“无糖”是最保险的 。 对于婴幼儿 , “0糖”“无糖”就应该是这一类 。
另一类是不含糖 , 但是使用甜味剂来产生甜味 。 一般而言 , 甜味剂的甜味跟糖有一定差异 , 有一些人工甜味剂还有一些健康方面的疑虑 。 不过这只是说甜味剂不像以前以为的那么“完美” , 基于目前的科学证据 , 相同的甜度的甜味剂对健康的影响还是要比糖小得多的 。
简而言之 , 如果可以不需要甜味 , 那么不用甜味剂的“0糖”是最好的;如果实在难以舍弃甜味 , 使用甜味剂的“0糖”“无糖”也还是一个可接受的健康选择 。
【新浪科技综合|以元气森林为代表的“0糖0卡0添加”,是健康密码还是营销噱头?】“0卡”不重要 , 关键是卡路里来自于什么食物成分
卡路里是热量的单位 , 通常用“千卡”来标示 。 大家在食品标签上看到的“千焦”也是热量的单位 , 1千卡约等于4.2千焦 。
因为热量与减肥有关 , 所以“0卡”别具吸引力 。
在食物的宏观成分中 , 碳水化合物(包括膳食纤维)、蛋白质、脂肪都会产生热量 , 只有水不产生热量 。 在甜味剂中 , 高倍甜味剂因为用量极少 , 热量可以忽略 。 而糖醇因为甜度低 , 所以用量大 , 热量不能忽略 。 在常见的糖醇中 , 赤藓糖醇因为几乎不被吸收代谢 , 所以国家标准中不对它计算热量 , 而其他的糖醇 , 比如木糖醇、麦芽糖醇、山梨糖醇等等 , 就都需要计算热量 。
也就是说 , 要想实现“0卡” , 那么主要原料就只能是水和赤藓糖醇 , 所以“0卡”的食物只能是无糖饮料 。 至于市场上的“0卡糖” , 其实就是赤藓糖醇和高倍甜味剂的混合 , 只能用来作为食物饮料的添加成分 , 不应该单独作为食物 。 因为 , 赤藓糖醇摄入过多可能导致腹泻 , 所以需要控制摄入量——所以 , 0卡糖通常用于饮料中 , 烘焙食品等等用途都可能因为用量较大而带来腹泻风险 。
实际上 , 选择食物没有必要过于纠结热量值本身 , 而应该关注热量来自于什么食物成分 。 比如下面三款食品的营养组成与热量:
文章图片
图1/1
食品A由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组成 , 比例较为合理 , 是一款中规中矩的食品;食品B的热量与食品A相同 , 但是蛋白质少、含有大量的糖 , 可以算得上大家通常所说的“垃圾食品”了;而C虽然热量甚至要高一些 , 但是不含糖、蛋白质和膳食纤维都相当丰富 , 算得上是一款“健康食品”了 。
总结一下就是:对于食物的热量 , 数值本身不是那么重要 , 重要的是营养组成——如果热量中来自于糖和脂肪的部分很多 , 那么就是“劣质热量”;而如果来自于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部分多 , 那么就是没有关系 。
“0添加”只是营销噱头
“0添加”很时髦 , 根源是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慌 。
中国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2400多种 , 其中绝大多数种类是香精香料 , 其他几百种有可以分为防腐剂、增稠剂、乳化剂、抗氧化剂、酸度调节剂、着色剂、甜味剂等等 。 所有的种类都是经过深入广泛的安全评估 , 在国际上多个主要国家也批准使用的 。 其中的大多数 , 合法规范地使用就能够实现使用目标 , 甚至没有“过量”“滥用”的必要 。
更重要的是 , 食品添加剂的合理使用 , 能够提升食品的风味、口感和安全性 。 如果需要食品添加剂而“强行不用” , 要么会降低食品品质 , 要么需要采取其他的工艺手段 。 比如大家关注最多的防腐剂亚硝酸盐 , 在加工肉制品中按规范使用 , 自身到不了危害健康的量 , 同时又能够起到足够的防腐效果 。 如果不使用它 , 就只有三种选择:
承担被肉毒杆菌污染导致出现肉毒素的风险 。 这是一种毒性极强的毒素 , 有过不少致死的报道;
通过密封之后彻底加热 , 即市场上的罐头或者“软罐头”包装 。 不需要防腐剂 , 但深度加热对于肉的口感影响很大;
冷藏或者冷冻保存 。
这三种情况在市场上都存在 , 想要追究“无防腐剂” , 你会选择哪一种呢?(当然 , “不吃”也是一种选择) 。
其实 , “0添加”也是一个话术套路 。 比如 , 某款著名的饮料鼓吹“不加香精”“不加色素”“不加防腐剂” , 其实是因为该产品本来就用不着加这些 。 它的生产需要的食品添加剂是乳化剂 , 另外为了风味而添加的是白砂糖 。
简而言之 , 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剂有成千上万种 , 按照功能也有好多个类别 。 任何食品 , 需要添加的原料和食品添加剂都是有限的几种 , 其他的都可以变成“不添加XX” 。 在大多数情况下 , “不添加XX”都只是话术游戏 。 而不指明“XX”具体内容的“无添加”“0添加” , 意味着是食材的原始状态 , 基本上就只能是纯水以及各种“初级农产品”了 。
推荐阅读
- 产品|泰晶科技与紫光展锐联合实验室揭牌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相关|科思科技:无人机地面控制站相关设备产品开始逐步发力
- 机身重量|黑科技眼控对焦23年后回归,升级! 江一白解读EOS R3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项目|常德市二中202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再获佳绩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视点·观察|科技行业都在谈论“元宇宙”,可是它还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