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这一次,我们没有跟在别人后面干!

当沉寂了几十亿年的月球背面 , 迎来第一位地球访客——嫦娥四号时 , 那些大谈中国探月行动总是跟在别人后面跑的声音 , 终于消停会儿了 。
2019年1月3日 , 玉兔二号月球车与嫦娥四号着陆器分离 , 在月球背面留下一道浅浅的辙痕 , 让中国人在月球探测征途上 , 重重写下“人类首次”四个大字 。
“这是国际上从未做过的全新任务 , 我们在探月领域第一次从‘跟跑’走向‘领跑’!”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说 , 在过去60多年的人类月球探测史上 , 月球背面始终是一块未被抵达的处女地 , 来自中国的嫦娥四号 , 则改写了这一历史 。
上世纪60年代 , 就已经有了苏联探月、美国登月这些人类壮举 。 几十年过去 , 中国开展绕月、落月、返回 , 曾被质疑是走别人的老路 , 为什么还要去搞?
这样的问题 , 曾不止一次地引发讨论 。
国家航天局原局长、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栾恩杰也曾被问起类似的问题 , 他反问道:“别的国家生产汽车 , 我们是不是就不用生产了?别国科学家研究人类起源 , 我们的科学家还要不要研究?”
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也多次提醒:“如果等到别人都已找到月球资源利用的方法 , 我们再启动探月计划 , 就太晚了 。 ”
最终 , 中国航天人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探月征途之中 。
从2007年到2020年 ,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 , 中国探月六战六捷 , 其中每一步都饱含中国人的创新智慧 。 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这一人类探月史的壮举 , 更是中国探月人“敢创新”的最佳注脚 。
嫦娥四号原本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 , 一旦后者任务失利 , 可以迅速排查原因 , 让备份星上阵 。 嫦娥三号任务成功后 , 嫦娥四号何去何从 , 便有了不同意见 。
一部分专家认为应该求稳 , 把嫦娥四号发射到月球正面 , 有经验 , 有把握 。 但另一部分专家则认为 , 不要做重复的事情 , 要做就做点新东西——将嫦娥四号发射到月球背面去 。 只要去 , 就是世界第一次 , 就会有新发现 。
然而 , 落到月球背面 , 有巨大的技术挑战: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与月球自转的周期相同 , 所以月球的一面总是背对着地球 , 这一面称为月球背面 。 人类在地球上始终无法看到月球背面 , 嫦娥四号落到月球背面 , 便无法与地球通信 , 这就要求发射中继通信卫星 , 但由此会带来新的花费 , 也存在一定的技术风险 。
一些求稳的专家认为:没必要冒这个险 , 在月球正面着陆保险系数更高一些 。 敢于创新的专家则据理力争:包括通信、导航、遥感、气象等在内的应用型卫星 , 应该花主要精力“力保成功” , 而像嫦娥系列在内的探索型卫星 , 则应该给予更多的“创新空间” , 每走一步都力争有创新 。
一段时间的论证后 , 在技术可行的前提下 , 力争创新的观点逐渐被接受 。 工程领导最终拍板:任务方案中增加一颗中继卫星——也就是人们后来熟知的“鹊桥” , 用来保障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的通信 。
这就有了后来人们熟知的故事:“鹊桥”与“嫦娥”相互成就 , 嫦娥四号任务成功 , 全球瞩目 。 中国探月团队因此斩获无数国际大奖 , 其中还获得了英国皇家航空学会2019年度团队金奖 , 这是该学会成立153年来首次为中国项目颁奖 。
截至2021年4月6日 , 嫦娥四号已在月球背面度过了825个地球日 , 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进入第29月昼工作期 , 至今它们还在月球背面——这片只有中国探测器抵达的地方工作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一位专家说:“从今以后 , 我们再不能说 , 中国人只会跟着干了!”
【月球|这一次,我们没有跟在别人后面干!】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邱晨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