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表明 , 人猴“杂交”胚胎能够存活 , 并且人类细胞占高比例 。
这一研究由国内外学者合作开展 , 团队由来自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季维智院士、牛昱宇教授、谭韬教授和西班牙科学家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等人组成 。
该论文在Cell杂志上发表 , 名为:《Chimeric contribution of human extend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to monkey embryos ex vivo(人类扩展多能干细胞对猴胚胎体内的嵌合作用)》 。
人兽“杂交”胚胎研究一直备受争议 , 这次又是怎样的研究呢?
研究概述
先来简单了解一下此次研究的主要内容 。
研究人员将hEPSCs(人类扩展的多能干细胞)注射到猴子的囊胚(即胚泡) , 并对嵌合胚胎的形成进行了分析 。
概括来说 , 在猴子胚胎6天形成后 , 研究人员向每个胚胎注射了25个人类细胞 。
1天后 , 研究人员在132个胚胎中检测到人类细胞;10天后 , 有103个嵌合胚胎仍在发育;
但是到了第19天 , 生存率开始大幅下降 , 只有3个嵌合体存活 。
不过 , 值得注意的是 , 在胚胎持续生长的过程中 , 人类胚胎细胞的占比仍然很高 。
此前 , 曾有学者认为猪的器官与人的器官尺寸更为接近 , 比猴子更适合进行研究 。
而这一数据表明 , 在嵌合体形成过程中 , 人类与非人类的灵长类动物之间的联系 , 比之前研究使用的物种更为紧密 , 这有助于了解嵌合体形成是否存在进化障碍 。
此外 , 研究人员对胚胎中的人、猴细胞进行了转录组分析 , 探求hEPSC对植入前后猴胚胎的嵌合作用 。
并且发现 , 在人猴嵌合胚胎形成中 , 细胞间相互作用得到了加强 。
对于提高人类与距离更远的宿主物种的嵌合效率 , 这一发现有着积极作用 。
争议中发展
人类-动物嵌合胚胎的相关研究 , 从多年前就已经开始 , 团队中的Belmonte教授就一直致力于此 。
2017年 , 他的团队就培育出人-猪嵌合体胚胎 , 但是其中人类细胞的占比非常小 , 以至于难以成长为器官 。
同年 , 谭韬、季维智也发表论文 , 为研究灵长类早期胚胎发育的DNA甲基化重编程及生殖受精 , 提供了新的思路 。
2019年 , Belmonte造出了人-猴嵌合胚胎 , 但是出于伦理上的考虑 , 在第14天提前终止了胚胎发育 , 没有让它们发展成为“胎儿”;
也是这一年 , 中科院创造出世界首例猴-猪嵌合体活产 , 但是均在1周内死亡 。
这一领域发展至今 , 伦理争议却从未停歇 。
许多科学家认为人猴胚胎违反伦理道德 , 提出质疑:
如果这些干细胞在动物的大脑中 , 形成了人类的神经元 , 它们是否会有自我意识?
如果这些干细胞分化成了精子呢?该如何处理?
网友们也众说纷纭:
文章图片
如今 , 人-猴嵌合胚胎研究又现新突破 , 引起人们的关注 , 人兽“杂交”胚胎再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
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
概括来说 , 这项研究再次证实了人猴嵌合胚胎的可行性 , “杂交” 胚胎正常发育后人类细胞所占比例能够达到预期 。
从长远来看 , 人类-动物胚胎嵌合体可以用于研究人类早期发育并为疾病建模 , 并且可以开发新的药物筛选方法 , 以及产生可移植的细胞、组织或器官 。
Belmonte也指出:
作为科学家 , 我们有责任按照现行的所有道德 , 法律和社会准则 , 进行认真的研究 。
他还表示 , 在开始这项工作之前 , 已经进行了伦理咨询和审查 , 这一详尽的过程有助于指导实验 。
文章图片
【进行了|人猴杂交最新成果公布:确实可行!网友众说纷纭:打破生殖隔离肯定活不久】来源:快科技
推荐阅读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重大进展|“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南安市交通运输局:履行行业监管职责,扎实推进公路工程中介服务专项整治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人工智能|聚焦车载人工智能计算芯片研究 推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 数字货币|2021年加密货币市场盘点:比特币仍是霸主,NFT进入大众视野
- Apple|法官称苹果零售店搜包和解协议虽不完美,但可继续进行
- 集聚|向全球应用创新策源地持续迈进 上海“双千兆”应用体验中心正式揭牌
- 市场|因时乘势 奋进启航|写给2022年的一封信
- 支持|联发科OPPO携手推进5G普及,OPPO A72首发天玑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