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自媒体综合|食品安全问题频出 永辉超市却理直气壮
文章图片
图1/5
_原题是:永辉超市理直气壮
来源:雷达财经
作者:张凯旌
然而面对食品安全问题频出的现状 , 4月12日永辉超市董秘张经仪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称 , “近30万次的检测中 , 出现15批次的不合格 , 你说多不多?”随即 , 该回应冲上微博热搜 , “为什么可以如此理直气壮?”有网友评论道 。 4月15日 , 针对近期公司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 , 永辉超市发布致歉公告 , 称将对此事件自查自纠 , 深刻反省 。
一周前 , 人民网曾撰文报道了2021年一季度永辉超市在福州、莆田、龙岩等多地多家门店共有15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的消息 。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 , 永辉超市还因食品抽检不合格登上了河南、安徽省市监局的“黑榜” 。
然而面对食品安全问题频出的现状 , 4月12日永辉超市董秘张经仪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称 , “近30万次的检测中 , 出现15批次的不合格 , 你说多不多?”随即 , 该回应冲上微博热搜 , “为什么可以如此理直气壮?”有网友评论道 。
雷达财经梳理发现 , 2018年以来 , 永辉超市就成为了各地监管部门的“黑榜”常客 , 公司的股价也如过山车般起伏明显 。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 , 永辉超市股价自2012年11月至2018年3月涨幅超270% , 但自2018年3月至今跌幅超40% 。 4月16日收盘 , 永辉超市报收6.38元 , 已跌破三年来的最低点 。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向雷达财经表示 , 永辉超市多次出现食安问题说明其在整个质量、内控体系上存在一定纰漏 , 如若永辉对此不重视 , 没有将人民食品安全放在首位 , 那么未来定会使得自身整体发展受限 。
永辉超市道歉 , 此前理直气壮回应引发争议
近两年来 , 永辉超市屡次牵涉食品抽检不合格案例 。 仅2021年4月 , 永辉超市就已经三次上黑榜 , 而此次公司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 与其董秘在接受采访时的回应有关 。
据媒体报道 , 4月12日 , 永辉超市董秘回应“15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事件时曾称:“永辉超市每天自测量达3000多批次 , 一个季度90天、基本近30万次的检测中 , 出现15批次的不合格 , 你说多不多?当然我们自己也有问题 , 自测的3000多批不可能把所有的商品都检测到 。 ”
对此有网友直言 , “如果是新冠病毒阳性 , 出现一个批次就够了”、“是不是还得给你们发个奖?” , 还有网友表示 , 这属于偷换概念 , “抽检就有15批次不合格 , 实际有多少呢?”
新华社也发表文章指出 , “刻意避开消费者真正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不谈 , 有意模糊概念 , 用一堆数字来回应关切 , 用轻飘飘的态度对待食品安全这样的大事 , 永辉超市如此敷衍、辩解让人不满 , 也令人心惊 。 永辉超市想要‘永辉’ , 请首先保护好消费者的身心健康 , 面对不合格的产品 , 不论比例有多少 , 都要自检漏洞 。 ”
4月16日 , 永辉超市发布致歉公告 , 称公司高度重视 , 已成立专项调查小组 。
雷达财经注意到 , 永辉超市在致歉公告中还提及 , “公司将对超市食品安全制度及流程进行全方位核查 , 对采购进货执行查验供货商的合法资质证明及索证索票资料;加强上游供应链管理 , 对商品尤其是生鲜产品进行全面抽检 , 提高部门责任意识 。 ”
文章图片
图2/5
这次道歉相较上次回应 , 姿态明显放低了许多 , 但仍有消费者不买账 。 “一年道歉几百次就不能改一次 。 ”微博新浪财经报道的评论区中 , 有网友称 。
对此 , 朱丹蓬向雷达财经表示 , “自测量高并不能作为食品安全事故的托词 , 永辉作为一个知名的连锁企业 , 在销售产品时面对的是大众消费者 , 因而在自身产品安全把控方面更应该予以重视 , 并不能因为量大就漠视存在的问题 。 ”
供应商存瑕疵 , 永辉长期盘踞“黑榜”
此次引发舆论风波的报道显示 , 在福建省市监局2021年第2期至第9期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公告中 , 永辉超市的多家门店均榜上有名 , 累计共有15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
这15批次不合格食品中 , 草鲡、冰鱿鱼、正蟹等水产品抽检不合格次数达8次 , 抽检不合格项目涉及氧氟沙星、恩诺沙星、镉等 。 据介绍 , 氧氟沙星和恩诺沙星都是动物疾病专属用药 , 食用任意一种物质含量超标的食品 , 可能引起头晕、头痛、睡眠不良、胃肠道刺激等症状 。 而镉则是常见的重金属元素污染物之一 。
除了门店自身的问题外 , 报道中也提到了五家供应商公司:来自莒县华大食品有限公司的白条鸭 , 氯霉素不合格;来自福建多福蛋业有限公司的精选·海鸭蛋 , 氟苯尼考不合格;来自辽宁晟麦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巴马火麻油 , 酸价(KOH)不合格;来自南平市享通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菜苔 , 联苯菊酯不合格;来自江西省易得利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鱼皮花生 , 过氧化值(以脂肪计)不合格 。
天眼查显示 , 上述五家公司除南平享通外 , 在此次事件前均有行政处罚历史 。
2016年时 , 多福蛋业的精选土鸭蛋就曾被检出氟苯尼考不合格 , 而彼时销售不合格鸭蛋的 , 正是永辉超市福州有关分店 。
2017年 , 辽宁晟麦被国家食药监局检出生产的有机大豆油溶剂残留量不合格 , 资料显示 , 食用油中溶剂残留量过高 , 长期接触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有损害 。
同年 , 莒县华大因使用未取得生产许可并经检验合格的锅炉遭到日照市莒县质监部门的处罚 。
另据中国科技新闻网 , 江西省易得利食品此前在2016和2017年先后有三批次的产品被抽检出不合格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显示 , 2020年11月 , 该公司生产的麻辣花生 , 过氧化值(以脂肪计)被检出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
在这个背景下 , 永辉超市是如何与供应商对接从而进行货品筛选的呢?雷达财经多次尝试致电永辉超市董秘办公室 , 均无人接听 。
“15次也好 , 150次也好 , 为什么老出问题也不换供应商呢?”朱丹蓬也对此质疑道 。
从公开信息来看 , 永辉超市确实是“黑榜”常客 。
2019年4月25日到30日6天内 , 永辉超市共有8批次食品因抽检不合格被通报 , 类似此次所售鱼类产品恩诺沙星不合格、母正蟹镉不合格等情况彼时就曾发生;2020年3月末 ,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 , 年内永辉超市已至少被安徽、江苏、四川、上海、河北、河南、北京7地市场监管部门通报 , 已有22批次食品被检出不合格 , 其中农兽药残留问题占13批次 。
2020年6月 ,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2019年中国超市百强》 , 华润、大润发、永辉位列前三 。 而在2020年下半年(7月1日-11月30日) , 全国百强超市中 , 共43家企业被监管部门点名 , 涉及237批次不合格食品 。 被点名的企业中 , 永辉以41次“上榜”居首 , 华润和大润发上榜的次数加在一起也仅比永辉多出一次 。
文章图片
【新浪科技-自媒体综合|食品安全问题频出 永辉超市却理直气壮】图3/5
具体而言 , 有媒体统计发现 , 仅在2020年10月至11月期间 , 永辉超市就12次被曝食品安全卫生问题 。
多次道歉暴露内控问题
行业人士分析认为 , 永辉多次出现食品安全纰漏 , 除了质量问题外 , 公司在内控体系方面的管理也有待商榷 。
此前的两次道歉 , 是公司在内控问题上的缩影 。
2020年10月30日 , 有网友发视频反映福建永辉三明万达店“有超市销售人员直接脚踩冻货上行走” , 视频中 , 该工作人员先是坐在食品冷冻柜上 , 继而起身 , 穿鞋脚踩在冷冻鱼虾上整理商品 。
后续 , 福建永辉超市发布致歉信称 , 门店己将该柜台产品全数下架销毁处理 , 完成了柜台的全方位清洗消毒 , 并表示海鲜冻品柜台员工严重违反公司有关操作规范 , 已对涉事员工进行了严肃处理 。 不过 , 具体是如何“严肃处理” , 在声明中并未提及 。
2021年315期间 , 永辉生活App“购茅台不发货不退款”冲上微博热搜 。 多位身处南京的消费者称 , 自己在永辉生活App支付数万元购买飞天茅台酒后 , 过去近两个月时间仍未收到货 , 且无法进行退款 。 提货点永辉超市负责人对相关情况一无所知 , 而永辉生活App客服却称系统显示已经收货 。
文章图片
图4/5
白酒行业分析师蔡学飞表示 , 由于飞天茅台的实际成交价与厂家指导价有巨大的落差 , 因此不排除平台在借茅台引流的同时 , 内部存在截留的风险 。
据了解 , 很多平台都会拿一部分茅台配额出来吸睛 , 但实际上这批名额已被内部抢先预订 , 如果未及时进行下架操作 , 就有可能出现消费者买了却迟迟不发货的情况 。
目前 , 永辉超市微博账号的评论区已被关闭 , 但从网友的转发不难看出 , 永辉超市在许多消费者心中积怨已久 。 “事要不闹大 , 钱都不太可能退”、“千万不要在永辉生活买东西” , 有网友称 。
尝新 , 扩张 , 关店 , 循环
雷达财经注意到 , 近年来 , 永辉超市发展难言顺利 。
2001年 , 张轩松和张轩宁正式注册成立了永辉超市 。 适逢“农改超”(农贸市场超市化运作)红利 , 3年后 , 永辉走出了大本营福州 , 9年后 , 永辉成功上市 。 上市当年 , 公司在全国已拥有135家连锁门店 , 营收也达到123.17亿元 。
随着电商的崛起 , 实体零售逐渐式微 。 但永辉超市赖以成名的“生鲜”领域 , 尚未被电商颠覆 , 2017年 , 公司在全国的门店已扩张至600家 , 经营面积超500万平方米 , 且已在大部分地区实现了盈利 。
得益于市场份额的扩大 , 永辉超市开始了对创新业务的探索 。 公司以“云创”为孵化器 , 先后推出永辉生活、超级物种、永辉到家、mini店等业务 , 但这家零售巨头 , 始终难在其他领域复制自己的成功 。
2017年 , 永辉会员店正式更名为“永辉生活” , 定位于社区精品小店 。 当年年底 , 永辉生活在3个月的时间内开出100家门店 , 并计划在2018年新开1000家门店 , 但到了2018年第三季度 , 永辉生活实际开店数量还不及目标的四分之一 , 无奈之下 , 公司不得不对此部分业务进行调整 。
与之相似的是 , 超级物种定位于“高端超市+生鲜餐饮+O2O”混合业态 , 对标盒马鲜生 。 永辉喊出2018年底开店数量100家的目标 , 但实际上 , 2017-2019年三年超级物种所开门店的数量之和都不到100 。
不仅如此 , 张轩宁和张轩松还在永辉云创的发展定位上产生了分歧 。 “他看好餐饮 , 我认为重心应该做‘送货到家’ 。 ”张轩松在股东大会上坦承 。 此时 , 永辉云创在成立的前三年累计亏损已达近10亿元 , 而在2016年前 , 公司一年的归母净利润最多为8.52亿元 。
曾在超级物种工作2年的员工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 “最高峰的时候 , 一共有88家门店 , 只有20%的门店是盈利的 。 ”
至2020年上半年 , 超级物种门店数已减少至50余家 。 2021年 , 有消息称 , 超级物种将关闭全国除福州外的所有店铺 。 对此 , 永辉超市公开否认 , 并称超级物种部分门店关闭属于正常的业态调整 。
同样经历“先扩后缩”的创新业务还有mini店 , 其定位于社区生鲜超市 , 生鲜占比超60% 。 张轩松曾称 , 2019年有信心开到1000家mini店 , 而2019年mini店的实际开店数量573家 , 且截至2020年9月 , mini店仅剩405家 , 前三季度新开24家 , 闭店149家 。
文章图片
图5/5
“我们大店开得不错 , 开小店为什么效果不好?现在回过头来看 , 就是拍脑袋的错误 , 用以前开店、开大店的模式去开小店就错了 , 我们发现开小店更复杂 , 必须按照严格、科学的程序和方法 , 所以我们也会犯错 , 但是错了就要马上调整 。 ” 董秘张经仪表示 。
多次试水未能成功后 , 永辉超市面临的竞争局面已经愈发危险 。 天风证券就曾在研报中表示 , 受社区团购、到家等业态冲击 , 超市行业整体压力较大 , 且从社区团购公司扩SKU、区域拓展的情况看 , 传统超市行业外部压力或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进一步增大 , 未来行业或存在较大变革可能 。
“现在 , 永辉的生鲜优势已经不明显了 。 ”有业内人士感叹道 。
推荐阅读
- 产品|泰晶科技与紫光展锐联合实验室揭牌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相关|科思科技:无人机地面控制站相关设备产品开始逐步发力
- 机身重量|黑科技眼控对焦23年后回归,升级! 江一白解读EOS R3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项目|常德市二中202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再获佳绩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 测试|北京:自动驾驶测试里程突破365万公里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