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评论:这些苍蝇,以为人人都像他们贪婪迷恋流量

这些苍蝇 , 以为人人都像他们贪婪迷恋流量
博士宝宝宝宝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摘要:一群四肢健全的年轻人靠自食其力的老人家蹭流量 , 还要脸吗?一个勤劳的老人 , 要养活一群年轻的懒人 , 一群不事生产的年轻网络乞丐 , 有比这个更讽刺的场面吗?骂得真好 , 疼在网红脸上 , 暖在公众心中 。 舆论如果不像这样把奶奶护在身后 , 而去点击那些网红视频 , 那才可怕!这些声音 , 不仅是保护一个90多岁的高龄老人免受打扰 , 更是一种捍卫社会三观的努力 , 保护一个勤劳的人不被懒人们消费 , 保护一种能激励人的正能量不被以这种荒唐的方式透支 。

中国青年报|评论:这些苍蝇,以为人人都像他们贪婪迷恋流量
文章图片
图1/1

吐槽青年出品
流量逻辑似乎无坚不摧的语境下 , 乐见这一次疯狂的流量受到了人性逻辑的狙击 , 忍无可忍的善良民众 , 保护了一个96岁的老奶奶免受流量的消费和捕猎 。
不知道触动了现代人的哪根神经 , 这位在风风雨雨中摆摊30年的老奶奶意外走红网络 , “哭哭啼啼是一天 , 哈哈大笑也是一天” , “在家歇着无聊 , 不如找一点有价值的事情做” , 挑水砍柴 , 无非妙道 , 平常的生活叙述 , 成为被膜拜的金句 。 现代人似乎太迷茫了 , 莫名就会被某句话触动 , 形成瞬间的舆论燃爆 。 “流浪大师”随口几句话 , 不知道让多少人神魂颠倒 , 大衣哥 , 拉面哥 , 如今红到96岁的老奶奶身上 。 摊位成了如德波所说的网络景观 , 将生活迷雾化 , 一批批人涌来排队围观 , 买饼 , 采访 , 合影 , 提问 , 满足好奇心 。 某些如蝗虫般的网红 , 满脸写满狰狞的流量欲望 , 试图挖出什么新的金句 , 去作为营销号的变现资本 。 一个本来安享着“自己虽辛苦却热爱之日常”的奶奶 , 无奈地被这群疯狂的网红摆弄着 , 疲惫不堪 。 96岁啊 , 哪经得起这种干扰 。
看得出来 , 公众非常心疼96岁的奶奶 , 对这帮网红实在忍够了 , 忍无可忍 , 舆论上演了一场对菜饼奶奶的保卫战 。 实际上 , 当金句开始流行 , 媒体习惯性地将奶奶的话无限拔高时 , 公众就已经开始反感了——能不能不一惊一乍 , 能不能多点关心少点说教 , 别把常人的朴实生活熬成自我感动的鸡汤 。 到网红开始像消费流浪大师那样消费奶奶时 , 人们终于爆发了 。 一群四肢健全的年轻人靠自食其力的老人家蹭流量 , 还要脸吗?一个勤劳的老人 , 要养活一群年轻的懒人 , 一群不事生产的年轻网络乞丐 , 有比这个更讽刺的场面吗?
【中国青年报|评论:这些苍蝇,以为人人都像他们贪婪迷恋流量】骂得真好 , 疼在网红脸上 , 暖在公众心中 。 舆论如果不像这样把奶奶护在身后 , 而去点击那些网红视频 , 那才可怕!这些声音 , 不仅是保护一个90多岁的高龄老人免受打扰 , 更是一种捍卫社会三观的努力 , 保护一个勤劳的人不被懒人们消费 , 保护一种能激励人的正能量不被以这种荒唐的方式透支 。 乐见这一次人的逻辑战胜了流量逻辑 , 警方最终也出手介入 , 劝离了那些蹭流量的网红 , 赶走了那些成为骚扰的“苍蝇” 。
我对流量并无偏见 , 那是注意力市场用指尖“投票”的一种结果 , 但我特别厌恶这类如寄生虫般的流量 , 不是靠生产好的内容赢得关注 , 而是不择手段的猎奇 , 把别人当成流量工具 , 消费普通人的善良、朴实或者悲剧 , 用别人的尴尬、悲哀、无知、不堪、努力或不知所措 , 来拉升自己的流量 。 这些网红 , 似乎特别喜欢消费底层普通百姓 。 也是 , 强势群体他们碰不到、不敢碰、会被怼 , 而底层百姓朴实 , 不太懂网络 , 信息不对称 , 技术有鸿沟 , 容易被镜头摆布 。 很多时候无力保护自己的隐私 , 是到这种情况没脾气 , 好“欺负” 。 于是 , 他们便常常成为网红的“猎物” , 被网红肆无忌惮地围观 , 被镜头粗暴地拍摄 , 被流量无耻地消费 。
那涌向奶奶饼摊的人群 , 有着各色人等 , 喜欢奶奶的 , 好奇的 , 寻找鸡汤慰藉的 , 吃个饼追个热度的 , 等着流量变现的 。 理解那些善良的普通人 , 但反感蹭流量的网红 , 这形成了一种把别人当成工具的、自私的流量霸凌 。 奶奶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 被一群莫名其妙、不好好工作的人围观 , 人人手中都拿着一个手机 , 那里面有她不懂的技术和不懂的世界 。 不经她的同意 , 拍着她的生活 , 问着各种有卖点、取悦镜头外观众的问题 , 把她的影像上传到网络 , 对她的话进行着各种各取所需的阐释 , 她却无力阻挡 , 只能被围观和消费 。 这跟传递正能量没什么关系 , 而是媒介景观和网红霸权对一个普通人生活的粗暴干扰 , 以悖离他者意愿的方式将常人生活“生产”为可消费、可变现的网络景观 。
想起一个有现代性隐喻的寓言 。 年轻人到海边 , 看到一个老人在渔船上睡觉 , 身边沙滩上有一堆鱼 , 他一到船上就把老人吵醒了 。 年轻人问 , 这么好的天气怎么还睡觉 , 怎么不去捕鱼?老人说 , 已经够吃了 。 年轻人问 , 你这一网就可以打这么多 , 那你要两网、三网、四网、五网 , 能打多少呢?老人说 , 我打那么多网干什么?我已经够吃了 。 年轻人说 , 打多了可以晒 , 晒完可以卖 , 卖完可以改善你的鱼网鱼船 。 老人说 , 我还可以干什么?年轻人说 , 再多你可以组织一个船队 , 甚至远洋船队到深海捕鱼 。 老人说 , 那我还干什么?年轻人又说 , 你可以指挥着你的船队 , 在摇椅上晒太阳 , 睡觉 。 老人说 , 你要是不来 , 我现在就已经在这儿睡觉了!
意思是 , 请你走开!这个寓言本想说传统与现代的两种迥异的生活态度 , 我从中看到的是老人对那种“现代性优越感”的厌恶 。 不知道奶奶有没有这种厌恶:你们要是不来 , 我卖饼多自在啊?看她疲惫、佝偻的身影在围观人群和直播镜头之下 , 显得格外渺小 , 这就是网红镜头的霸权 。 如今流行的随手拍 , 在结构上隐含着一种霸权 , 网红的随手 , 手机拍摄的角度 , 常常指向这些底层普通人 。 不经他人同意 , 不跟他人讲这种拍摄和上传带来的影响 , 不顾别人的感受 , 只关心自己的流量 , 以消费为中心 。
他们不知道 , 不是每个“正能量”都需要流量加持 , 有些正能量 , 需要不被打扰的清静 , 需要人们到生活中自己去体味 , 安静地靠近 , 安静地温暖 , 正能量很多时候都是在寂静中光明 , 在热闹中消失 。 还好 , 这种贪婪的流量逻辑受到了人性逻辑的狙击 , 这些人 , 真以为每个人都像他们那样贪婪地迷恋流量 , 都像他们内心那么丑陋 。 如奶奶所言:只要钱来得正道 , 没有不容易的事 。 来得不正道 , 再容易也不容易 。 ——流量 , 不也是如此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