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这是APP收集用户 个人信息的正确姿势

浏览器能读取短信内容 , 地图类APP能随意获取联系人信息 , 如果拒绝授权甚至无法使用被强制退出……当前 , 许多人在享受各类手机APP带来便利的同时 , 也饱受隐私被侵犯的困扰 。
5月1日起 , 《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将正式实施 。 《规定》明确了地图导航、网络约车等39类常见类型移动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 , 要求其运营者不得因用户不同意提供非必要个人信息 , 而拒绝用户使用APP基本功能服务 。 这将改善目前对用户不利的现状 。
诚然 , 从某种程度上说 , APP获得的权限越多 , 提供的服务也会越个性化 。 比如 , 一个天气APP能够随时读取手机地理位置权限后 , 便可以根据手机位置的变化实时提供当地的天气信息 , 便利用户的生活 。 然而 , 若上述的天气APP不断地索要用户的麦克风权限、联系人信息、短信内容等这些与其主要功能无关的用户隐私权限 , 就没有足够的理由了 , 更涉嫌侵犯用户的个人隐私权 。
对APP供应商来说 , 收集的个人信息“永不嫌多” , 信息越多 , 越有利于给用户或消费者“画像” , 营销越精准 。 更有甚者 , 不同APP之间“共享”用户的个人信息 , 在一个APP搜索过的产品 , 立马就会在别的APP上看到推荐 。 这种通过“窃取”用户隐私而换来的“个性化”服务 , 非但让人感受不到贴心 , 反而细思极恐 。
近年来 , 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通过开发摄录指示器、分享用户大致而非精确地理位置等功能和明示APP隐私权限等方法 , 从系统底层上对用户隐私权限进行了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 同时 , 相关的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也加强对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活动依法打击 。 比如 , 工信部就多次对违规收集用户个人信息、侵害用户隐私权益等的APP进行整治 。 相关举措有效地保护了用户的个人信息 , 也震慑了相关违法违规的行为 。
然而 , 监管在客观上的滞后性和局限性 , 并不能完全杜绝不良APP对用户隐私的侵犯 。 这就需要不断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 。 比如 ,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曾因侵犯隐私问题对Facebook开出 50亿美元的罚金 , Google也曾因隐私问题先后收到了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和法国国家自由与信息委员会2250万美元和5000万欧元的罚款 。
【手机|这是APP收集用户 个人信息的正确姿势】个人信息保护 , 绝对不是小事 。 我们期待《规定》的实施能让个人信息保护的屏障越筑越牢 。孟植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