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人设不“塌房”,虚拟偶像吸粉忙

时下 , 虚拟偶像不仅在外形上契合了流行的审美观念 , 同时通过作品传递着符合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 更以融合尖端科技的全新娱乐体验 , 迅速抓住了 90后、00后为代表的“网络原住民”的心 。
1
【虚拟|人设不“塌房”,虚拟偶像吸粉忙】虚拟偶像冲出“二次元”
随着VR、AR等科技的不断发展 , 虚拟偶像不仅以“二次元”世界的纸片人形象存在 , 还以三维动画的立体姿态参与到开演唱会、主持节目、直播带货、客串“导游”、与粉丝互动等现实世界中 , 日益“活”起来 。
“虚拟偶像是娱乐和科技的完美结合 , 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 。 ”爱奇艺副总裁杨晓轩说 。 爱奇艺2019年发布的《虚拟偶像观察报告》显示 , 2018年前后 , 中国有30余个虚拟偶像或虚拟组合 , 这一数字在之后的3年内又翻了好几番 。
连续两年 , 虚拟歌手洛天依登上B站跨年晚会的舞台 。 “虚拟偶像经过这3年的快速发展 , 年轻人的接受度正在快速提高 。 ”杨晓轩说 。
游戏、文创、科技公司纷纷试水虚拟偶像市场 ,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 腾讯推出的游戏《英雄联盟》里衍生出了富有流行音乐元素的女团K/DA , 每个成员都有既定的游戏角色 。 游戏官方对成员阿狸的人格设定是“都市时尚女孩”——国际时装周期间 , 她身着压轴礼服走上世界各地的秀场 。 她是一家化妆品公司的代言人 , 还推出了自己的香水品牌“魅惑” 。 阿狸一般将业余时间用来购物、与设计师品茶、试用新的美妆产品 。
2017年 , 一家中国公司推出的感情互动游戏“恋与制作人”让虚拟主角李泽言成为公众焦点 。 一时间 , 万千玩家成为李泽言的“死忠粉” , 甚至为他高价买下深圳一栋大楼的户外广告庆生 。 德芙巧克力也通过“李泽言拟收购德芙”的剧情植入广告 。
“和‘初代’虚拟偶像相比 , 近些年推出的虚拟偶像形象更加‘去漫画化’ , 更加立体多元 , 整体的时尚感更强 。 ”杨晓轩说 。

虚拟|人设不“塌房”,虚拟偶像吸粉忙
文章图片

2
“吸粉”逻辑:情感投射和心理认同
半月谈采访人员了解到 , 各类公司在打造虚拟偶像时 , 都会格外注意两点——颜值和性格 。
虚拟偶像的外貌大多非常完美 , 性格也以“火爆”为主 。 比如 , 虚拟乐队RiCH BOOM的主唱Rainbow性格非常直爽 , 在选秀节目中勇于挑战权威 , 迅速吸引了大批年轻粉丝 。
杨晓轩介绍 , 在打造RiCH BOOM时 , 爱奇艺聚焦于青年潮流文化和生活方式 , 从人群的生活态度、消费方式、出行习惯、时尚偏好等多个角度考量 , 最终敲定了乐队的“人设”——时尚、阳光、有态度 。
商家用心良苦 , 是为了争夺新赛道的商业利益;用户买单 , 则是出于心理认同 。
“虚拟偶像开始就是一张白纸 , 后面的‘样子’都是作为粉丝的我们一起绘制的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Shining动漫社成员、大四学生尹淼说 , 从传统的“偶像做什么我都支持”转变为“偶像做什么由我决定” , 这样深度参与“造星”的方式正中年轻人内心 。
“通过粉丝的意志 , 虚拟偶像的人物设定趋于完美 , 粉丝也将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和依赖感 。 ”一位虚拟偶像行业从业者告诉半月谈采访人员 ,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推进 , 虚拟偶像以多种类型呈现 , 带给粉丝更多的情感投射和心理认同 , 符合青年群体的心理需求 。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认为 , 区别于演员、歌手等职业身份 , 虚拟偶像在“讨人喜欢”的价值确认中不断被粉丝需要;数字化技术的进步 , 持续推动虚拟偶像形态的演进 , 使虚拟偶像朝类型更丰富、模式更多元的方向进化 。

虚拟|人设不“塌房”,虚拟偶像吸粉忙
文章图片

英雄联盟 K/DA 组合 coser
3
人设不塌 , 价值观更不能倒
“和传统真人偶像相比 , 虚拟偶像的人设更稳定、更可控 , ‘脱粉’‘塌房’以及生病等风险大大降低 , 而且永远不会变老 , 也不需要假期 。 ”杨晓轩说 。 在27岁的北京文创行业白领小丽看来 , 偶像是否真实存在并不是最重要的 , “能带给我美好的感受就行了 , 况且他们的‘人设’还不像真人那样容易崩塌” 。
但专家指出 , 要警惕年轻人沉迷于虚拟偶像、脱离现实社会的风险 。
18岁的小琳表示“爱上”了游戏《恋与制作人》里的“霸道总裁”李泽言 。 她说:“李泽言跟我不是偶像粉丝的关系 , 我们是恋人关系 , 他是我男朋友 , 是仅次于家人的存在 。 ”他们通过主线故事进行约会 , 随着约会的不断推进 , 李泽言在她心中的形象逐渐饱满 。 她也花了不少钱买游戏官方的周边产品 。 为了李泽言 , 她甚至和自己现实世界中的男友分手了 。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表示 , 虚拟偶像作为一种文化产品 , 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 创意设计方面要注重社会效益 , 消费方面要进行未成年人的监管 , 防患于未然 , 不让娱乐变味 , 避免精神“调剂品”沦为“鸦片” 。
除了社会风险 , 虚拟偶像也面临技术方面的局限 。 VR、AR等技术所依赖的硬件设备尚难以实现轻量化的穿戴体验感 , 全息设备有在无介质成像的道路上仍处于探索阶段;目前人工智能在智能情感模仿、语音学习上已经有了高速的发展 , 但离实现《头号玩家》等科幻电影中描绘的虚拟明星快速的智能化交互还有很大的差距 。
杨晓轩认为:“技术提升的程度如何 , 是虚拟偶像能走多远的决定因素之一 。 ”
来源:《半月谈》2021年第7期
半月谈采访人员: 王晓洁 张漫子 姚雨璘 (实习生王奕涵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编:杨建楠
校对:秦黛新
火种计划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