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什么情况下华为才会亲自下场造车?华为车BU总裁这样回应!

_原题是:华为自动驾驶车首次公开试乘:可在城区千公里无干预驾驶 4月15日 , 配备华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北汽新能源极狐阿尔法S的HI版车型 , 在上海进行公开试乘 , 这也是华为自动驾驶技术全球首次公开试乘 。 2021-04-16 23:07来源:澎湃新闻 0 收藏跟踪: 华为汽车澎湃新闻编辑 陈裳 实习生 钟露 视频来源 网络责任编辑:忻勤
记者丨左茂轩 编辑丨张若思
随着华为HUAWEI inside的首款车型极狐阿尔法S 华为HI版正式亮相 , 华为自动驾驶技术浮出水面 ,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下称华为车BU)成为2021上海车展最受关注的企业之一 。

21世纪经济报道|什么情况下华为才会亲自下场造车?华为车BU总裁这样回应!
文章图片
图1/2

4月18日 , 华为车BU举办了HI新品发布会 , 重磅发布了包括鸿蒙OS车机操作系统、4D成像雷达、MDC810等在内的新一代智能化部件和解决方案 。
去年10月底 , 华为发布了HI品牌 , 以智能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的身份 , 与车企进行合作 。
“汽车业务周期比较长 , 经过两年的努力 , 今年将有多款使用了我们部件的重磅车型上市 , 正式开启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规模商用新征程 。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表示 。
王军透露 , 华为车BU已经与200多家伙伴建立了合作关系 , 并且已经上市了30多个智能化部件 。
据了解 , 华为车BU今年的研发投资将达到10亿美金 , 研发团队达到5000人的规模 , 其中智能驾驶团队2000人 , 通过分布在欧洲、日本和中国各地的研发中心引进高端人才 。
在发布会结束之后 , 王军接受了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在内的媒体采访 , 对于外界关心的华为汽车业务布局及进展做出回应 。

21世纪经济报道|什么情况下华为才会亲自下场造车?华为车BU总裁这样回应!
文章图片
图2/2

Q:最近华为自动驾驶的视频在网上引起了热议 , 你怎么看?
王军:2019年第一次看我们和一个国际车企合作的一个视频 , 也是这种路测的视频 , 当时感觉已经很好了 , 经过两年的打磨 , 体验越来越好 。
其实越来越好的核心是两个:一个是更多的coner case可以处理 , 另外一个是拟人化纵向的刹车的舒适感 , 遇到问题必然要点刹或者是急刹 , 这种纵向的舒适感明显增强 。 另外 , 可以主动做车流、人流的判断 , 有障碍物的时候可以采取变道 , 不规范交通规则下变道 。
功耗方面 , 在现在续航里程要求这么高、电池成本这么高的情况下 , 能少一度电就少一度电 , 其实内部的优化也给了我们一些很大的压力 。
所以 , 无论是硬件设计 , 还是算法的优化 , 我们都做了很多的工作 。 我相信再经过半年到正式商用的时候 , 体验会更好 。
但是 ,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绝不仅仅只有自动驾驶技术 , 我们还有智能座舱、融合传感、智能电动、智能车云、智能网联相关的一些技术和产品 。
华为分两块业务 , 2B的 ICT业务和2C的消费者业务 。 智能汽车部件业务本质上来说是一个2B的业务 , 但是我们做的产品跟消费者息息相关 , 涉及到2C最终用户的体验 。 所以说 , 我们既是2B又是2C 。
Q:如何看待极狐阿尔法S HI版38.9万元-42.99万元的预售价?
王军:这个问题其实应该由极狐的负责人回答 。 定价参考了业界的价格 , 我个人认为比较合理 , 最终还是要靠消费者用脚投票 。 我们希望华为作为部件提供商 , 以Huawei Inside模式 , 持续在这款车上和这个系列的车上把我们技术做到最好 , 能够让消费者感受到Huawei Inside的5大解决方案 , 以及极狐汽车本身在制造、整车设计方面好的体验 , 能够支撑这个价格 , 最终让消费者买单买得舒心 。
Q:会用华为的渠道卖车吗?
王军:这个事是公司最高层面决定的 。 利用我们原先消费者BG的渠道 , 有些渠道上有可能会销售一些品牌的车 。 这件事正在考虑过程当中 , 可能过两天就会知道 。
Q:徐直军称华为要在每辆车上实现1万元的收入 , 如何实现?
王军:这是徐总给我们提的要求 , 我们发布这么多的部件 , 只要能卖出去还是有可能的 。 因为华为不造车 , 我们的愿景是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一辆车 。 “每辆车”是我们的愿景 , 但每辆车不可能全用我们的产品 。 不过 , 如果做得好的话 , 目标还是有可能实现的 。
Q: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加入到造车的赛道里面 , 华为说要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一辆车 , 是否包括科技公司造的车?
王军:我们不排斥任何一个造车的企业 , 我们希望全部都跟我们合作 , 我们跟他们没有竞争 。
Q:在什么样的情况下 , 华为才有可能亲自下场造车?
【21世纪经济报道|什么情况下华为才会亲自下场造车?华为车BU总裁这样回应!】王军:目前真的没有考虑 , 如果零部件业务做得足够好为什么要造车 , 造车也不一定赚钱 。
Q:华为ADS自动驾驶系统开发过程中 , 华为跟车企之间具体怎么合作的?
王军:目前华为跟车企合作 , 总体以华为为主 , 但是客户会给提一些需求和要求 。 会在执行器以及电子架构方面给我们进行一些配合 , 这样使整个自动驾驶系统能够更顺畅 。
之前我们整个自动驾驶的测试在改装车上 , 当时改装车上底盘的数据没有那么开放 , 这次在极狐这辆车上 , 我们和极狐一块联合开发 , 底盘数据完全开放 。 我们发现 , 完全开放数据以后自动驾驶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 , 特别是处理时延方面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 。
Q:什么情况下的合作 , 车上才会有华为HI标?
王军:HI的定义就是Huawei Inside 。 华为inside模式的本质就是 , 从整车定义的时候联合设计、联合开发 , 双方团队融合在一起 。
联合设计、联合开发至少要用华为的全栈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才能叫HI , 走到今天已经有三个目前的客户 , 北汽、长安、广汽 。 北汽相对走得快一点 , 长安新车也会很快地出来 。 采用这种模式 , 能够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 , 华为零部件全部用进去 , 车厂具备整车定义、造型、整车的制造能力 , 双方强强联合 , 能够真正打造出一部好车出来 , 这是一种商业模式 。
更多的情况下 , 我们采用传统的Tier1、Tier2的零部件供应的模式 , 现在我们跟全世界基本上所有的车企都有了业务零部件的合作 。
Q:自动驾驶高精地图如何布局?
王军:第一步 , 我们有了高精地图采集的资质 。 为了做自动驾驶业务 , 必须要有高精地图 , 特别是在城区 。
第二步 , 如何把采集高精地图的成本降下来 。 我们自研了采图设备 , 利用自己开发的这些处理器、传感器 , 我们就把这个设备做出来了 , 随便装到SUV车或者MPV的车上 , 就可以采了 , 这样就可以有计划地去采集全国高精地图 。 我们希望联合合作伙伴 , 大家共同构建一张完整的中国的高精地图 , 支撑所有的实现自动驾驶车的运行 。
我们现在初步的计划是 , 今年能够把北上广深四个大城市采完 , 有可能今年会加两个城市 。 我们最近采集的速度不断地扩大 , 不断地加快 , 主要是地图生产的流程还有技术已经基本上具备 。 明年我们还会再扩大到十几个大城市 , 每三个月就会迭代再增加几个城市 。 因为中国真正的电动车的销售城市没有那么多 , 可能就在几十个大城市里 。
当然 , 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希望高精地图能够完成全国高精地图的采集 , 支撑我们在全国范围内自动驾驶车辆的运营 。
Q: 很多人觉得自动驾驶要有非常充足的道路数据 , 华为做道路测试的时间并不长 , 华为为什么自信地说做到了自动驾驶的技术第一了呢?
王军:一方面 , 数据非常重要 。 但是基于Coner case的核心数据才是最重要的 , 你只有把这个东西学习好了 , 同时找到了真正的处理方法 , 才能真正把这个事情做好 。
其实我们整体的架构还不够完善 , 因为还没有把所有的Coner case真正全部解决掉 。 我也给团队要求 , 在三个传感器的基础上再找一个最牛的传感器 , 能够把我们现在看不到的这些Coner case , 或者是类似于鬼探头这种能够探测到 , 就又提高了一个水平 。
所以 , 数据不是唯一的 , 而是真正能够发现并处理掉长维的Coner case才是最牛的 。
Q:极狐的新车上已经用了三个激光雷达 , 目前激光雷达的成本到了什么阶段?
王军:激光雷达原来成本非常高 , 业界根本用不起 , 现在基本上能够达到量产的状态 , 按照我们当时的成本目标在稳步前进 。
Q:从手机行业到汽车行业 , 有没有原本可以复刻的经验?
王军:手机和智能汽车中间差了个ICT , ICT更接近智能汽车 , 消费级、工业级、车规级 , 手机和汽车中间还差了工业级 。 即使是这样 , 我们到了汽车这个行业 , 我们发现要求完全不一样 , 车跟生命息息相关 。
汽车跟手机完全是两个行业 , 我们在建供应链的时候 , 我们发现ICT最优秀的供应商转成车规供应商、远远达不到要求 , 所以我们在重新构建在车BU的供应链、产业链 , 差别非常大 , 更别说消费级了 。 手机两年就换了 , 车要开15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