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鸿蒙“补天裂”:华为能撬动苹果和谷歌的基本盘吗?

作者:沈怡然
5月25日 , 华为宣布鸿蒙2.0(HarmonyOS2.0)系统将在今年6月2日面向全球正式发布 , 当日 , 华为微博账号上发布了一段视频短片 , 下方有网民评论 , 他们期待着国产操作系统的到来 。
鸿蒙 , 是中国人对于空间和时间初始状态的想象 , 常被用来形容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状态 。 “自从盘古破鸿蒙 , 开辟从兹清浊辨” , 鸿蒙初辟后 , 天地清浊渐次分明 , 典用该词命名自研的操作系统 , 华为的期待跃然而现 。
自鸿蒙OS2.0开发者Beta版本开放申请以来 , 已有超过30万的普通消费者获得了鸿蒙的升级 。 6月2日起华为大部分手机型号可一键升级成鸿蒙系统 。 来自华为消费者业务集团的李维(化名)对采访人员表示 , 本想更早发布 , 因为要等到和谷歌相关协议的到期 , 才推迟了日期 。
华为官方表示 , 鸿蒙今年的目标是搭载3亿终端 。 这和安卓20亿的用户比 , 不可同日而语 。 李维表示 , 华为正想尽办法吸引生态 , 期望硬件和应用的开发者能支持鸿蒙 。
采访人员体验鸿蒙2.0的Beta3发现 , 界面设计的框架和安卓、iOS类似 , 背景墙有暗纹 , 相当于Beta版的标记 , 功能的操控和切换流畅 , 华为应用商城AppGallery内的App可以覆盖日常的应用 , 用户无需再对App升级 。
技术上 , 鸿蒙在底层架构上采用了谷歌开源技术 , 但仍具有独立性 。 定位上 , 鸿蒙不只搭载手机 , 也是一个聚焦物联网、指向万物互联时代的操作系统 。 商业上 , 鸿蒙是一个闯入者 , 它诞生于谷歌和苹果执掌的格局之下 , 前有微软、三星、诺基亚 , 国内也有BAT并不成功的案例 。 而在它初次落地之时 , 中国科技公司正试图摆脱海外巨头的限制 , 鸿蒙提供了这样一个软件层面的契机 。
赛迪顾问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研究中心副总经理王云侯认为 , 在当下时点起步 , 鸿蒙建立生态的难度 , 远大于当初的谷歌 , 甚至需要一个爆发式地增长 , 迅速占据一定份额 , 才有可能生存下去 。
鸿蒙面前有两场硬仗 , 第一是物联网设备 , 李维称 , 目前实现搭载的硬件有手表和大屏 , 此外华为还锁定了六大领域:智能家居 , 运动健康 , 智慧出行、智慧办公、影音娱乐、教育关怀 。
第二在于吸引手机厂商 , 智能手机几乎集成了所有服务 , 是外界体验鸿蒙的重要窗口 , 而鸿蒙在国产手机中推广尚未顺利展开 。 采访人员就是否搭载鸿蒙 , 向小米、OPPO、vivo、魅族、realme厂商提问 , 截至发稿 , 尚未得到他们明确的答复 。 公开消息看 , 只有魅族的智能硬件搭载了鸿蒙 。
一位国产手机厂商人士对采访人员称 , 厂商看到一些潜在的风险 , 他们对此持观望态度 , 甚至有些抵触 。
鸿蒙初辟 , 混沌未明 。
在商业的时空中 , 鸿蒙能成为全球第三大操作系统吗?
华为的考量
李维表示 , 华为在2016年10月正式立项了鸿蒙 。
当时谷歌、苹果的操作系统也立项了下一代操作系统 , 尽管从公开消息中很难搜寻到 。 但是业内都有一个共识 , 智能手机增长红利已经见顶 , 面向未来新的通讯形态 , 也将带来操作系统的变革 。
李维表示 , 华为内部首先讨论的是 , 是否要做一个类似安卓的手机系统 , 这在技术上并不难 , 但难的是建立生态 , 尤其在手机没有红利价值的情况下 。
2016年 , 移动互联网月活用户、手机设备增长、手机App使用时长、单设备用户体验等数据都在触及顶点 , 并有下滑之势 。
李维表示 , 在手机红利见顶、又有iOS和安卓执掌的情况下 , 再为鸿蒙开发一个应用 , 这对于硬件厂商来说只有成本 , 没有用户的增长 。
基于上述考虑 , 华为将鸿蒙定位成一个万物互联的操作系统 。
实际上 , 万物互联的概念流行多年 , 却没有大规模地落地 。 王云侯表示 , 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智能汽车等在硬件成本不断下降、应用开发日益成熟的背景下 , 仍存在操作系统碎片化的问题 , 即不同底层架构往往对应不同操作系统 , 不同屏幕交互适配存在困难 , 带来大量不必要的重复开发 。
从数据上看 , 人均持有的智能终端数量正有增长之势 , 从在2010年的1.84个 , 到2015年的3.47个 , 再到2020年的6.58个 。 但问题是 , 服务大多集中在手机上 , 要想将手机上的应用 , 自然地分发到所有终端上 , 这对于硬件和开发者难度都很大 。
所以华为的思考是 , 用操作系统 , 把底层的所有的困难打通 , 也就是在所有硬件上跑一个操作系统 。
鸿蒙目标也是如此:在所有硬件上跑一个操作系统 。
鸿蒙本质
鸿蒙本质是做这样一件事情:把所有的硬件互联互通 , 形成一个超级终端 , 相当于把手机的生态共享给所有的其他硬件 。 让应用开发者 , 有更多的入口和流量 , 硬件厂商有了服务 。
鸿蒙并不是第一个国产操作系统 , 互联网公司BAT曾在过去几年立项研发操作系统 。 王云侯表示 , 和当年BAT不同 , 鸿蒙之于华为 , 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棋 , 华为应对海外制裁 , 必须解决自身手机操作系统的替代性问题 , 这意味着华为会倾斜更多的资源 , 并加快鸿蒙的节奏 。
李维称 , 中国消费互联网产业 , 上层的应用是极其丰富的 , 但危险在于没有底座 , 需要先解决消费互联网产业可替代的问题 , 因此 , 鸿蒙一定是要普及消费互联网的 。
鸿蒙包括开源和非开源的部分 , 华为曾公开表示 , 鸿蒙采用了谷歌AOSP(AndroidOpen-SourceProject)的开源代码 。 但这不妨碍它的独立性 , 因为AOSP作为安卓开放的源代码项目 , 一直以来可以被手机厂商修改和定制 , 该系统也有大量非谷歌提供的源代码 , 使得它几乎不会受开源协议的限制 , 同时 , 采用AOSP又让鸿蒙可以和安卓兼容 , 降低开发者迁移的成本 。
【经济观察报|鸿蒙“补天裂”:华为能撬动苹果和谷歌的基本盘吗?】自2019年5月开始 , 美国的制裁使得谷歌无法向华为新手机提供技术支持 , 包括禁止华为手机使用GMS(GoogleMobileService) , 这是大多数Android应用程序所基于的开发者服务包 。 而鸿蒙在底层架构之上采用的内核和应用是自主研发的 , 这使得其可以规避上述制裁 。
鸿蒙的研发团队人员认为鸿蒙具备三个独特的技术优势 。
第一 , 可以用一套操作系统打通多个终端 , 硬件之间的数据可以互通 , 无需传输拷贝 , 形成一种弹性的部署方式 , 即用户在任何一个单一终端上保存的文件 , 也可以在所有的终端上进行使用 。
第二 , 在底层技术上就使用统一资源池的方式 , 直接实现了跨设备之间的协作共享 。
第三 , 利用独特信息架构实现一种免安装服务 , 就可以在不同的设备上进行流转 , 用户一次性地在一个终端上安装或使用App , 该App可以在不同的设备上进行流转 。
多位软件开发者对采访人员表示 , 对比安卓和iOS来看 , 这些特性并不是华为独有 。 就安卓来看 , 受许可证限制 , 部分功能在中国无法实现 , 鸿蒙相当于弥补了谷歌在中国缺失的一些功能 。
王云侯表示 , 上述三大功能有明确的指向性——物联网 , 理论上看 , 鸿蒙可以让手机上的应用自然地分发到所有的终端上去 , 的确契合物联网设备当前的一些痛点 。
物联网战场
鸿蒙的目标是 , 在应用上 , 年内拥有120万个开发者 。 硬件上 , 年内搭载3亿终端 , 3年内12亿终端 。
要实现上述目标 , 鸿蒙正面临两场硬仗 。 第一场是手机 , 手机格局稳定 , 但是增长率不高 , 基本是个存量市场 , 又需要和安卓竞争;另一场是物联网 , 包括家居、汽车在内的智能硬件 , 有增长之势 , 同时 , 没有垄断的操作系统 , 但是企业规模小、散乱 。
华为选择先攻物联网 , 华为此选了六大场景 , 智能家居 , 运动健康 , 智慧出行、智慧办公、影音娱乐、教育关怀 。
李维表示 , 鸿蒙是开源操作系统 , 华为在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下面 , 会有鸿蒙的开源项目 , 厂商以开源的版本做是免费的 。 另外华为也推出一个商业发行版 , 包含额外的服务和技术支持 , 这是收费的 。
李维表示 , 传统家居痛点之一是联网问题 , 数据显示不到15%用户买后选择联网;痛点之二在于各种品牌的家电之间联网 , 但不互通 , 这让用户无法享受到真正的服务 , 限制了商业空间 。
鸿蒙的思路是 , 通过OS的能力 , 把所有硬件形成统一的超级终端 , 再结合手机上已有的应用服务 , 进行轻量化改造后 , 融合到一起 , 这个方式 , 给传统硬件产业带来商业价值和新的变现方式 , 给软件互联网企业带来入口流量 。
公开消息看 , 自2020年开始 , 美的、方太品牌搭载了鸿蒙 。 以智能烤箱举例 , 用手机控制烤箱 , 让烤箱依照App的指示执行烘焙 。 手机和蒸烤箱的连接 , 加强了人和家居的交互能力 。 下一步 , 当家里厨电整体和手机连接 , 设备会对用户的家庭、饮食状况了解深入 , 成为一个“私人管家” 。
华为还推出了伙伴支持计划 , 营销上 , 给予华为伙伴等级LOGO , 并提供华为展厅、展会、网站营销平台;研发上 , 有华为全球Openlab测试支持、获取eSDK/API、工具包、技术文档等;战略资源上 , 可以参与华为高层论坛等 。
一位研究操作系统的人士对采访人员称 , 这些小厂打上华为的LOGO对自己来说是个宣传,只要华为不收费 , 他们搭载鸿蒙的成本并不高 。
手机硬仗
鸿蒙的另一个战场在手机市场 , 这注定是一场硬仗 。
华为消费者业务AI与智慧全场景业务部副总裁杨海松在采访中表示 , 欢迎三方的手机厂商使用鸿蒙系统 , 一起开源共建 。 不过 , 三方手机有谁 , 以及什么时候上鸿蒙系统 , 完全取决于厂商自己的商业考量 。
李维对采访人员表示 , 已经和国内多家厂商谈过 , 有的也在做鸿蒙的适配 , 但更多反馈是 , 搭载鸿蒙对他们来说很麻烦 。
一位国产手机厂商对采访人员称 , 手机厂商正看到一些潜在的风险 , 他们对此持观望的态度 , 甚至有些抵触 。 他来自一家中小型手机厂商 , 很大部分出货海外 。
该人士称 , 通常OS、芯片、手机三方需要进行适配 , 多年来 , 安卓与芯片厂商做适配 , 芯片再适配手机 , 安卓和国产手机 , 一直是默认的合作关系 , 经过多年磨合 , OS占手机的成本并不高 。
他表示 , 对于小厂 , 顾虑迁移的成本 , 尤其在初期芯片厂的适配还不完善之时 , 手机厂要增加相应的的软件研发团队 , 而安卓也不可能换掉 , 相当于两套研发班底 , 所投入的人力物力非常大 。 而且相当一部分手机销往海外 , 海外用户对鸿蒙是否认可 , 也还是未知数 。
他认为 , 对于头部厂商 , 首先是对品牌形象的顾虑 。 如果鸿蒙运行不稳定 , 影响品牌;如果运行得好 , 客户会认为 , 我们作为一家国产手机 , 却采用友商系统 , 影响品牌 。
尽管华为手机因制裁产值锐减 , 国产手机有意愿抢食华为份额 , 但从数据来看 , 上半年销量并没有明显增长 , 并在4月进入低点 , 期盼已久的5G换机潮 , 尚未出现 , 大厂在一季度下调出货 , 存量市场 , 内卷严重 。
在一位华为人士看来 , 这些尽管是一个个很现实的问题 , 但中国消费互联网产业的自主是国家的趋势 , 希望厂商能将企业战略与之适配 。
手机厂商看到商业上的风险 , 搭载鸿蒙 , 会影响他们和谷歌的关系 。 双方一直是默认的合作关系 。 虽然美国实体清单的存在 , 会对关系形成威胁 , 但上述手机厂商人士表示 , 业内的预期并不悲观 。
王云侯表示 , 国产系统的出现有望打破iOS和安卓寡头垄断的现状 , 让国产手机厂商获得刚好的议价权 , 从而形成一个多赢的局面 。
上述操作系统研究人士称 , 无论成本、品牌 , 国产手机的顾虑 , 本质上是怕被华为卡住脖子 , 问题出在产业链上的定位 , 如今既做裁判又做运动员 。 而采用安卓 , 反倒是一个更为公平的策略 。
回溯当初安卓的初期 , 谷歌自身仅有小众的手机品牌 , 也并非靠手机盈利 , 这和华为目前的位置不同 。 这也是华为自身的定位 , 带来的一个难点 。
华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 李维称 , 在芯片问题解决之前 , 华为不会在终端市场上扩张 , 把荣耀公司分拆 , 战略上也不会再做大手机 。 随着存量的下降 , 或许能促使与其他手机厂商的合作 。
上述国产手机人士对采访人员称 , 华为曾倡导过建立国产操作系统的联盟 , 邀请手机厂商 , 共同建立标准和规则 。 当初谷歌也在生态初期 , 建立了相关的联盟 。 但对于华为的倡导 , 公司考虑至今也没有参加 , 也和另外几个手机品牌就此沟通过 , 大家还是观望的态度 。
破局:先铺量
“只有一点能改变我们 , 有足够多的硬件搭载鸿蒙 , 甚至形成了一个体系 , 这会倒逼手机的迁移 , 届时迁移的门槛也会更低” , 上述手机厂商人士表示 。
当下 , 代理商们正密切关注鸿蒙的消息 。 一位华为手机渠道商对采访人员作出的判断是 , 鸿蒙今年的3亿设备目标 , 更多是搭载物联网设备 , 而且是自有品牌为主 。 自华为推出“1+8+n”战略后 , 正在大规模推广智能终端 , 对于渠道来说 , 手机也不再是主要的盈利点 , 更寄希望于组合产品 。
王云侯表示 , 手机作为大量移动端应用和物联网服务的核心载体 , 是体验鸿蒙的一个重要窗口和流量入口 。 在获得友商支持前先推进自有手机使用鸿蒙 , 是华为具有的独特优势 。 对比之下 , BAT虽然在产业生态处于中立的位置 , 但缺乏自有手机品牌 , 导致很难走出建立生态的第一步 。
上述渠道商此前已经申请了鸿蒙手机的测试版 , 他要准备好更专业的解说 , 希望鸿蒙的发布 , 能增加他的客流 。
上述渠道商称 , 各项产品的更新节奏不同 , 渠道正在加大组合产品的采购 , 将华为的手表、耳机、大屏置于店内 。
渠道商的思考是 , 如何给用户一个完整的体验 。 上述渠道商称 , 华为锁定的领域 , 涉及了出行、家居场景 , 美的、方太、以及汽车品牌 , 都搭载鸿蒙的产品 , 但它们仍然陈列在各自的店里 。 如何吸引消费者到专卖店采购家电 , 如何把华为的用户 , 转化成家居和穿戴的消费者 , 这是他们当下思考的问题 。
由于拿货紧张 , 华为的渠道有一定收缩 , 也有部分渠道转向了其他品牌 , 如何利用和整合好存量 , 尤其一些中小专营店 , 也是渠道商思考的难题 。
该人士称 , 头部的渠道商正在规划 , 在一线城市选一些大型专卖店 , 将家电合作品牌下沉其中 , 以形成一个全屋智能的体验 , 至少给消费者提供一个体验的场景 。
(经采访对象要求 , 文中李维为化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