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图1/9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 贾琦
来源/财经琦观(ID:cjqiguan)
经历了将近三个月的磨底 , 比亚迪终于再次站上了200元/股 。
消息面接连传来捷报:
主营业务方面 , 据乘联会数据显示 , 在刚刚过去的五月 ,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售32 , 131辆 , 仅次于特斯拉中国的33463辆 , 排名第二 。
相比于自身过去 ,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90% , 环比增长28%;
供应链业务也有好消息 , 苹果正与中国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及比亚迪 , 就电动车项目的电池供应进行初步洽谈 。
据知情人士介绍 , 基于成本考虑 , 苹果更倾向于使用磷酸铁锂电池 , 而不是价格更高的镍和钴 。
而比亚迪一直以来为业内所热议的刀片电池 , 正是不含镍钴的“超级磷酸铁锂电池” 。
作为具有高度计划性的制造企业 , 比亚迪的静态属性其实在短期内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
盈利水平 , 行业地位 , 市占率情况 , 产品方向 , 技术成果 , 未来预期等因素 , 可以说都是相对明确清晰的 。
但反应在市值上 , 却是一次又一次的过山车 。
抛开大环境的波动 , 市场共识的起伏不定 , 是导致比亚迪大涨大跌的重要原因 。
本文将为大家整理不同角度的逻辑认知 , 同时给出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 以供参考 。
01 守成者or挑战者?
第一个共识 , 比亚迪的身份属性 。
传统车企VS二次创业公司 。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2000年 , 巴菲特战绩辉煌 , 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并信奉长期持有 , 买高壁垒 , 长雪道的公司 。
随后 , 本着实用主义 , 巴菲特以及彼得林奇的投资理念被降维成了“低PE”+“成熟的行业巨头” 。
给出了明确的方法模板 , 但同时也失去了变通灵活 。
直至今日 , 这一模板依然在市面上流传 , 并被部分投资者奉为圭臬 。
套用这一理念 , 比亚迪是一个妥妥的垃圾股 。
就动态市盈率而言 , 比亚迪已经到了令人咂舌的611倍 。
将近6000亿市值的企业 , 一个季度赚的钱(Q1利润2.37亿)跟郑爽半斤八两 , 这种公司能不能投?
乍一听确实是很难接受的 。
然而 , 九七年之后 , 那个名叫孙正义的男人发现了另外一条路径 。
在刚刚过去的所谓互联网井喷的时代 , 从亚马逊 , 腾讯 , 阿里 , 到京东 , 美团 , 拼多多 , 一批又一批的互联网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要说盈利 , 甚至连营收都没有 。
但一旦实现规模化 , 它们便立刻可以成为全世界最赚钱的公司 。
成长性 , 时间的朋友 , 远景 , 赛道等词汇成了这一时期的热议 。
随着聪明人源源不断地涌进资本市场 , 市场本身也在疯狂进化 。
相比过去 , 整个市场开始更多为“未来预期”下注 , “确定性”的吸引力则相对下降 。
目前 , 就定性方面来看 , 市场已经为比亚迪提供了极高的估价——600多倍的市盈率已经说明了一个问题 , 绝大多数投资者已经用真金白银认可了 , 比亚迪“活在未来”的身份属性 。
定量方面 , 则需要横向对比来看 。
最新财报显示 , 蔚来、理想、小鹏等造车新势力依然未能突破亏损 , 所以只能看市销率 。
截至目前 , 以Q1财报为基准 , 三家的市销率分别为13倍 , 10倍 , 15倍 。 作为对比 , 比亚迪的市销率为3.2倍 。
而去年风口热炒之际 , 蔚来和理想的市销率大约为40倍 , 小鹏汽车则一度高达120倍 , 彼时 , 比亚迪的市销率也就是堪堪5倍左右 。
文章图片
图3/9
另一边来看 , 与上汽集团作为对比 , 在市场热捧新能源之际 , 该企业的市销率只有0.63倍 。
如今风口降温 , 上汽集团的市销率更是直接降到了0.28 。
综合以上数据 ,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
在身份属性上 , 市场对比亚迪的预期 , 显然是要高于传统车企的;
但与特斯拉、蔚来等明星企业相比 , 市场并不认为比亚迪在“未来潜力”这一维度上得分很高 。
关于企业的未来走向 , 企业的研发投入 , 战略重心 , 当下优势 , 管理层背景 , 核心人物的年龄 , 乃至玄学因素 , 都或多或少地在发挥着作用 。
单看研发维度 , 比亚迪投入的绝对值已经排在了国内上市车企的第二位 。
但在决心力度上 , 则远弱于蔚来、小鹏等新势力 , 与传统车企持平(略高) 。
文章图片
图4/9
文章图片
图5/9
02 抢高地or攻城池?
第二个共识 , 新能源车的赛道路径 。
人工智能VS新能源 。
在这个共识里 , 许多概念都搅和在了一起 。
由于新能源和无人驾驶汽车的强关联 , 使得人们在讨论这条赛道时常常眉毛胡子一把抓 。
然而 , 新能源是碳中和概念 , 走的是环保赛道 , 核心是政策护航 。
无人驾驶则是人工智能概念 , 走的是科技赛道 , 核心是生产力持续发展 , 机器对人工的替代 。
有的企业 , 确实是两条赛道兼顾的 , 比如特斯拉 。
有的企业 , 则是重点主打人工智能概念 , 比如百度造车 。
而比亚迪 , 则是两条腿极度不均衡 , 在碳中和概念中 , 无论是新能源电池的专利壁垒 , 还是整车制造技术 , 比亚迪都是走得相对靠前的;
但在人工智能 , 无人车赛道中 , 比亚迪的技术储备可以说相对弱势 。
基于这一现状 , 看空者往往从无人驾驶的技术储备入手来唱衰比亚迪 , 而看多者则会从刀片电池、新能源的技术专利储备来维护比亚迪 。
文章图片
图6/9
双方的出发点全然不同 , 最后的结果也就是鸡同鸭讲 。
基于以上“瘸腿”事实 , 我认为预判比亚迪的未来走向 , 关键在于汽车赛道路径推演 。
我们都相信新能源、无人车在有朝一日 , 一定会共同构建出未来的交通体系 。
A点是今天的样子 , B点是未来的样子 , 这二者的图景都相对确定 。
但AB之间连线会是怎样一个走向 , 则各有不同看法 。
特斯拉代表其中的一种典型模式 , 直奔B点而去 , 竭尽所能朝着自己内心中的“完美”产品狂奔 , 试图为整个行业立起一根标杆 , 然后大家都向我来靠拢 。
历史中 , 典型案例如乔布斯的iPhone4 , 一经问世 , 瞬间就奠定了移动电子产品的标准 , 后续的一切创新和竞争 , 都是在iPhone4所定下的大框架中微调 。
比亚迪则代表着另一种典型模式 。
我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 , 我甚至不知道明年会是什么样子 , 我就是结合市场需求和行业导向 , 在我的安全范围内 , 在我的能力辐射下 , 在我看得见的方向 , 去做微创新 , 微突破 。
文章图片
图7/9
这是一种非常老派的经营理念 。
老派 , 但稳健 。
在这种战略下 , 市场风向是第一原则 , 尽可能的盈利 , 绝对健康的现金流状况 , 在安全范围内去做创新突破 , 是比亚迪的一贯特性 。
因为市场风向 , 比亚迪甚至可以去卖口罩 , 做电子烟 。
回到主线 , 在今年的产品中 , 比亚迪在年初发布了DM-I超级混动系统以及三款新车 , ‘秦PLUS DM-i’ , ‘宋PLUS DM-i’以及‘唐DMi’ 。
对特斯拉来说 , 发展混动是绝无可能 , 难以置信的行为 。
除了不肯发展混动 , 特斯拉还坚决不肯采用换电、坚决抛弃雷达等 , 这些均是“标杆战略”的具体体现 。
眼下 , 我们并不能断言哪种战略是对的 。
但以下汽车行业以下几个特性的存在 , 使得我们可以说 , 特斯拉这种战略绝不是唯一最优解 。
首先 , 汽车行业与生命安全高度密切相关 , iPhone系列由于奔跑过快出现的细微瑕疵 , 在其巨大的魅力下 , 数码发烧友们都是可以忍受的 。
但汽车行业 , 再细微的瑕疵都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当事人和路人的生命安全 , 长尾场景中容错率极差 。
其次 , 汽车是一件高单价重资产消费品 。
对绝大多数用户来说 , 购置新车绝不是一件随意的事 ,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 买车和买房是一样慎重的行为 , 甚至是需要综合考虑家庭中多个成员的意向建议 。
因此 , 在换车节奏上 , 消费者更倾向于保守的步调 。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 , 2020年全年累计汽车销量分别为2 , 531.1万辆 。 其中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只有136.7万辆 , 占比5.3% 。
面对这种现状 , 我们有两种升级路径 。
第一种 , 长期处于95比5的分配 , 然后突然变成10比90 。
即如特斯拉所预期的那样 , 等待着一个技术突变 , 然后一个超级具有吸引力的划时代产品出现 , 所有人如同潮水一般迅速放弃燃油车 , 完成整个行业的升级 。
在这一假想中 , 比亚迪将被迅速抛弃 , 淘汰 。
第二种则无趣得多 , 95比5 , 94比6 , 93比7......
一点一点挪 , 最终完成新能源对燃油车的替代 。
眼下 , 仍有大量的燃油车主从未购买过电动车 , 对他们来说 , 里程焦虑、心理障碍、文化认同等诸多壁垒 , 都很难使其一步到位去选择纯电汽车 。
但限购、燃油价格、环保理念以及其他新能源产品优势 , 又(将)迫使他们不得不着手准备出行转型 。
这样的市场背景下 , 混动车的过渡意义将被重点凸显出来 , 并在燃油车退出历史舞台的进程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 。
这一过渡阶段持续时间越长 , 比亚迪的优势地位和行业位置就将越巩固 , 面对“人工智能”车企的合作邀约时 , 话语权也就越大 。
03 摩托罗拉or三星?
第三个共识 , 比亚迪的个人命运 。
纵使在前两个共识上 , 人们都对比亚迪得出了乐观预期 , 但第三共识问题依然困扰着最后这批投资者 。
比亚迪是个创业公司 , 新能源是得先走混动 , 但终极视角来看 , 比亚迪能跑出来吗?
用智能手机类比 , 那就是 , 比亚迪会不会重蹈诺基亚 , 摩托罗拉的命运覆辙?
上一章提到 , 倘若人工智能技术迅速突破 , 无人车技术广泛应用 , 那么对比亚迪来说 , 意味着核心技术需要极大依赖外部科技公司的合作 。
对应的 , 在新的生态格局中 , 其议价能力也将大打折扣 。
文章图片
图10/9
但纵使在这种极度悲观的处境里 , 比亚迪仍可以作为“富士康”一样的代工厂 。
动态视角来看 , 若代工需求大幅上升 , 研发投入再大幅下降 , 再叠加其刀片电池已锁定的“新世界席位” , 比亚迪勉强维持现有市值 , 问题应该不大 。
文章图片
图11/9
此外 , 上文提到的两条路线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
世界的真相 , 很有可能是这边厢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企业日拱一卒 , 那边厢以特斯拉为首的科技狂人们狂奔跌倒 , 再继续狂奔 。
二级市场的有趣之处在于 , 它并不奖励最贴近世界本源真相的“正确”认知 。
它只奖励“共识” 。
这既是“低估”的前提 , 也是“泡沫”的缘由 。
一个傻子贸然冲进股市的结果固然是失败 。
但一个聪明人贸然冲进股市的结果 , 往往也是赔钱 。
认知水平落后于大众 , 或过于超前 , 都同样会被市场所惩罚 。
当下 , 在具体投资过程中 , 我们要充分考虑“新能源”与“人工智能”高耦合 。
这样的现状 , 使得赛道呈现出强大的周期性 , 且明显以更高维的“人工智能”为主导 。
当乐观主义弥漫时 , 以特斯拉、蔚来汽车、乃至小米、华为概念等为代表的车企会迅速上涨 , 而比亚迪作为产业链的一环 , 则会跟着喝点肉汤 。
当技术发展不及预期时(这几乎是必然的) , 比亚迪也同样会受到牵连 , 股价随之大跌 。
市场共识的变数在于 , 倘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新能源”的价值与“无人驾驶”之间其实是脱钩的 , 那么比亚迪将迎来自己真正的强势期 。
目前来看 , 唯一改变市场共识的可能性 , 就是销量的质变 。
具体来看 , 就是比亚迪的混动车型的推广情况 。
文章图片
图12/9
有时候 , 二级市场就是一群聪明人在互相装傻子 。
因为摸不到别人的真实想法 , 因此只能偏向于去迎合:一般认知的人 , 最后会做什么决策?
在这种博弈环境中 , 纵使认知已变 , 但不看到硬证据 , 大家谁也不敢贸然前行 。
【|投资比亚迪,要看三个共识】(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
- Insight|太卷了!太不容易了!
- 王者|布局手术机器人赛道,谁是王者? | A股2022投资策略⑩
- Disney|光明日报评迪士尼凌晨数千人排队抢购玩偶:道理何在?
- 认识论|管理好时间,是最有价值的投资
- 人物|详解硅谷大佬关系链 谁给马斯克投资、谁陪伴乔布斯走完最后日子?
- IT|NFL警告汤姆·布雷迪不要再砸Surface,否则要面临罚款处罚
- IT|滴滴三季度收入427亿元环比降13%,投资亏损208亿元
- Disney|5000人夜排抢玩偶 迪士尼营销的锅?
- 玻璃|比亚迪电子:小米12和小米12X玻璃后盖均采用公司AG蚀刻工艺
- 硬件|投资乐高积木好过投资股票?研究称已停产的积木平均每年升值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