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科技催生动能 改革激发活力——我区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广西是一片有创新传统的热土 。
1976年 , 柳州机械厂成功试制出中国第一台大马力操舟机;2005年世界首例成年体细胞克隆水牛在广西大学诞生;广西农科院的“桂99”成果 , 是我国第一个利用野生稻资源育成的恢复系……一个个印记 , 生动诉说着广西科技创新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 广西的创新力喷涌迸发: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由2015年的105.9亿元增至2020年的167.1亿元;2020年末 , 全区拥有发明专利25163件 , 是“十二五”期末的3倍 ,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首次突破5件 , 是“十二五”期末的2.5倍;输出技术合同登记数量及成交额由2015年的1577项、7.31亿元 , 增长至2020年的3201项、90.9亿元;2020年末全区拥有国家“五类”人才97人 , 比2015年翻两番 。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 近年来 , 我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 , 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 ,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 推动高质量发展 。 创新 , 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力度和深度改变广西的面貌 。
两链融合奏响“新乐章”
“在科技部门的鼎力支持下 , 玉柴率先推出我国第一台排放达标国六发动机 , 突破了多项被国外垄断的‘卡脖子’核心技术 , 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 。 ”玉柴工程研究院院长林铁坚告诉采访人员 。
“十三五”期间 , 科技厅投入专项资金5000万元 , 拉动玉柴23亿元的研发投入 。 2020年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 国六发动机产销量仍逆势上扬 , 销售收入近50亿元 。
高质量发展 , 创新是关键 , 只有创新才能自强、才能争先 。
自治区党委、政府把握新形势 , 提出要“坚持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 , 坚持‘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不动摇”的发展之路 。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 我区两链融合奏响“新乐章” 。
2017年 , 我区设立50亿元的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 , 聚焦重点领域、服务重大需求 , 在制糖、高端铝、汽车等13个产业领域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 , 带动项目总投资178.8亿元 , 实现2700亿元的新增销售收入和150多亿元的税收 。 一大批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 南南铝高端铝合金产品助力载人航天 , 上汽通用五菱宝骏系列新能源汽车畅销全国……近年来我区财政科技支出保持年均10.1%的增长 , 今年自治区财政厅又安排创新驱动发展资金项目预算15亿元 , 较2020年增加3亿元 。
2018年11月底启动的“三百二千”科技创新工程提前1年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 突破重大技术132项 , 创建118个国家级创新平台 , 引育126个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 , 促进1827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 新增1618家高新技术企业 , 获得521个专利 , 开发出293个新产品 。
农业高质量发展也交出亮眼成绩单:“十三五”末 , 我区共审定农作物新品种1143个 , 选育通过国家审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畜禽新品种13个 , 居全国前列 。 2020年 , 我区出台科技强农八大工程实施方案 , 为农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
创新主体跑出“加速度”
在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基地里 , 自动化药剂生产线一分钟可以生产上百种农药……该公司主打创新牌 , 连续10年每年开发20多个剂型农药产品 , 依靠240多件专利在业内独领风骚 。
企业是创新的主角 , 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创新 , 企业最敏感 。 如何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抢占竞争制高点?
多措并举完善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梯次培育体系 ,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和“再倍增”计划、瞪羚企业培育计划 。 2020年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企业达262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800家 , 是2015年的5.2倍 。 瞪羚企业实现从无到有 , 总数107家 。 独角兽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5家 。
奖补大礼包助力企业加速抢跑、换道超车 。 我区及时落实企业研发投入奖补、购买科技成果奖补、研发加计扣除、税收减免、科技创新券等政策 , “十三五”期间 , 累计下达财政奖补资金7.2亿元 , 惠及上千家企业 , 工业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授权达到4328件 。
科技金融助力科技企业提速增效 。 2020年底 , 科技厅联合财政厅设立规模为1亿元的广西创新驱动发展投资基金 , 通过设立多支科创子基金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 。
科技合作扩大“朋友圈”
在文莱离岸12公里的海面 , 大型现代化养殖基地里数万尾金目鲈鱼、石斑鱼抢食追逐……“文莱—广西经济走廊”的第一个落地项目——广西海世通渔业(文莱)有限公司的外海网箱养殖场做得风生水起 。 中文深远海网箱养殖国际研发中心2019年在该公司成立以来 , 瞄准渔业育苗、养殖瓶颈攻关 , 成为文莱第一家可持续育苗企业 。
“十三五”以来 , 我区巧做国际科技合作这篇大文章 , 支持有关科技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在东盟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先后建立了17个国际联合实验室、32个科技创新平台、12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 依托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 , 与东盟9个国家建立了政府间双边技术转移工作机制 , 中国—东盟技术转移协作网络成员突破2400家 。 累计获科技部认定13家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与50多个国际研究机构、大学建立起良好的国际科技合作关系 。
与此同时 , 国内科技合作全面开花 。 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中关村双创示范基地等高端创新创业载体成功落户广西;首次加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 , 与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18所高校及中国科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 建立了一批产业技术研究机构 , 翻开了我区引智引技、借脑发展的新篇章 。
体制改革挺进“深水区”
在全国率先实施引智项目经费包干制;首次实施科技项目揭榜攻关制……2020年5月“广西科改33条”出台 , 近90个政策点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
为了构建富有吸引力的创新生态环境 , 我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处破冰 。
“天女散花”的科技项目统起来 。 2016年我区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 建立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 , 整合形成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科技重大专项、广西重点研发计划等5大类科技计划 , 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不断优化 。
僵化呆板的项目申报制度活起来 。 在全国首推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常态制 。 2017年以来广西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由原来每年一次改为常年接受申报 。
束之高阁的科技成果用起来 。 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制度 , 补齐成果转化短板 , 让企业主体“动”起来、科技人员“富”起来 , 奖励范围“广”起来 。
开展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自主权改革 , 49个区直高校院所制定或修订科研自主权下放的制度办法近260个 , 高校科研院所焕发出蓬勃生机 。
【技术|广西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一系列务实管用的科技改革举措密集落地 , 一系列制约创新的“梗阻”加快打通 , 改革带来了创新活力的迸发 。 (李新雄)
推荐阅读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选型|数据架构选型必读:2021上半年数据库产品技术解析
- 技术|使用云原生应用和开源技术的创新攻略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 Apple|苹果高管解读AirPods 3代技术细节 暗示蓝牙带宽可能成为瓶颈
- MateBook|深度解析: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的七大独家创新技术
- AirPods|苹果谈论AirPods 3:最大榨取蓝牙技术,希望获得“更多带宽”
- 人物|印度人接管硅谷的背后:技术军团整体作战
- Intel|Intel谈DDR5内存价格贵、缺货问题:新技术升级在所难免
- Tesla|特斯拉新款Model S电池体积小能量密度高 外媒揭秘三大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