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视传媒|转型电商、自建物流、关爱员工……选择走“窄门”的京东

2003年 , 北京 , 中关村 , 苏州街 , 银丰大厦 。
“兄弟们 , 来 , 干… 。。 ” , 一群情绪高昂的年青人 , 为首的正是中关村“摆摊”的刘强东 , 他经常带20岁的张奇和24岁的孙加明等兄弟 , 加班后出来聚首 。
2003年3月6日 , 第一起非典型性肺炎病例在北京发现 。 此时 , 创业4年多的刘强东刚刚采购了一批1000多元一台的雅马哈刻录机 。 随后21天 , 刘强东的京东多媒体就亏了800多万 , 公司账面资金只有两三千万 。 4年前的6月18日成立公司时 , 刘强东并没有想到会遇上这个“黑天鹅” 。
亏损厉害 , 大家坐在办公室里开会讨论怎么办 , 有位同事提出来 , 客户不能见面交易 , 为什么不通过互联网交易呢?此时的刘强东 , 并不知道他的这次选择将是他互联网创业的新起点 。
“刘强东幸运地赶上了 , 不早不晚 。 ”据商业作家李志刚出版的《创京东——刘强东亲述创业之路》一书如此描述 。
【财视传媒|转型电商、自建物流、关爱员工……选择走“窄门”的京东】转型电子商务
放弃成为下一个苏宁或国美
据接近刘强东的人士描述 , 2003年 , 连QQ号都没有的刘强东对互联网有了兴趣 , 没日没夜地泡在网上 , 半夜12点在发帖子 , 凌晨2点回帖 , 5点还在回帖 , 忙得不亦乐乎 。
有一个场景让京东人至今难忘:在CDbest这个论坛上 , 版主留言说 , 京东多媒体是他认识的唯一一家不卖假光盘的公司 。 这让京东获得了21名网友的初步信任 。 由此 , 京东迈出了线上零售的第一步 。
三个月过去 , 2003年6月底 , 非典得到控制 , 刘强东线下的生意恢复正常 , 但心有余悸的刘强东仍继续经营线上市场 。 值得一提是 , 2003年 , 京东多媒体已经做到八九千万元的销售额 , 是国内最大的光磁产品销售商 , 在员工们的眼中 , 它将是下一个“国美”与“苏宁” , 前途光明 。
而在刘强东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砍掉线下业务 , 转型为纯线上的零售公司 , 此时已到了2004年 , 当时实体店收入占比为95% 。
放弃这么安稳的收入 , 放弃了下一个“国美”与“苏宁” , 疯了吗?有些员工在关店行动中离开了 , 觉得老板“瞎胡闹” , 万一转型不成功怎么办 。 留下来的人 , “与其说看到了电商的未来 , 还不如说他们盲目地信任着刘强东” , 李志刚这样评论 。
在李志刚看来 , 熬过21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破灭的电商公司 , 寥寥无几 。 中国电商的行情真正起来 , 要到2005年了 。 刘强东幸运地赶上了 , 不早不晚 。
2008年 , 京东第一次开启网上“618”年中促销 。 “618”现在早已不只属于刘强东和京东 。 苏宁、淘宝等许多平台也参与进来 。
参与618的平台很多 , 而京东的优势也显而易见:消费者可以更快拿到自己购买的商品 , 而这得益于京东自建物流体系 。
连续重投入
京东自建物流是黑洞还是护城河
2007年对京东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 。 这一年 , 京东获得第一笔融资 , 今日资本的徐新给刘强东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 “这家起于草莽的公司 , 开始逐渐摆脱草根江湖的味道 , 从中关村电脑城的游击队向正规军转化” , 李志刚描述 。
同一年 , 刘强东非常坚定要自建仓配一体的物流体系 。 当时京东大量的顾客投诉是“到货慢、货物损坏” , 后经刘强东的团队分析发现 , 利用当时的社会化物流根本无法彻底解决这些痛点 。
这次转型引来了业界的质疑 。 同样是做电商的当当总裁李国庆曾经评价京东的这种行为是“傻大黑粗” 。 当时 , 相比线下实体店 , 电商讲究的就是轻资产 , 早于京东创业的阿里都没有自己建仓库 。
“质疑者没看到或者故意忽视的是 , 在京东厚重的模式背后 , 是行业费用率的大大降低 , 以及效率的大幅提升 。 ”刘强东事后曾这样谈及自建物流的初衷 。
2007年 , 国内的快递业正处在迅猛的发展当中 , 我们所熟知的顺丰、圆通、申通、中通、韵达、天天、汇通当时都在快速发展 , 同时这些企业也是处于2007年国内快递投诉量的前十名 。

财视传媒|转型电商、自建物流、关爱员工……选择走“窄门”的京东
文章图片
图1/2
京东亚洲一号物流仓/来源:摄图网
刘强东认真研究了客户的投诉 , 发现好多问题都出现在了产品出货到客户手里这个环节上 。 京东是和这些公司是合作关系 。 尽管他是客户 , 但京东对于快递公司的约束力还是有限的 , 有种“有劲使不上”的感觉 。 于是 , 他得出结论:物流只能自己做 。
据李志刚描述 , 京东物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京东系统内的投入大户 。 2007年初京东拿到第一轮1000万美元的融资 , 一年内就给花完了 , 然后还不幸赶上了2008金融危机 。 借了几笔过桥贷款之后 , 京东拿到了2100万美元的第二轮融资 。 有钱之后 , 他继续把钱都用在了物流平台和服务技术上 。
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 2010年 , 京东又没有钱了 , 刘强东找到了高瓴资本的张磊 , 希望能融资7500万美元 , 而这次刘强东遇到了知音 。 张磊告诉刘强东:“这个生意要不让我投3亿美元 , 要不我一分钱都不投” 。
这是当时国内早期互联网企业投资中 , 单笔投资量最大的案子之一 , 高瓴也一度被人取笑“钱多人傻” 。
2017年 , 在京东自建物流十年以后 , 京东物流被从京东独立出来 , 向第三者开放 , 独立自负盈亏 。
关于能否盈利 , 其实 , 或许当时只要改变一项措施 , 京东物流亏损情况就能扭转;如果将劳务外包 , 京东立刻可以节约50多亿 。 但刘强东没有说 , 可能他根本也不会去想 , 他觉得那是做企业是要有道德底线的 。
而现在京东物流已然建立起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的护城河 。 2021年5月京东物流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 市值超过2500亿港元 。
绵羊变成了狼
京东关爱员工但鼓励拼搏
与其他互联网企业内海归、高知分子扎堆不同 , 京东是从中关村“做柜台”起家的 。 直到2006年 , 京东员工学历普遍不高 , 没啥专业水平 。 优点就是特能吃苦 。

财视传媒|转型电商、自建物流、关爱员工……选择走“窄门”的京东
文章图片
图2/2

“酒酣耳热间 , 很多细节问题被及时发现并解决 , 很多销售目标被拍着胸脯立下 。 第二天 , 他的兄弟们继续满血冲杀 , 而京东也在这样的节奏中突飞猛进” , 刘强东这样谈“酒文化”的催化作用 。 有投资人形容 , 刘强东是“一头狮子带着一群绵羊打仗 , 绵羊打着打着变成了狼” 。
京东的发展非常迅速 , 很多专业人士补充了进来 , 填补了各项管理和技术岗位 。 但刘强东对于一线普通的员工还是非常关注的 。
京东物流员工金宜财自2009年4月加入公司 , 一直在京东工作 。 他在2020年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他自己在所在的城市买了房子 , 并且他也很满意这份工作 , 很知足 , 他的福利待遇相比其他人会高一些 , 例如司龄奖励等 。。
值得一提的是 , 2012年 , 京东推出“安居计划” ,2020年 , 京东将“安居计划”专项基金大幅提升至10亿元 , 为员工买房提供最高百万元的无息贷款支持 。
京东给所有的快递员都缴纳了五险一金 , 而没有选择快递行业通行做法:将服务外包或者人力资源外包 。 此外 , 如果在京东工作了5年的员工患有严重的疾病 , 钱不够用 , 京东可以报销 。
2019年 ,京东物流调整了薪酬结构 , 鼓励快递员加大揽收 , 鼓励多劳多得 。 工资结构调整后 , 广州出现了一位月薪8万的快递员 。 他的名字叫黄少波 。 黄少波是广州大石营业部的快递员 , 在京东工作了五年 。 据了解 , 黄少波当月揽到了13万件快递 。 这种工作强度对普通人来说是很难承受的 , 但是黄少波做到了 。
结语
18年成人
希望创业激情不要被时间稀释
“如今 , 兄弟越聚越多 , 回忆越积越厚 , 酒却越喝越少了” , 刘强东如是说 。 如今的京东已经飞速地壮大 , 大到已经没有地方可以容纳京东37万员工开一次会议 。 刘强东希望 , 早期那种“兄弟齐心”的创业激情不会被稀释 。
6月18日 , 京东零售迎来18岁的“成人礼” 。 18年 , 弹指一挥间 。 创业维艰 , 奋斗以成 , 从来就没有什么轻而易举 , 刘强东的选择终使京东长大、成人 。
今天 , 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发表一封题为《心存敬畏 永葆情怀》的致股东信 。 他提出 , 京东从创立的第一天起 , 就不会为了追求“大”而放弃商业信仰 , 京东成长的每一步都不追求独善其身的高利润 , 每一次创新和变革都是想着如何帮助合作伙伴有更好的增长 , 而不是替代他们 。
刘强东表示 , 一家能够心存敬畏、永葆情怀的公司 , 不是在行业里的无所不及、无所不能 , 而是对用户、对伙伴、对社会、对环境、对社区、对员工的肩负责任、创造价值 。 京东的梦想是做一个敢于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逐梦者 , 一个笃信长期主义和商业价值的坚守者 , 一个遵守商业底线、担当社会责任的众行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