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鸣客解读|新造车企业为何入局机器人领域

从百度到特斯拉再到小鹏 , 新造车企业终于要活出自己本该有的样子——看似是在造汽车 , 实则是在AI领域秀肌肉:制造的不仅是汽车 , 还是机器人 。
上周 , 小鹏汽车正式公布了其生态企业新成员——深圳鹏行智能研究有限公司 , 其内部代号为“小白龙”的首款智能机器马第三代原型机也正式面世 。

技术|鸣客解读|新造车企业为何入局机器人领域
文章图片

这是继特斯拉和百度之后 , 第三个跨界造车企业入局机器人领域的新造企业 。
尽管从技术实现上 , 小鹏的机器马融合的是:小鹏汽车全栈自研的智能驾驶技术 , 包括视觉加激光雷达的感知系统;而特斯拉只以纯视觉为核心 , 但终极目的就如李彦宏所讲:“能移动 , 懂交流、会学习” 。
新造车企业为何要入局机器人领域?
或许就如马斯克所讲:“我们已经制造了带轮子的机器人(汽车) , 所以现在我们几乎拥有所有制造人形机器人所需的零件” 。

技术|鸣客解读|新造车企业为何入局机器人领域
文章图片

当然这背后还有另一个逻辑 , 它们已经完成了雄厚的AI技术积累 。
当前汽车产业最重要的两个发展风口是:电动化和智能化 , 相比而言 , 经过了10多年的发展 , 当前市场上的电动化底层架构已经基本搭建完成 , 当前各大企业拼的只能是“交付” 。 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智能化变革才刚刚拉开帷幕 , 相比电动化 , 基因更加匹配的互联网巨头们顺势入局也就不难理解 。
正如早期“蔚小理”的发展 ,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早期 , 尽管底层技术不足 , 但其发展也享受到了国家福利以及用户的宽容 , 从某种程度上讲 , 只要车子能跑就能获取一定的用户 , 智能化不足的缺点会被电动化的成功所掩盖 。
随着三电技术的成熟 , 以及传统车企电动化产品的成熟 。 在这个时候 , 如果新造车企业“没有交付”或者“交付量”达不到投资者的期望 , 那么投资者也就失去了对新企业的投资兴趣 。 而对于新造车企业来讲短期内还无法依靠自身经营来实现盈利 。
因此 , 在新能源汽车企业在进入“拼交付”的新阶段里 , AI智能化技术所带来的“交互”体验已经成为了决定新造车企业造车梦成功与否的关键 。 因为它不仅带来了营销上的“超越客户体验” , 更创造了新的投资价值 。
根据研究 , 汽车价值越来越从原来的聚焦整车制造环节 , 开始向“制造+服务”延伸 , 越来越越多的投资者认为 , 未来软件服务将成为汽车价值的中心 。

技术|鸣客解读|新造车企业为何入局机器人领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