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中国人的故事| 中秋节,给嫦娥五号的家书( 二 )



地球|中国人的故事| 中秋节,给嫦娥五号的家书
文章图片

回首毫米波雷达的研制历程 , 那些酸甜苦辣还依然历历在目 。 还记得在微波暗室闭关试验的日子 , 为了尽快完成雷达首次校准和精度评估 , 大家一连数周夜以继日 , 经常一干就是一夜 。 甚至有的叔叔家宝宝马上要出生了 , 却还在暗室里为一个试验状态绞尽脑汁、彻夜不眠;那段在机场校飞的日子也让人记忆犹新 , 为了能够赶上清晨的航线规划 , 需要每位叔叔阿姨从凌晨两点就开始准备试验 , 披星戴月地攀爬高高的塔架、检试各种试验设备 , 还记得第一架次数据分析并不理想 , 为了能够赶在下一架次前定位解决问题 , 许多叔叔阿姨怀着高度的责任心 , 连续两天两夜坚持在工作岗位群策群力 , 终于赶在下一架次前圆满解决了问题 , 当看到预想的实测曲线后 , 每个人都难掩兴奋与激动的心情 。
亲爱的孩子 , 雷达的研制过程充满无数的艰辛与快乐 , 你要明白不经历风雨哪里会有彩虹 , 成功的道路上从来都是布满了荆棘 。 当上升器和返回器实现“太空拥抱” , 满载月壤安全回到地球 , 指挥中心里 , 见证这一幕的工程师们眼含热泪 , 紧紧相拥 , 这是我们共同创造的奇迹 , 中国终于拥有了自己采集的月壤样本!
你年龄还小 , 或许不知道 。 从美国人赠送的1克月壤 , 到我们中国人自主采集1731克月壤 , 这条路我们走了40多年 , 我们终于得偿所愿 。 毛主席曾在诗中写道“可上九天揽月” , 而如今 , 在你和前四位“嫦娥姐妹”的努力下 , 九天揽月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 。 欧阳自远院士得知你满载月壤 , 平安返回的消息后高兴地说:“我们还要飞得更远 , 去探测木星、小行星并建设我们的国际月球科研站 。 中国已经昂首进入了深空探测的新时代!”
古人借月传情 , 而如今透过你的眼 , 我们走近月亮 , 探索宇宙 。 上九天揽月不是终点 , 我们的眼光注定将投向更远的远方 。
想念你的毫米波交会雷达项目部家人们
2021年9月21日

地球|中国人的故事| 中秋节,给嫦娥五号的家书
文章图片

“我们现在摸索出的一小步 , 都是以后向月球迈进的一大步”
亲爱的“五妹”:
距离你上次出远门回家已经有大半年了 。 人上了年纪总爱回忆 , 最近总是想起你离开家去月球的那些日子 。
大人们经常告诉你:能力越大 , 责任越大 。 作为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任务的收官选手 , 工程师叔叔阿姨们为你此行能安全返回 , 付出了很多心血 。 月球离咱们的家乡太远了 , 你又是家族里最小的宝宝 , 为了能随时联系到你 , 西安分院的工程师叔叔在你的背包里塞上了“手机”——测控天线 。 绕月阶段、月面工作阶段以及交会对接阶段 , 几乎所有的工作模式中 , 你都及时用“手机”测控通信 , 跟我们汇报工作 。 为了保证你的“手机”不受其他设备的干扰 , 工程师叔叔对于测控天线在上升器上的布局做了充分考虑 , 让它在通信的半空间范围内视场没有遮挡;为了让你能够在落月、月尘以及月球表面极端苛刻的环境下也能够与我们取得联系 , 设计师叔叔们还进行了天线机、电、热一体化设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