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极端降雨 , 考验的不光是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 还有通信保障 。
工信部数据显示 , 在洪灾发生后的第三天 , 截至7月23日8时 , 郑州因洪灾停电或退服(中断服务)基站3.52万个 , 占基站总数的45% 。 虽已恢复部分基站 , 但退服基站仍占总数的10.5% , 导致部分地区无网或信号微弱 。 全省受影响的移动网用户数97.7万户 , 其中郑州38.2万户 。
7月25日 , 河南新闻发布会通报称 , 郑州市移动通信网络随着25272座基站重启已全面恢复正常 。
在暴雨发生的前两天 , 断联、信号不通的问题始终困扰着郑州以及其他受暴雨影响的城市 。 受此影响 , 救援也备受挑战 。 面对自然灾害 , 如何才能守住灾区的信号 , 避免其成为信息孤岛?
红星新闻采访人员采访多位通信领域业内人士、专家以及运营商 , 深入讨论该如何让城市“永不失联”的问题 。 相关业内人士和专家表示 , 通信问题的解决需要“合力” , 电力和交通是通信恢复的前提 , 排水、退水速度同样影响着恢复进度 。
近日 ,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 , 所谓应急 , 并不是说把全国每个基站都按最高标准同时配齐多种供电手段和多种通信方式 , 而是要在有需求的时候 , 能够快速调配资源来支持灾害发生地的通信 。
文章图片
【河南|红星观察|暴雨中的河南,城市为何突然“断联”?如何才能“永不失联”?】▲中国联通线路抢修人员抢修阻断的光缆
暴雨之下的“断联”
困扰着一线救援
7月20日的巩义 , 在经历特大暴雨之后 , 成了继郑州之后的灾难中心 。 断电、断网、断水、断路、山体滑坡等种种困难 , 让巩义的部分受灾群众一直处于失联状态之中 。
当天 , 网上流传着巩义市神鹰救援队的全天免费救援电话 , 多达7个 , 但红星新闻采访人员尝试拨打两三个 , 一直处于不能接通的状态 。 唯一联系上的是在米河镇做信息统计的小李 , 但他表示自己也联系不上进入灾区一线的同事 , “他们的电话打不出去也打不进来 。 ”
当时 , 在巩义米河镇 , 神鹰救援队设有临时物资点 , 信号足够通讯 。 小李唯一能和前线同事联系上的时刻 , 就是他们从一线灾区出来 , 到达临时物资点的时候 。
有着近10年救援经验、山西新青年应急救援队队员沈晋魁告诉红星新闻采访人员 , 他们此次也参与了郑州救援 , 但灾区的通信问题一直困扰着救援队 。 很多情况下 , 救援队接到求助信息 , 往往因为联系不上对方而不得不进行“盲搜” , “很可能会白跑一趟 , 但还是要过去找 。 ”
像小李一样的联络员是救援队在灾区必须存在的一环 , “联络员要尽可能找到有信号的地方 , 但这个地方也不一定能打通电话或者联网 , 只能是通过短信与前后方沟通 。 ”
按照以往地震救援经验 , 应急通信车往往保障着特殊情况下的通信能力 。 沈晋魁记得鲁甸地震时 , 通信经过短暂的“失联” , 但也在当天就能够恢复 , 即便是受灾严重的山区 , 也在两三天内恢复 。 “只要车可以上高地 , 就能架设临时基站保证通讯 。 ”
但遭遇水灾情况 , 这套解决方案变得很难实现 。 暴雨洪水令道路受阻 , 没有信号的地方应急车也无法到达 。
文章图片
▲中国电信应急发电车保障机房用电 图据工信微报
暴雨之后为啥感觉“断联”?
通讯恢复受限因素多 , 抢修都有先后顺序
为什么郑州暴雨发生后 , 当地大多数人都感觉突然“断联”?
通信行业的一位业内人士告诉红星新闻采访人员 , 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两方面原因:覆盖不够和容量不够 。
“郑州当时那种情况 , 大量区域会为保安全主动停电 , 停电后 , 该区域的基站和传输机房只有靠电池支撑1-4小时 , 一个发射信号的宏站(含室分)一旦停电 , 那个区域的覆盖马上就会断掉 , 成为一个黑点 。 ”他解释 , 如果用户正好在那个区域 , 手机就会自动搜索更远一点 , 但信号更差的宏站(含室分) , 如果它找不到 , 就会直接断网 。
而容量不够指的是 , 用户所在的区域宏站(含室分)工作正常 , 但大家都急着联系家人 , 同时通话并发数就很容易超过该区域宏站(含室分)的上限容量 。 “比如那个区域设计为只同时容纳20个通话用户 , 却有40个人同时试着打电话 , 那么就会有20个人打不出去 。 ”
电力对通信的恢复几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 近日 ,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 , 大面积基站无信号则是电力供应故障 , 这次河南省多个地方通信中断的主要原因是基站断电 。
文章图片
▲灾后的河南
根据郑州供电公司的数据 , 此次暴雨导致郑州市大面积断电 , 停运配电线路473条 , 736台变压器受损 , 77.5万户用电因而受到影响 。
“基于以往应急经验 , 一旦电力恢复 , 基站会很快恢复 。 ”邬贺铨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 , 不同于其它自然灾害 , 洪灾面前 , 恢复电力的关键还要取决于水什么时候退、道路什么时候恢复正常等多个因素 。
早些时候 , 国家电网客服告诉红星新闻采访人员 , 郑州已经集全省的人力进行24小时抢修 , 但有的区域设备泡水了 , 受损严重 , 需要等烘干之后才能检修 , 什么时候来电无法确定 。
邬贺铨表示 , 每个基站都配备有蓄电池 , 但其容量是按应对短时断电设置的 , 电池续航时间比较短 , 超出续航时间后 , 基站便无法继续工作 。
另一方面 , 运营商还有应急柴油发电机的手段 , 可以临时调配到需要应急供电的基站 , 尽管很多省紧急调动柴油发电机支援河南 , 但也取决于道路能否通畅 。 邬贺铨也提到了应急移动通信车 , 即车载移动基站 , 但前提依然是道路可通行 。
文章图片
▲中国铁塔抢修人员租用叉车紧急上站发电 图据工信微报
让城市不失联 , “黑科技”有效吗?
解决应急通信 , 快速调配资源更重要
“防汛预案每个地区的运营商分公司都会有 , 但这种级别的灾害显然超出了分公司的应对能力 。 ”上述通信业内人士表示 , 此次河南暴雨出现的很多困难情况 , 是以往都无法预料的 , 断电难以恢复的情况下 , 也导致部分地区通讯恢复较慢 。
另据一份郑州当地反馈的故障通知消息看 , 这次洪灾造成了远超以往的危害 。 有专业人士表示 , 往常的普通洪灾 , 一般只会淹没基站和接入机房 。 再严重也就是各区县的汇聚机房和机楼机房 。 而这次特大降雨造成的内涝 , 竟将省会城市部分骨干核心机房也淹了 , 而且主备机房都发生雨水倒灌 。
面对如此极端天气 , 是否只能“束手无策”?解决城市在极端天气下的“失联”情况 , 又能从此次暴雨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通信行业专家项立刚认为 , 把所有机房设备做成防水规格较高的水平 , 从成本上考虑并不现实 。 一些自带油机房可存有一天的油料储备 , 但也因成本问题 , 只能用于部分节点机房 。 暴雨提醒 , 我国要在应急通信方面做出很大提升 , 机房的选址问题也同样需要认真考量 , 规划者需要提高对灾难避免和弹性的关注 。
对于此次经验借鉴 , 他提到了无人机的解决方案 。 相较陆地的应急通信车 , 项立刚还提到“应急通信船” , 在应对洪灾时 , 也有探索实践的空间 。
此次救援中 , 让网友眼前一亮的“黑科技”翼龙无人机大显身手 。 7月21日晚 , 一张短信截图开始刷屏网络 , 网友感慨国家科技力量的强大 。 “米河镇的乡亲们 , 因暴雨致通信中断 , 应急管理部紧急调派翼龙无人机抵达你镇上空 , 可暂时恢复中国移动公网通信 。 受翼龙无人机滞空时间限制 , 公网恢复时间只有五个小时 , 请尽快报告情况、联系家人 。 祝平安!”
文章图片
▲翼龙无人机出动时 , 灾区群众收到的短信提示
这则消息源于此次救援启用了空中无人机搭建起一个应急通信平台 。 7月21日 , 搭载中国移动无线通信基站的翼龙无人机长途跋涉1200公里 , 从贵州安顺飞抵米河镇执行应急通信保障任务 。 当日18时21分 , 翼龙无人机进入米河镇通信中断区 , 截止20时 , 空中基站累计接通用户2572个 , 产生流量1089.89M , 单次最大接入用户648个 , 打通了应急通信保障生命线 。
然而 , 无人机也并非“万全之策” 。 虽然应急通信便捷 , 但造价更高 , 且覆盖范围有限 , 只能在极个别重点区域 。
极端天气频发 , 给通信行业在内的应急系统带来了更大挑战 , 日后面对类似情况该如何应对?“所谓应急 , 并不是说把全国每个基站都按最高标准同时配齐多种供电手段和多种通信方式 , 而是要在有需求的时候 , 能够快速调配资源来支持灾害发生地的通信 。 ”邬贺铨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 。
7月24日下午 , 河南省召开新闻发布会 , 会上介绍 , 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援下 , 郑州市防汛抢险救灾已经转入了以恢复重建和受灾群众帮扶为主的新阶段 。 在保通信方面 , 截至7月24日中午12点 , 25272座基站已经全部恢复 , 移动通信网络全面恢复正常 。
红星新闻采访人员 王田
编辑 官莉
(下载红星新闻 , 报料有奖!)
推荐阅读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视点·观察|张庭夫妇公司被查 该怎样精准鉴别网络传销?
- 视点·观察|科技行业都在谈论“元宇宙”,可是它还不存在
- 陈明永|行业观察|OPPO陈明永:对的路,不怕远
- 视点·观察|2021车市拐点之年:芯片荒、交付难、投诉多
- 视点·观察|今年的圣诞C位属于元宇宙
- 视点·观察|2021年清洁能源行业开始认真应对采矿问题
- 视点·观察|HDMI 2.1a规范或让用户购买HDMI线缆更复杂
- 视点·观察|拍照搜题等同作弊 App叫停后如何整改